河南小伙花10多万收藏近5000张影碟,为此还差点“丢了命”

河南商报记者 吴智星 郑超/文 王春胜 杨琨/图

有人说,电影的发明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从一张过去的VCD,到如今便捷的网上购票,随着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升,看电影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河南市场表现亮眼,以22亿的票房总额稳定在全国第九。而在票房前10省份中,河南票房同比增幅名列第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观影大潮,去年的你,为河南贡献了多少票房?

郑州姑娘珍藏102张电影票根 去年在影院看了37场电影

1月17日晚上6点,从公司下班后,郑州姑娘露露就近买了一个卷饼当晚餐,顶着寒风,一边吃一边径直奔向电影院,她一定要赶上《白蛇:缘起》的放映场次,“怕晚一天电影就要下架了。”

电影散场后,她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打开豆瓣,像往常一样“标记”电影,并写下短评,随后将短评转发到朋友圈:“这是一部优秀的成人向国产动画电影,快赔本了,赶紧去贡献票房吧!”

这是她的老习惯了,从2017年6月一直保持到现在。

她经常在朋友圈推荐电影,有一次推荐了《爆裂无声》,朋友看后却在影院睡着了,她还受到了朋友的吐槽。从那时起,她发现看电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无法做到共享,于是便删完了朋友圈所有推荐内容。这次她破例了,遇到票房惨淡的好电影,还是忍不住发出呼吁。

晚上10点多到家后,她打开一个橙红色的长方形文具盒,把《白蛇:缘起》的票根放了进去。算上这张,盒子里已经有102张电影票了,都按照日期顺序排放着。她保留的第一张票根已经褪色,上面的信息依稀可见,日期是2014年10月26日,片名是《心花路放》。

2018年12月8日,她和室友去看了《狗十三》,两人在电影院里边哭边看,“家人怎么能这样,逼着小女孩接受,又夺走她接受了的东西”。她室友记得,那天的气温很低,她们走出电影院后,互相问了对方一句:“那个鸟人(学鸟叫的精神病人)是什么意思?”

2018年,露露去电影院看了37场电影。她说:“相比于买化妆品,我还是觉得看电影比较重要。”

新乡小伙花十万元收藏近5000张影碟 为此差点“丢了命”

新乡小伙米汉迪不仅收集电影票根,他还收藏了近5000张电影光盘。

在影院还不够发达的时候,VCD和DVD影碟是一代电影爱好者的专属记忆。

小学六年级那年,受到好哥们儿的影响,米汉迪经常去邻居家看电影。那个时候,只有VCD。当第一次看到《异形》《终结者》等影片时,他就被深深吸引了。

哥们儿有一抽屉光盘,他没事就去看,后来便跟着那个哥们儿去音像店买光盘。

从2005年到2014年,近十年时间,花了十多万元,米汉迪买了近5000部光盘,VCD、DVD,盗版、正版碟。

为了收藏光盘,米汉迪还差点“丢了命”。

2010年的一天下午,米汉迪从音像店老板那里得知,苏联电影《乡愁》光盘到货三套, “目前只剩下一套,要的话赶快来买吧。”

米汉迪看了看时间,下午5点半,距离音像店关门还有半个小时。当时,米汉迪距离音像店大概有7、8条街,“打车去还来得及。”

他立马出门打车,不巧的是,四五个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拉他。情急之下,他冲到马路中间,生生拦下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一个急刹车,大骂:“你是不是不要命了!”

米汉迪当时快急哭了,央求司机一定要带自己去。就这样,他如愿“淘”到了最后一套《乡愁》。

如今,影碟时代成为过去。2014年以后,随着购买渠道的减少和网络的兴起,米汉迪停止了这个爱好。现在的他,会选择去电影院消遣,而他的收藏品中,也加入了一沓电影票根。

影院经营者回忆生意火爆场面:看电影的人“从前门排到了后门”

2018年,郑州姑娘希希去电影院看了《我不是药神》《无双》《无名之辈》《蜘蛛侠:平行世界》《毒液》《海王》……“2010年毕业以后,平均每年去电影院看二十几部吧。”

希希向河南商报记者分享了一个感受,在2015年春节以后,去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像“春运一样”。

2015年,现任奥斯卡德化电影城店长助理的陈昊刚刚进入院线行业。他至今都记得当时《捉妖记》的票房完全超出预期,影片上映时店里生意火爆非常,“人们从前门一直排到了后门。”

这一趋势,从露露收集的电影票根中可见一斑:2014年为5张,2015年为12张,2016年为17张,2017年为29张,2018年为37张,一年比一年多。

露露说,她并不是逢片必看,而是有自己的筛选准则,每周至少能选到一部好电影就心满意足了,“电影票根越来越多,不仅说明我去影院的次数多了,还能说明好电影也越来越多了。”

和露露、希希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把看电影当成了生活习惯。露露说:“电影是我的精神寄托,延伸了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每次看电影,都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穿越,让我乐此不疲。”

(首席编辑 徐驰 编辑 吕瑞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