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世情书店闭店留给我们的思考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书店开店闭店也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但盛世情书店的关张,依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实体书店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书店建设重在稳抓稳打
一家书店能够持久地开下去,是需要多方面条件的,绝不是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一家成熟的书店,没有三五年摸爬滚打、求索钻研,是成不了气候的。老书店经过风雨,是文化繁荣的中坚,不可等闲视之。
我觉得,看一个地方的书店形态,最重要的是要看有多少老书店,有多少受读者欢迎的书店。好书店都是长出来的,在不断磨合中,慢慢成长起来,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中心,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有读者需求的东西,从而引导读者扩充知识面,打开社交面,形成一个特色的读者群,进而影响广大的读者。
书店经营绝不是简单的事情,表面看来,门槛很低,实则门槛很高。图书经营,专业性很强,图书知识门类广博,品种繁多,具有层次繁杂的多样性;图书品种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知识随时都在更新换代,图书都会迅速地与时俱进,决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图书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书店经营表面看来是销售图书商品,其实是经营文化、经营知识、经营思想。把握运作,远比物质产品困难和复杂得多。读者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读者的口味、角度、水平都会有所变化。图书既是一种小商品,具有一定的共性:体量小、价值低、产品充足、可多可少,但图书又不同于小商品,流通慢、占款多,是一种独特性很强的精神、信息产品。
销售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渠道,经营者要有一定的鉴赏力。图书品种的难易、深浅、厚薄等诸多因素都在维系着书店的生存,不易掌握,都要有一个去伪存真、去弱求强的过程,需要经营者不断地加以比较、选择、存留。图书品种直接影响着书店生存,一家书店的成败,常常是读者选择到适销对路的图书,而不是图书选择读者。
今天,更是多种多样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实体书店:电商网络的低价倾销,沉重的经营负荷不断上涨,数字阅读多元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于网络书店。实体书店被冷落一旁,即使偶尔到实体书店走一走,也常常左手拿着书充样子,右手拍下封皮网络签单,实体书店成为了样板间、图书馆,实体书店的销售只能一降再降了。
二、重视书店文化,勤于总结本地鲜活、管用经验
书店的经营者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书店经营才能有未来。一个书店能在纷乱的社会上立足一定的时间,肯定有其生存之道。每一家书店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和独特的品类结构,善于留心、善于总结,就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盛世情书店在条件十分不好的情况下,走过了30多年,其本身就是一种硬货。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存在就是硬道理。
现在很多期刊报纸以一定的篇幅,宣传刊发一些国内外书店经验实践,但所言所讲大都高大上,可看不可用,距离自己真正的需求十分遥远。应该说,这是这些书店适应当地社会创造的结果,可能与我们所遇到的情况并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只能参考,能用则用,能用一点就用一点,但不可机械地盲目照搬照用。
对书店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类,有的放矢,精准管理。现在,书店的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国营书店,又有独立书店;既有大型的连锁书店,又有个体书店;既有城市书店,又有农村书店。书店的类型不同,管理的方法就应有所差异,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对待不同的书店,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三、加强书店的科研工作,求深求实,出新创新
一个书店的成败与盛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里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时代不断地进步,新形态、新事物不断出现,经营当然要与时俱进,循序而为。而我们这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浅尝辄止。
图书发行作为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是应该讲科学的,是应该制定一定的标准的。比如,书店的门市标准,达到什么样算做好了,做不好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这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共识,一定要严格遵守、坚决照办。然而,上网搜搜,书店的门市标准,却搜查不到任何内容。即使查知网也检索不到。记得前些年,读者尚能发现生活书店的王仿子《门市工作七十二条》,那时,一些经营者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兴奋不已。现在尽管已过了70载,里面的很多内容依然有用,为什么今天不能产生一个新的七十二条?
书店渐远,记忆永存。据资料显示,中国的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留住老书店,就是留住文化的根,当今的文化建设,更需要那些热爱文化的人。
本文作者张吉响,系河北省辛集市文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