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在“ 飞花令”中战胜对手的最后一句诗吗?
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上,才女武亦姝脱颖而出,一时风头无双。大家对其中对阵另外一位才女陈思婷的“飞花令”环节津津乐道。
大家还记得其中武亦姝胜出的最后一句诗吗?
那是苏轼的《浣溪沙》,却不是平常大家熟知的那首。怪不得她们两位才女的比拼让学富五车的康震教授都“惭愧”了呢,这个积累的量着实令人佩服!
我们一起赏析一下本词吧。
浣溪沙
宋 苏轼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本词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就在两年前,苏轼高中进士,但因母亲病逝归家服丧,期满后自故乡四川返京途中写下此词。
本词虽写思乡,但读来哀而不伤,思而不滞,自有一种悲凉而旷远的美感。
上片写: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缤纷的晚霞斜挂长空,霞染着山色,山沾着霞光。湘川一带秋风寂然,纤尘不染;菊花嫣然,绽苞怒放。远处,树林丛丛,村舍点点,隐约中,似乎有乌鸦的啼鸣传来。
下片写:魂牵梦绕的故园啊,现在离你有多少路程,我不知道;只知道,酒醒之后,怅然南望,不见故园,只见: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着一望无垠的沙原,照着沙原之上静静地站着的我。
上片写景,幽静,静美,用的是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结句为景语,描绘的是静谧、空旷、悠远之景,烘托的是抒情主人公茫然、凄清的思乡之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望”为全词的词眼,远望山色——仰望晚霞——近望寒花——平望园林村舍——遥望故园。
中国人思家念远、安土重迁的情怀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而现实与理想赋予每位年轻人追求使命的同时,往往已定下了背井离乡的种子。在一代代宦海浮沉、商海搏击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误认他乡为故乡?叶落归根常常是人们共同向往的目标。当必须挑起担子行走于五湖四海时,他们的心永远是朝向家的方向的。尤其是家人病故、亲戚有恙之时,这种思家的情绪就显得格外分明。正如苏轼这般多少次“梦到故园”、“酒醒南望”,然而现实给他的只是“多少路”、“隔天涯”、“明月千里照平沙”。于悠悠间不禁凄怆万分,在飘零处难觅他乡知音,可谓悲凉。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余韵徐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