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当代书画院 | 特聘书画家 张艺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写
前言
江苏当代书画院由省文旅厅主管,省民政厅注册,植根于人杰地灵的江南文脉之地南京,汇集了一批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和学术成就的著名书画家。以弘扬书画艺术为己任,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职责。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开展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研究、创作,交流与传播工作,举办多种形式的书画艺术活动,努力推进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
当代书画院的“当代”一词,可以作为时间概念即“当今”的意思;也可作为艺术风格的概念即“当代艺术”流派。从艺术风格角度说,江苏当代书画院的职责就是努力推进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就是民族性,“当代”就是时代性,“艺术”就是艺术性。所以我们倡导书画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推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江苏当代书画院
张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中国画《毕业班的初夏》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2010.中国画《仲夏织梦》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获金奖
2011.中国画《飘动的云》入选“第二届'徐悲鸿奖’中国画作品展”获金奖
2012.中国画《晨曲》等作品获“2012傅抱石奖 江苏省中国画作品展”提名奖
2013.中国画《映像版纳》入选“大美西双版纳”中国工笔画学术展获学术奖
2014.中国画《沐春》入选“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获银奖
2014.中国画《2014·南京》、《飘动的云》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
2015.中国画《2014·南京》获“江苏省第二届文华美术奖” 文华美术奖提名,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2016.中国画《晨曲》入选“首届'江苏美术奖’美术作品展”获美术奖
2017.中国画《校园向日葵》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9.中国画《文明之约》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展进京作品”,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张艺:于方寸间雕琢情怀
文 / 刘远江(作者系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
无论聚焦任何历史阶段,亦无论审视画技与画道,最能彰显每个时代优质画家的核心价值所在,全然在于能否具备承前启后的审美力、创造力及传播力。这在中国当代体现得尤其充分。而且毫不例外,如此重任同样落在为数不多的优秀中青年画家身上。张艺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她在当代工笔人物画领域的脱颖而出,不仅显露成功者的峥嵘,且顺势修正了两大时代误区,并在三大层面为工笔创作指点迷津。所谓两大时代误区,即指外界认为当代工笔画一味写实,日渐索然寡味,近乎鸡肋。此种识见当然有失偏颇,但长期以来没能从源头上加以纠偏;而外,业界则普遍认为,既是工笔画,比拼的自然应该是十年磨一剑的谨严坚韧的工匠精神,凸显了众多专业人士对造型能力的过度推崇,而对造型背后本该更为倚重的人文根基与风骨情怀,却显得疏于问津。然而,张艺却用作品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首先,写实与写意一样,表达方式本身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不管如何写实,都贵在“以形写神”,这与写意的“以神写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盖因形神兼备是绘画的终极奥义;其次,精雕细琢本身亦无可指摘,但不管雕琢到何等程度,皆应关乎世道人心,否则只能是貌合神离,离艺术本质南辕北辙,于艺术审美和价值传承毫无裨益。与此同时,张艺笔下大巧无痕自然生动的工笔人物成就,尚在如下三大层面给予行业正向引领。
极工极写发乎性灵
自古及今,不论科学、哲学,抑或神学,皆是以解决人类的生存、发展及归宿问题为发轫,且以满足人类现实需求和完满人性为本质依归。绘画艺术同样拥有类似诉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写意与工笔之间,不应人为设置边界,犹如虚实之间,不单相辅相成,亦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所以当工笔精细到极致时,它呈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极致写意的状态,即所谓极工极写是也。但凡有此真切体悟的画家,无论工写,都在寻求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思想境界,力求曲尽心源之妙。张艺在长期工笔人物画创作过程中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其极工极写之要则发乎性灵,擅于在方寸间雕琢情怀,于造境中抒发性灵。这就确保了她的创作始终朝着不偏不倚的方向行进,此为符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中和之道,使得艺术与哲学互融共通,益于鉴照古今心性得失。正如她在《沐春》中所表现的那样:淡雅的自然,不拘的形迹,无痕的工整,人境的谐美,如此大气精微的画面,在少女们涌动不息的青春气质中展露无遗,令观者仿佛能从画作中望见一片片静谧无邪的春光在眼前跃动延展不已……这就是创作者赋予作品的鲜活灵魂,画中人优美的身姿,忘我的情愫,是在“我为自然,物我同体”的情境中生发锻造而得。由此可见,是否因心而作,能否物我相融,是衡量艺术创作优劣的天然极则,舍此,则无异缘木求鱼矣。
表意表情归于真心
一切艺术皆是愉情悦性的需要,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之目的。只是不同语境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恰如不一样的心境会诞生迥异的审美判断那样,而且无论鉴赏能力,还是创作水准,同样因人而异,皆与审美主体的学识、历练、境界和情怀等综合人文素养密切相关。当然,所有人文艺术的参鉴价值都要归于真心实意这一前提,否则必定是虚妄之相。因此基于此等认知,张艺将真心作画作为人生的必要修行方式,她确信,只有了悟了真心实性,才能表达出人类的情意实相,否则将劳无所得。诚如文以载道一样,画亦载道,如是,如非参悟了天地大道和人天一如的普适实相,不可能表达出感人肺腑赏心悦目的至美生命图式,亦无可能抵达变无可变静寂真如的超脱生命境界。有鉴于此,张艺笔下的《映象版纳》正契合了上述画理哲思:在三五一群自信从容美的女性游人脸上,写满了人世所有超凡脱俗的朴素情意。她们每人都用自己的灵魂之眼和身处的世界交流,即便是后背的孩子,以及脚底的白鹅,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视角。作者笔力描绘的景象,总体呈现清幽淡雅的生命色调,格外逼真生动,实有身临其境之感。目之所及,浓郁的风情,旷朗的视域,诗意的氛围,返璞的情怀,衬托出一颗颗澄澈明净的素朴真心。试想,要是创作者不具备明心见性后的澄明心境,不可能创作出如此满载质朴情愫和通透诗情的真情画作。这一切艺术感觉及感染力皆拜真心所赐。因此,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重要的是,首先要参悟自身的真心实相,而后才可能切实证悟天地之道,由此衍生的作品,才称得上是艺术品,也才具有自渡渡人之价值。
如雕如啄成其浩瀚
纵览古今,人们习惯于曲解雕琢之义而不自知,于是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不辩之义。这在事实上已直接导致两种极端的思维定式:其一,不问青红皂白,认为举凡雕琢,都是不好的,是匠气的表现,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世人普遍用“不事雕琢”来形容和定义何为上乘之作。因之便自以为是地认为凡事可以不下狠功夫便可获得成功,从而为自己的投机心理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这其实是个误会,不事雕琢并非不需要雕琢,而是精心雕琢过后却能不显山露水,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予人不着痕迹天衣无缝之感;其二,大多缺乏智慧的人都把雕琢承载的丰富内涵人为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想当然地以为雕琢之举是具体而微形而下之的题中应有之义,于是固执地乐于“取形舍神'进而不厌其烦炮制令人生厌的匠气之作。
应该说,当代许多画匠正是受制于这一不明就里的板滞思想而失魂落魄的。实际上,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文学平论家刘勰就经由《文心雕龙》这一鲜明题旨,暗合了雕琢的核心要义是形神并举,犹如生意场上要义利并举一样。张艺显然深刻领悟了雕琢的本义,彻悟了刘勰关于对待文章的态度要像雕琢龙纹一样用心的精辟论断。譬如她的《仲夏织梦》,虽精细到无以复加,却置于方寸间以高洁情怀雕之琢之,故足以沁出如梦似幻虚实相生之意味,观之,既笃实现代,又于不经意中散发出一丝慵懒惬意的生活气息,画中虚叠意象,张弛有度,无声透漏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粹——阴阳向背。大而化之,一个民族的织梦之路大抵也是如此吧。
毕业班的初夏 200X200cm 纸本 2009年
经世经智利及慧根
如今的张艺,早已在中国当代工笔画界声名鹊起,且随着声名愈来愈盛,人们对她的作品越发好奇,却苦于难有机缘一探究竟。千百年来,无论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皆以这种若即若离的存在方式保持各自的神秘特质及濡染魅力。只有当创作者心地足够善良与浩瀚时,才会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与外界对话,自觉为世界洞开一扇抵近灵魂的窗口。张艺就想这样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艺术世界,连同那些创作时的灵感、心绪及思悟所得。她甚至敢于公示一己成功秘籍,愿意把自己的创作路径条分缕析地剖解出来,以供他人学习观摩。
毋庸置疑,张艺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的确与她的工作经历及艺术理想息息相关,正是丰富而深入的人生历练,锤炼了她的心性,淬炼了她的智慧,进而滋养并开悟了她的艺术慧根。她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步入社会后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剧以及午台剧。比如电影巜牡丹亭》的人物造型设计就出自她的手笔,并且多部午台剧创作作品曾获午美设计金奖和文华奖。不过,张艺并不满足于此,她始终对真正的绘画创作魂牵梦萦,并于1993年进入中央美院研修两年。这些经历,不仅大大提升了她的专业素养,开阔了艺术眼界,而且结交了多位堪称一生知己的同道中人,多重利好促使她快速在美术界崭露头角。
及至2005年,其进入南航艺术学院任教,主教人物造型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一特殊经历,成了张艺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源于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张艺喜欢她们身上散逸出的自然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这令她深为触动,所以她的第一幅工笔画——《毕业班的初夏》就以她深爱的学生为表现对象,该画成功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无独有偶,《仲夏织梦》亦是以她最为了解和熟悉的学生为描绘内容,结果也是大获成功,在全国首届工笔画大展中获得金奖。此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南京·2014》也是着力刻画她的学生的生命状态的。毫不夸张说,她所了解、热爱、熟知的学生们纷纷悄然融入了她的艺术血脉,她乐于用心表现她们的欢颜、活力、青春和梦想。
绿了芭蕉 90X90cm 纸本 2018年
张艺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超然又亲切,总是一以贯之地藉灵魂之笔细细雕琢合乎心意的温情人物,静默地将工笔人物推至贯古通今的人性层面加以审视、渲染、擢升及表现。因了尽心竭力,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还有许多,诸如久远如昨的《扎西德勒》、追古摹今的《心约敦煌》、飘逸温婉的《校园向日葵》、惊艳光阴的《流年》等皆是其中的“脍炙名篇”。
但张艺皓首穷经般的苦行之旅另体现在她的美术教学上,她恨不能于朝夕间倾尽所学的拼命三郎式无私教学风范受到学员们的广泛尊崇与认同,如一面行走的厚重人格之镜,和她的艺术熔炉一道,共同折射出其行而致远的人文镜像!
映象版纳 200X220cm 纸本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