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这2个方面不心狠,将被人玩于鼓掌!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8卷,汉纪二十
汉元帝 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

【原文】

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动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上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帝之世。

【译文】

元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拍案说︰『我本来就怀疑他不会去坐牢,果然杀了我的好师傅。』这时,内官正呈上午餐,元命拒不进食,泪流满面,悲哀感动了旁边的人。于是召唤石显等责问,石显等承认当初判断错误,都摘掉官帽,叩头请罪,过了很久,事情才算了结。元帝追思哀悼萧望之,不能忘情,每年四季都派使节去他坟墓前祭祀,直到自己去世方止。

【解析】

先说一下说上面这段材料的背景。
之前萧望之等人被石显史高等人搞得丢官入狱,没多少时间就放了出来,而萧望之也重新被汉元帝启用。
没过多久,萧望之的儿子上书为自己老爹鸣冤,触动石显等人。
要是这事给办了,那么板子就要打到他们身上。
于是石显反咬一口,以此污蔑萧望之,忽悠汉元帝再一次把萧望之下狱。
结果在抓萧望之的过程中,萧望之气不过自尽。
于是有了上面这一段材料。
石显史高是如何忽悠汉元帝不重要,重要的是汉元帝听到萧望之自杀之后的做法。
人家都把他老师玩死了,他就却不处置元凶,只是轻飘飘的过去了,然后留给自己不断自责。
只能说,汉元帝是个好人,但是绝对不是个好领导、好皇帝。
而之所以这样说,全因为汉元帝除去管理才能外,在这两个方面做不到心狠

1.对自己心狠

之前第一次将萧望之下狱,汉元帝得知后,他的态度是是这样。
以责恭、显,皆叩头谢。
弘恭、石显两人就叩头谢罪,然后轻飘飘的过去了。
现在,萧望之死了,还是如此。
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这东西容易理解歪曲,觉得好像汉元帝不杀石显等人是为了自己能有控制朝政的人,如果杀了无人可用。
但是,如果结合历史来看,汉元帝其实是好非常好的人,好得有些软弱。
在这件事上,汉元帝对石显等人的处置,其实更多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处理石显,等于施害于人,汉元帝于心不忍。
另一方面,在面对石显等人叩头请罪,如此可怜,汉元帝动了恻隐之心。
这两点综合起来,其实是汉元帝自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在需要做决策、下狠心的时候,无法下狠心克服内心的仁善,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其实很多人在管理的时候不愿意考核员工,在排除事情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管理者在内心上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觉得考核或处罚员工的行为是不仁,是伤害别人。
但是如果不处罚、不考核,的确是做到了仁,充其量不过是小仁而已,对于整个组织而言,却是大害。
人家说慈不掌兵就是如此。
当然需要杀伐的时候,管理者自己首先要过的就是自己内心这一关,一味的慈、仁,就是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2.手段狠

要说对石显两次设计萧望之,汉元帝也不是没有处置他的。
但是相较而言,汉元帝的处置不过是对石显进行责问。
咱们先不说最后石显顺利上岸啥事都没有,单从这个处理方式本身来说,是不是有点太轻了?
出现这个问题,或者说出现这种轻飘飘处理方式背后的逻辑,其实和汉元帝本身也有莫大关系。
之前说,汉元帝是好人,他过不了自己内心这一关,不会对石显下狠手。
但是,事情发生了又要处置,在这种既过不了内心这关,又要处置的双重煎熬之下,汉元帝会采取折中。
即,内心上寻找一种平衡,不会因为处理石显造成内心不忍,又同时起到处理石显的作用。
于是,问责、责问相应而生。
这对于汉元帝自己内心来说,这个处理方式可以。
但是对于石显来说,这就是轻飘飘屁事没有。
而在别人眼中,石显都把你老师玩死了,你这样处置,要么就是你汉元帝蠢看不出石显搞鬼事,要么就是你汉元帝太软弱好欺负。
要说这个,其实就是汉元帝手段不够狠。
这个也是很多管理者自己遇到的问题,自身认为手段效果与实际情况反应的矛盾。
很多管理者在判断事情做出处置的时候,参考依据其实会有两个,其一就是制度本身是否有规定;其二就是自身对处置方式的感觉。
有制度还好,按照制度来,而没有制度的后者,就不好办了。
而且,从被处置客体的角度来说,他是绝对不想自己被处置的。
当面对没有制度参考,管理者对其进行处置,他就会闹、哭、吵,有些怕事的管理者说不定就怂了,或者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如汉元帝。
当然,极少数管理者是混不吝,敢吵敢闹处理的更狠。
但是咱们话说话来,管理上处罚别人,作用到底是什么?其实作用无非两点。
其一,处理当事人,让其记住什么事不能干。
其二,震慑住别人,让他们知道引以为鉴,别也跟着犯。
所以,紧扣这两点,在处理的时候如果手段稍微柔点、不够狠,能起到作用效果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同样也说明为什么慈不掌兵,不光心慈不行,而且手软更不行!
恰好,心慈手软从来都不是一个褒义词。

【启发】

当然,管理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做个心狠手辣之辈。
而是当出现一些事情,既然要去做,那就要想着最后要取得什么效果、收获什么目的。
心慈手软也好、心狠手辣也罢,其实本身都是对达成目标过程手段烈度的评价。
选择哪个只是手段,达成最后效果才是目的。
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手段,会变成为了心慈手软而真的过分心慈手软,为了心狠手辣而太过心狠手辣,最后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就好像西方对于肤色问题、难民问题的“政治正确”。
如果说提出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过上好生活、人权之类的,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过分的追求手段本身,而忽略了最后效果,反而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最后总结,好人注定做不了领导。
好人做领导要么自己被下面玩死,要么就是自己被玩死之前把大家都玩死。
而要做领导势必在某个阶段要出来做“坏人”。
甚至有的时候,要一直做下去。
试问,你愿意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