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三:奥义书

印度古代哲学之三:奥义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璀灿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印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

约公元前9 世纪到公元前6 世纪,随着铁器的使用,古印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导致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雅利安各个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也已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古代印度开始出现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因为最早的奥义书约在这一时期产生,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 奥义书时期"。

不过,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9 世纪)。" 吠陀" 原意为" 知识、学问" ,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4 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最早(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9 世纪)。吠陀中的颂歌、经文和神话,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宗教及思想情况,其中蕴含着不少对世界的本原和生成的推测。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些颂歌宣称,世界是由水、火、风等所构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巫师的直观能力)、无(非存在)、原人等产生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称为理法、太一等。

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巫术和神话的束缚,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哲学理论。

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印度哲学开始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奥义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古代印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初的对立和斗争。

1.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奥义书,梵文Upanisad,音译" 乌婆尼沙昙" ,原意为" 近坐" 、" 秘密的相会" ,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居吠陀、梵书、森林书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 吠陀的终结"。现存的奥义书共200 多种,它们是在长期内出现的,最早的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最迟所见是公元16世纪的作品。据学者们考证,奥义书中年代较早、与吠陀传统有关的不过13种,它们包括:《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秃顶奥义书》、《疑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氏奥义书》、《蛙氏奥义书》等。这13种奥义书中,又以《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6 种为最古(约在公元前9 世纪至公元前6 世纪形成)。

奥义书是一种哲学类书或对话录,从中可以了解婆罗门教的传统的哲学观点。它记载了众多思想家的学说,内容繁杂,精芜并陈。在奥义书中提到的思想家的名字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婆佉为代表的唯心论者。这些奥义书哲学家,有的出身婆罗门、刹帝利种姓,有的则属于下等种姓。

由于各种《奥义书》时代和作者不同,而且互不相属,它们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对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并没有作系统的一致的论证。不过,我们仍可以从一些重要篇章将其主要哲学观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梵我关系理论"梵" ,梵文Brahman ,原意为" 祈祷" 、" 圣智" 、" 礼节" ,可引申为" 由礼节或祈祷而得的魔力" 、" 天地的运行和人类的生命所依赖的东西"。" 梵" 在梵书和森林书中就已出现。至奥义书时期," 梵" 已成为抽象哲学概念。

梵是奥义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或最高实在。奥义书哲学家对梵的论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按否定方式表达,认为,梵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它既超越于人类的感觉经验,又不能用世间一般的逻辑概念、语言来理解或描述;只有把人们在经验中关于它的思虑和说明通通除去,通过不断否定梵有具体性质,才能领悟它的最高本质。例如,在《广森林奥义书》(Ⅲ。8.8)中,梵被描述为" 非粗,非细;非短,非长;非赤,非润;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粘着;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无量,无内,无外"。这就是所谓" 不不说"。梵,既不可感触,不可定义,也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对于梵只能说: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只能权宜地以否定方式表述它的不可表述的本体。

第二种是按肯定方式描述,认为,梵是宇宙的始基,它创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是宇宙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广森林奥义书》(Ⅳ。1)中,梵被描述为有6 个相征:智、受乐、有、无终、妙乐和安固。在《他氏奥义书》(v.3)中,梵被描述为世界万物的始基," 世界由识指引,支撑物是识,大梵是识"。 "我" ,梵文Atman ,音译" 阿特曼" ,原意为" 气息" 、" 呼吸" 、" 空气" ,引申为" 个体灵魂" 和" 宇宙灵魂"。奥义书中," 我" 有两方面含义:" 小我" 指个我、自我或个体灵魂,它是人体的各种器官的主宰体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即主观世界的本质;"大我" 指梵,它是宇宙的始基。例如,《他氏奥义书》(Ⅱ。1)和《广森林奥义书》(Ⅰ。4.1)中写到:" 最初只有阿特曼" ,这里," 阿特曼" 即万有本体梵。

梵的理论着重论述客观世界的本原;我的理论着重表述个体世界的基础。关于梵我关系,奥义书中有多种见解,其中占主导的是" 梵我同一" 说。

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是大我,是宇宙的灵魂,不生不灭;我(小我)是个体的灵魂;小我不是大我,但不离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者在本性上完全同一。我(小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最高本体)。认识到这点,即可获得精神上的极乐和解脱,达到至上的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看作是有差别的两种不同的东西,则是无明(无知)。梵我同一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轮回解脱理论与" 梵我同一" 说相辅而行的是"轮回解脱" 学说。"轮回" ,即死后灵魂转世投生。关于死后转生问题,吠陀时期的《梵书》中间或涉及到,但未形成系统的轮回说。在奥义书时期,哲学家们以业报说、个我说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轮回学说。

奥义书的业报轮回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灵魂不死。每一个人死后,灵魂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

第二,业力不灭。" 业" ,梵文Karna ,音译" 羯磨" ,有" 行为、造作"之义,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灵魂转世后同什么躯体结合,取决于他本人过去的行为(业);行为有善有恶,人的意志决定他的善或恶的行为,善或恶的行为决定他的善或恶的报应,报应是来世的果报," 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 (《广森林奥义书》Ⅲ。2.13)。业会在世上留下无法消失的潜在影响,即" 业力" ,它制约着承受轮回的主体(灵魂),决定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

第三,人死后有5 个轮回阶段。人死后,灵魂先进入月亮;再变成雨;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食物被吃后变成精子;最后,精子进入母胎出生。

第四,三道四生。人死后,他的灵魂根据不同的"业" 可以分别入" 三道":如果他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入" 天道" (神的地位);如果奉行差一点,死后可以入" 祖道" (人的地位),转生为高等种姓的婆罗门、刹帝利或吠舍;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死后则要永劫沉沦于" 兽道"(天与人之外的恶道,即地狱之中),转生为低等种姓的首陀罗或动植物等。奥义书还根据轮回的教义把有生命的物类分为胎生(如人、兽)、卵生(如鱼、蛇)、湿生(如蚊呐)、种生(如草木)。

第五,轮回即苦。不管灵魂转世入哪道哪生,毕竟未摆脱轮回之境,由前世之业而受今世之果,同时又以今世之业而引来世之果,轮回流转,难以打破,因此,轮回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痛苦的。

同轮回说密切相关的是解脱说。所谓"解脱" 实际上是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或从轮回的世界中摆脱出来的缩语。在奥义书中曾谈到断灭轮回的种种解脱方法,如尊崇吠陀、供献祭品、实行苦行、注重仪式等,但是,奥义书最重" 智" (知识),特别是对梵的知识,强调通过对梵的认识,消除对外物的欲望和追求,了解万物的终极原因和自我的真实本性,从而达到" 梵我同一" 的境界,实现真正的解脱。在《广森林奥义书》(Ⅳ。4)中写道:" 认识梵者,直升天界,获得解脱"。

2.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贯穿13种较早奥义书的主题思想,虽然是" 梵我同一" 的客观唯心论,即把梵作为万有的本原或根本,但是,奥义书中仍有一些朴素唯物论及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一些奥义书中提到了有物质本原意义的概念,如地、水、火、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卵、质料等,认为世界由它们聚合或变化而产生。例如:在《广森林奥义书》(V.5.1)中,认为" 太初这个世界仅是水,那水产生实在""……这个世界只是水凝结而成的"。在《歌者奥义书》(Ⅳ。3.1-2)中,认为" 风确是一摄入者。火熄灭时归于风,太阳落时归于风,月亮没了地归于风。……因此,它是至上神"。在《歌者奥义书》(Ⅲ。19.1-4)中,还系统地提出金卵产世说,认为金卵包藏宇宙,孵育宇宙;金以往是物质,物质为万有之本。其中写到:" 这个世界,最初是无,由无变有,再从有中成长,变成一个鸡卵,周年成熟,破裂成两片卵壳,一片是金的,另一片是银的,金的为天,银的为地,表为群山,里为云雾,脉为河流,液为海洋"。在《鹧鸪氏奥义书》(Ⅲ。2.1)中,认为" 万有是由质料所产生的;当它产生后,依质料而存在;它毁灭时又进入质料"。一些奥义书哲学家还提出世界是由某些最初的物质元素结合而产生的。

例如,《歌者奥义书》(Ⅳ。2.3-4)说,人的灵魂以及最高的存在是由水、火、土所构成的;《他氏奥义书》(V.3.11)说,物质世界的根源是" 地、水、风、火、空"。" 空" 在奥义书中常常解释为地、水、风、火结合的场所。

从以上所引材料中可以看出,印度哲学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就产生了关于构成宇宙万有本源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这些思想为以后印度的唯物论哲学家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古代唯物论学派顺世论。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代表:邬达罗迦与耶若婆佉

在奥义书中,明显可以看出,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内容。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邬达罗迦,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耶若婆佉。

邬达罗迦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7 世纪中叶,他是印度最早的唯物主义者。传说他是拘卢般迦罗国的婆罗门,做过祭司教师。他提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的"物活论"。他把世界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归结为一种称为" 实在" 的细微的东西;他反驳了从无生有的理论,认为无中不能生有,有不在无中;他认为从" 实在"产生火、水和土,火、水、土消散时又回到" 实在"。邬达罗迦一方面承认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火、水、土三种原素构成的,同时又认为这些物质原素是由诸神" 欲增多" 的意志流出的,因而具有灵魂,这是一种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物活论的说明。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物质产生的,是物质的最精细部分。他说:" 吃了的食物变成三个部分:它的最粗的部分变成了粪,不粗不细的部分变成了肉,最细的部分变成了灵魂;同样,喝了的水变成三个部分:它的最粗部分变成了尿,中间的部分变成了血,最细的部分变成了气息。" (《歌者奥义书》Ⅵ。5.1-2)他还反对吠陀祭祀的意义,宣传乐生的伦理思想。

耶若婆佉的活动年代也约在公元前7 世纪中叶,他出身婆罗门,曾任毗德诃国王阇那迦的的祭司,是当时公认的祭司和祭祀理论家之一。他是邬达罗迦的学生,但提出了与其老师全然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学说。他宣称世界最高的本原是梵,梵又和作为人的主体的我联结等同起来,从而建立了" 梵我同一" 的原理,把梵、我等同于人的灵魂,认为" 我" (灵魂)是宇宙万象的根源。他说:" 象蜘蛛出丝,火中爆花一样,从这自我里产生出一切生命,一切世界,一切神天,一切东西,此中奥义乃是真中之真。" (《广森林奥义书》Ⅱ。1.20)为了使"我" 摆脱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他提出了" 我的四位说"。按照这个学说,人的精神状态即自我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四种,即醒位、梦位、熟眠位和死位(大觉位)。在醒位时," 我" 受着外界事物的束缚,是不自由的;在梦位时," 我" 虽然成了主宰,但仍未摆脱在觉醒时所受的外界经验的印象,因而还是不自由的和不纯粹的;只有到熟眠和死位时," 我" 才能彻底摆脱外界事物的束缚,超越主客观的对立,成为纯粹绝对的状态,与梵合一,从而达到最后的解脱。耶若婆佉还把" 梵我" 学说与业报轮回思想结合起来,认为在人死后,肉体归于地中,精神进入月中,宣称轮回业报是和人的行为、欲望互为因果的," 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 " 人有何欲望,就有何决心,有何决心,就造何业" (《广森林奥义书》Ⅲ。2.13;Ⅳ。4.5)如果人们要断绝业报,获得解脱,就要按照婆罗门教的种种规定行事,学习吠陀,举行宗教仪式,供献祭品,实行苦行,亲证梵我,除去无明。

(0)

相关推荐

  •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 哲学概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说起哲学大家并不陌生,哲学是西方主流思想的发源地,东方讲的是伦理哲学,自从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哲学体系后,哲学给人带来很大的思维模式方法,从古代至今我们国家由唯心主义价值观发展到唯物主义价值观,唯物主义反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原始社会思想之三:崇拜心理和宗教意识1

    原始社会思想之三:崇拜心理和宗教意识1 " 崇拜" 就一般的语义上讲,乃是指人对外在事物(或其他人)所产生的内在尊敬和钦佩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良性的.但是,当崇拜心理发展到无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从共和国的后期始,罗马人开始形成了几个唯心主义派别,如西塞罗的折衷主义.新斯多亚主义.新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等.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希腊各派哲学中拾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三:早期唯名论哲学

    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三:早期唯名论哲学 在11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出现了实在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唯名论倾向的早期经院哲学家,主要有贝伦加里.罗瑟林.阿伯拉尔等. 1.早期唯名论的先驱:贝伦加里 最早的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三:质疑上帝

    人文主义哲学之三:质疑上帝 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上帝是无法回避的.他好比一堵挡在人们面前无边无际的高墙,你或者仰视它,或者逾越它,或者推倒它,或者便把自己化作一撮泥沙依附于它.不论采取哪种态度,你就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因为古罗马思想文化的形成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这也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历史的演变有密切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公元前99- 前55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他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末年,是凯撒的同代人,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其他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2.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无神论者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针对当时罗马现实思想斗争的特点,展开了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他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要能用一切方法坚强不屈地抵抗各种宗教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时期出现的新怀疑主义,是希腊化时期怀疑论的继续和发展.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希腊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约公元前367-前270 年),所以怀疑主义也被称作皮浪主义. 皮浪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不是简单地复活柏拉图主义,而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吸取了斯多亚派.怀疑论及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同时揉合东方宗教的某些教义构成的一种神秘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