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微言》--2

第七篇:红铅损益篇

容成问曰:方士采红铅接命,可为训乎?岐天师曰:慎欲者采之,服食延寿;纵欲者釆之,服食丧躯。容成曰:人能慎欲,命自可延,何藉红铅乎?岐伯曰:红铅延景丹也。容成曰:红铅者,天癸水也。虽包阴阳之水火,溢满于外则水火之气尽消矣,何以接命乎?岐伯曰:公之言,论天癸则可,非论首经之红铅也。经水甫出户辄色变,独首经之色不遽变者,全其阴阳之气也。男子阳在外,阴在内;女子阴在外,阳在内。首经者,坎中之阳也。以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益乎不益乎。独补男有益,补女有损。补男者,阳以济阴也;补女者,阳以亢阳也。容成曰:善。

“铅”,读yuán,明·万全《广嗣纪要》:“月事初下,谓之红铅。”它就是女性的月红,室女初潮之月经,谓之“先天红铅”,俱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不过李时珍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这都是邪术家所为,是“巧立名色”,以邪术鼓弄愚人。

《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製,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这个名词用作这个意义,大约是明朝的事,因为至少在唐宋,红铅仅指胭脂和铅粉,是美容用品,所以在诗文应酬中,经常可见:唐 杜牧 《宣州留赠》诗:“红铅湿尽半罗裙,洞府人间手欲分。” 唐 温庭筠 《江南曲》:“扇薄露红铅,罗轻压金缕。” 宋 洪瑹 《齐天乐》词:“空想 吴 山 越 水,花憔玉悴,但翠黛愁横,红铅泪洗。”但是并不能因此便生判定《黄帝外经》便是明朝的作品,因为炼丹家,阴阳家以及医家由于秘传的需求,从来都是使用隐语的,也就是行话,黑话,呵呵。就像上面第五篇,从字面意义,你是无法判断他们竟然讲解的是房中术。

话说这房中术养生,本是道教的东西,这本《黄帝外经》与道教密切相关是不容置疑的,陈士铎所著的其它著作,开篇也都是注明吕洞宾题之类的,即便说陈士铎的著作大部分来自傅青主,那么傅青主可也是清朝初年最有名的道士了。

这炼红铅养生的糗事,其实整整影响了小半个明朝,明世宗朱厚璁迷信道教,前期主要为了长生,后期主要“研究”房中术。明世宗嘉靖一朝,为皇帝炼制春药成了道士们的主要任务,其中以“红铅”(也叫 “先天丹铅”)制成的小药丸最为有名。

为了炼药,有关部门大肆采选民间十三四岁豆蔻年华的少女入宫,一方面为炼制红铅丸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也充当世宗以泄欲进行采补的工具。红铅丸的成分除了“首经”,还有多种中草药、矿物质以及“秋石”等。秋石,有说是童男子的小便,有说是童男、童女的小便均有。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先生说,明代道士所炼的“秋石”实际上是从大量的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

第八篇:初生微论篇
   
容成问曰:人之初生,目不能睹,口不能餐,足不能履,舌不能语,三月而后见,八月而后食,期岁而后行,三年而后言,其故何也?岐伯曰:人之初生,两肾水火未旺也。三月而火乃盛,故两目有光也。八月而水乃充,故两龈有力也。期岁则髓旺而膑生矣。三年则精长而囟合矣。男十六天癸通,女十四天癸化。容成曰:男以八为数,女以七为数,子知之矣。天师于二八、二七之前,《内经》何未言也?岐伯曰:《内经》首论天癸者,叹天癸难生易丧也。男必至十六而天癸满,年末十六皆未满之日也。女必至十四而天癸盈,年未十四皆未满之日也。既满既盈,又随年俱耗,示人宜守此天癸也。容成曰:男八八之后犹存,女七七之后仍在,似乎天癸之未尽也。天师何以七七、八八之后不再言之欤?岐伯曰:予沦常数耳,常之数可定,变之数不可定也。予所以论常不论变耳。
   这篇从人的出生,论述了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并强调肾精的重要:肾精水火旺,故三月两目有光;八月肾水充,故两龈有力能吃食;一岁的时候肾精溢而生髓,髌骨生长出来了;三年的时候肾精再度增长,这个时候头顶的囟门也闭合了;肾精增长到十四年的时候(女十四,男十六),它就产生新的物质了(天癸)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天癸开始起作用了,天癸产生,这个时候,男女开始有别,幼儿为纯阳之体,到天癸通的时候,女性开始转入阴质,此时开始出现月经和第二性征发育;男子则要晚两年。以上这些,都是肾精正常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而天癸也有它自身的定数,二七,二八是它的顶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都随之逐渐退化,随年俱耗(这种物质,不像肾精可以获得后天的补充),直至女子七七四十九岁,男子八八六十四岁天癸耗尽,这是天癸正常的数,但也有可能存在变数。
   
关于七和八这个数字在人体的应用,古人发现的规律还可以有现代科学的更深层的解释:人体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新代替旧。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历时七年。每一个七年,其实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或许女性的更替周期长些,是八年,当然,这仅仅是臆测而已!

第九篇:骨阴篇
   
鸟师问于岐伯曰:婴儿初生,无膝盖骨,何也?岐伯曰:婴儿初生,不止无膝盖骨也,囟骨、耳后完骨皆无之。鸟师曰:何故也?岐伯曰:阴气不足也。阴气者,真阴之气也。婴儿纯阳无阴,食母乳而阴乃生,阴生而囟骨,耳后完骨、膝盖骨生矣。生则儿寿,不生则天。鸟师曰:其不生何也?岐伯曰:三骨属阴,得阴则生,然亦必阳旺而长也。婴儿阳气不足,食母乳而三骨不生,其先天之阳气亏也。阳气先漓,先天已居于缺陷,食母之乳补后天而无余,此三骨之所以不生也。三骨不生又焉能延龄乎!
   
鸟师曰:三骨缺一,亦能生乎?岐伯曰:缺一则不全乎其人矣。鸟师曰:请悉言之。岐伯曰:囟门不合则脑髓空也;完骨不长则肾宫虚也;膝盖不生则双足软也。脑髓空则风易入矣;肾宫虚则听失聪矣;双足软则颠仆多矣。鸟师曰:吾见三骨不全亦有延龄者,又何故欤?岐伯曰:三者之中,惟耳无完骨者亦有延龄,然而疾病不能无也。若囟门不合、膝盖不生,吾未见有生者。盖孤阳无阴也。
   这一篇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婴儿纯阳无阴,食母乳而阴乃生。也就是说的婴儿为“纯阳之体”。
  婴儿为纯阳之体,这个说法有很多争论。《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医学源流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阳气当发,生机蓬勃,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处于相对优势;在发病过程中,易患热病,阴津易伤,在治疗上不宜使用温阳药物。但《温病条辨》提出异议:“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所谓纯阳之体,《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玄符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初生婴儿,赤条条一丝不挂,纯白无疵),毒虫不螯(螯音释,蜂虿蛇虺等毒虫以毒刺刺人叫螯),猛兽不据(豺狼虎豹等猛兽不敢用其据人之利爪),获鸟不搏(获音决,利爪抓人之鸟不抓人了)。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酸作(酸读作最,酸作喻生殖器之勃举),精之至也。”
   就是说,有深厚德行的人,就像初生婴儿,毒虫不去咬他,猛兽不去伤他,获鸟不去抓扑他。筋骨柔弱,但手握的很牢固;不懂男生交合之事,但小鸡鸡却很硬,因为精气充沛。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纯阳之体。
   道书上说,人是半阴半阳之体,纯阴之体是鬼,纯阳之体是仙。人的意识分潜意识、常意识和元意识,元意识属先天,但是被后天的意识隐藏了,要通过学习道法来显示,称元神。这个意识还分阴神与阳神。阴神是不能显化的,神通也不及阳神,阳神能显能隐,出入无碍。所谓纯阳之体就是化尽一身阴气后的体质,就是丹功达到阳光三现后,婴儿显形。再进一步就是阳神了。《道德经》中描述的正是这种状态。但为何婴儿刚刚出世,便是纯阳之体?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
   一个是道家说法:神有三,曰:本神,识神,元神。修阳神,是三神同修,把本神也练化而成气。此类为三神不分离。修阴神是在识神的基础上,抛去本神肉体,使之三神分离时识神维持而不失。修阳为仙,化气后为人体不失,三神合一,道之终极为羽化尸解。修阴为神,识神化气后不相离而登神位。并可借尸还魂,好似哪吒借莲花而成肉体。佛之终极为涅般极乐。道家修炼的目标之一,就是抛开后天意识,得见元神(元意识),见元神便达纯阳之界,而婴儿刚刚出世,没有外界因素干扰,其所拥有的只有元意识,故而出来便是纯阳之体。
   一个从医学角度解释:第七篇《红铅损益篇》:“男子阳在外,阴在内;女子阴在外,阳在内,首经者,坎中之阳也。”因为女子阴在外,阳在内的特点,于是第一次月经属于坎中之阳,那么在胞宫中发育了十个月的胎儿,他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便正是坎中之阳(不论婴儿性别),而坎中之阳又特别具有生育发育特长,故而婴儿出世,见风长。而婴儿的生长有蒸变特点,也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网上有根据婴儿蒸变理论,包含576天大小蒸的日期计算表,有兴趣可以参考)。
   当然也有婴儿出生就阳气不足的(纯阳并不代表盛阳),这可能导源于母亲自身的损亏,致坎中之阳不足,生化不足(许多先天性疾病就落根于此,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本文所讲的三骨不生的极端现象。许多先天不足的婴儿的抚养,就需要更多的医药知识了。
   婴儿纯阳之体的特性,也直接与小孩成长发育相关,包括蒸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发烧,吐泻等症状,就不要妄用抗生素直折阳气了,纯阳不是盛阳,不要因为大人的简便,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进程。

第十二篇:天厌火衰篇第十一篇:社生篇
   
少师问曰:人生而白头,何也?岐伯曰:社日生人,皮毛皆、白,非止髩发之白也。少师曰:何故乎?岐伯曰:社日者,金日也。皮毛须髩皆白者,得金之气也。少师曰:社日非金也,天师谓之金日,此余之未明也。岐伯曰:社本土也,气属金,社日生人犯金之气。金气者,杀气也。少师曰:人犯杀气,宜天矣,何又长年乎?岐伯曰:金中有土,土乃生气也。人肺属金,皮毛亦属金,金之杀气得土则生,逢金则斗。社之金气伐人皮毛,不入人脏腑,故得长年耳。少师曰:社日生人皮毛髩发不尽白者,又何故欤?岐伯曰:生时不同也。少师曰:何时乎?岐伯曰:非己午时,必辰戌丑未时也。少师曰:己午火也,火能制金之气,宜矣。辰戌丑未土也,不助金之气乎?岐伯曰:社本土也,喜生恶泄,得土则生,生则不克矣。少师曰:同是日也,何社日之凶如是乎?岐伯曰:岁月日时俱有神司之,社日之神与人最亲,其性最喜洁也,生产则秽矣。两气相感,儿身受之,非其煞之暴也。
   
少师曰:人生有记,赤如朱,青如靛,黑如锅,白如雪,终身不散,何也?岂亦社日之故乎?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游神,为神所指,志父母之’过也。少师曰:色不同者,何欤?岐伯曰:随神之气异也。少师曰:记无黄色者,何也?岐伯曰:黄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故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记耳。
   这篇讲了两个主题,一是白化病;二是胎记。古人尝试用当时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情况,归责于社神与游神。
   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五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人们将这类病人俗称为“羊白头”。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
   胎记在医学上称为「母斑」或「痣」,是皮肤组织在发育时异常的增生,在皮肤表面出现形状和颜色的异常。胎记可以在出生时发现,也可能在初生几个月后才慢慢浮现。胎记一般可分为色素型及血管型。作为常识,只要记住“腰臀青记不用管 暗红色斑及时看”就可以了。

   容成问曰:世有天生男子音声如女子,外势如婴儿,此何故欤?岐伯曰:天厌之也。容成曰:天何以厌之乎?岐伯曰:天地有缺陷,安得人尽皆全乎?容成曰:天未尝厌人,奈何以天厌名之。岐伯曰:天不厌而人必厌也,天人一道,人厌即天厌矣。容成曰:人何不幸成天厌也了岐伯曰:父母之咎也。人道交感,先火动而后水济之,火盛者生子必强,火衰者生子必弱,水盛者生子必肥,水衰者生子必瘦。天厌之人,乃先天之火微也。容成曰:水火衰盛分强弱肥瘦,宜也,不宜外阳之细小。岐伯曰:肾中之火,先天之火,无形之火也。肾中之水,先天之水,无形之水也。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长,言肾内之阴阳也。水长火,则水为火之母;火生水,则火为水之母也。人得水火之气以生身,则水火即人之父母也。天下有形不能生无形也,无形实生有形。外阳之生,实内阳之长也。内阳旺而外阳必伸,内阳旺者得火气之全也。内阳衰矣,外阳亦何得壮大哉?容成曰:火既不全,何以生身乎?岐伯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天厌之人,但火不全耳,未尝无阴阳也;偏于火者,阳有余而阴不足,偏于水者,阴有余而阳不足也。阳既不足,即不能生厥阴之宗筋,此外阳之所以屈而不伸也,毋论刚大矣。容成曰:善。
   这一篇探讨的是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又名先天性曲精管发育不良——柯氏征。这是一种睾丸分化异常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男性总人口数的1/600—1/1000。98%的病人终身无生育和无正常的性功能。古人称之谓“天厌”,现在有些地方的语言中,也依然如此使用。
   
睾丸发育不良有除了遗传这个原因外,还有其它可能:
   
一、内分泌异常  
   内分泌如果出现异常,比如促性腺激素减退性的性腺功能低下症,还有垂体微腺瘤等等,就影响了性腺的发育,造成这种睾丸发育不全。   
   
二、感染因素   
   最厉害的就是儿童时候得腮腺炎导致的病毒性睾丸炎,可造成睾丸发育障碍。关注男性健康要从小时抓起,不要铸成大病,有时是不可挽回的。   
   
三、解剖因素   
   由于胚胎时血液供应障碍,或者睾丸小降时发生精索扭曲所导致的睾丸发育不全,这是因为解剖因素所造成的。   
   
四、外伤或手术创伤   
   有一些情况由于小时候或者青春发育期,因为在睾丸这地方受到一些损伤,或者因为一些手术,结果造成的睾丸的损伤,也能造成睾丸发育不良或萎缩等等情况。
   
这一篇主讲的是遗传因素或者还包括内分泌异常因素及解剖因素。这里的观点认为,这也是父母体质因素造成的:“火盛者生子必强,火衰者生子必弱,水盛者生子必肥,水衰者生子必瘦。天厌之人,乃先天之火微也。”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水火不足,导致了不能生厥阴之宗筋,所以阴茎的发育也不完全,以至于无正常的性功能。(单侧的外伤型、感染型睾丸异常患者是有性功能的)。

第十三篇:经脉相行篇
   
雷公问曰:帝问脉行之逆顺若何,余无以奏也。愿天师明教以闻。岐伯曰:十二经脉有自上行下者,有自下行上者,各不同也。雷公曰:请悉言之。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上下相行之数也。雷公曰:尚未明也。岐伯曰:手之三阴: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包络也。手太阴从中府走大指之少商,手少阴从极泉走小指之少冲,手厥阴从天池走中指之中冲。皆从脏走手也。手之三阳: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也。手阳明从次指商阳走头之迎香,手太阳从小指少泽走头之听宫,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皆从手走头也。足之三阳: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也。足太阳从头睛明走足小指之至阴,足阳明从头头维走足次指之厉兑,足少阳从头前关走四指之窍阴,皆从头走足也。足之三阴;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也。足太阴从足大指内侧隐白走腹之大包,足少阴从足心涌泉走腹之俞府,足厥阴从足大指外侧大敦走腹之期门,皆从足走腹也。雷公曰:逆顺若何?岐伯曰:手之阴经,走手为顺,走脏为逆也;手之阳经,走头为顺,走手为逆也;足之阴经,走腹为顺,走足为逆也;足之阳经,走足为顺,走头为逆也。
   
雷公曰:足之三阴,皆走于腹,独少阴之脉下行,何也?岂少阴经易逆难顺乎?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下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阳内廉入腘中,伏行(骨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由少阴经渗三阴,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邪结则跗上脉不动,不动则厥,厥则足寒矣。此足少阴之脉少异于三阴而走腹则一也。雷公曰:其少异于三阴者为何?岐伯曰:少阴肾经中藏水火,不可不曲折以行,其脉不若肝脾之可直行于腹也。雷公曰:其走腹则一者何?岐伯曰:肾之性喜逆行,故由下而上,盖以逆为顺也。雷公曰;逆行宜病矣。岐伯曰:逆而顺故不病,若顺走是违其性矣,反生病也。雷公曰:当尽奏之,岐伯曰:帝问何以明之?公奏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髁必动。乃可以验逆顺之行也。雷公曰:谨奉教以闻。
   这一篇讲解的是十二经脉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连贯通道所具有的自身规律。十二经脉的概念,“自学过”金庸六脉神剑的应该稍微有点理解的基础,在详细描述十二经脉之前,先提出本段文字中一个疑难点,这篇文章的原编著者(作者啦)自己可能都没有弄明白这个概念,因为字面相同,就混淆在了一起,造成我们读者理解障碍。就是这段文字了:“雷公曰:足之三阴,皆走于腹,独少阴之脉下行,何也?岂少阴经易逆难顺乎?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下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阳内廉入腘中,伏行(骨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由少阴经渗三阴,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邪结则跗上脉不动,不动则厥,厥则足寒矣。此足少阴之脉少异于三阴而走腹则一也。”
   
肾足少阴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它是以气血向腹中走行为顺(反之则气逆的),这里怎么忽然冒出个“独少阴之脉下行”?这段话《灵樞经》是这么问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於少阴之大络,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膕中,伏行骭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别者,并於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闲,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可见这个并不是《黄帝外经》自己编出的问题,那么这里的“少阴之脉”是不是足少阴之脉呢?(《外经》这篇显然是认为“少阴之脉”是足少阴之脉的,因为“不动则厥,厥则足寒矣。此足少阴之脉少异于三阴而走腹则一也。”已经表明立场。《灵樞》则没有确认。)
   
我们再看一遍原文:“雷公曰:足之三阴,皆走于腹,独少阴之脉下行,何也?岂少阴经易逆难顺乎?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会发现,发问的问题是“独少阴之脉下行,何也?”岐伯回答的却是:“不然,夫冲脉者.....",答非所问??其实啊,这个”少阴之脉”就是冲脉,而不是“足少阴之脉”,雷公问,足三阴脉都向腹部走行的,唯独冲脉(少阴之脉)是下行的,为什么呢?岐伯说: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那个冲脉啊,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都要从它那里获得能量的,(怎么可能就向下走行呢),它还有其它通道的:1.往上走的: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下注少阴之大络。2.向下走的:“下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阳内廉入腘中,伏行(骨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后”;3.还有一个分支:“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于是一问一答中,将冲脉的走行途径和功能都作了个简单的介绍。《外经》作者没有理解“少阴之脉”的含义,反将“少阴之脉”与“足少阴之脉”混淆在了一起。
   
那么为什么冲脉又叫“少阴之脉”,有没有依据证明不是我在胡说?当然有的,这个“少阴之脉”的“少阴”还真的和“足少阴”的少阴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素问 .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经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能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 这里太阴少阴的概念是来讲卦相方位的,《素问 .阴阳离合论》翻译一下又可以称为《素问.阴阳离合六子卦序》,“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这句话也正是冲脉为什么又叫“少阴之脉”的来由。
   把这篇中“冲脉”的内容理顺了,其它的都很简单。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十二经脉本身的循行特征(可参考《灵枢》经脉第十篇),另外还讲了十二经脉的顺逆,也就是气血循行手三阴是从胸腔往手走的,如果经脉中的手三阴气血是从手走向胸腔,那么就是气血逆乱。其余类此。"雷公曰:逆顺若何?岐伯曰:手之阴经,走手为顺,走脏为逆也;手之阳经,走头为顺,走手为逆也;足之阴经,走腹为顺,走足为逆也;足之阳经,走足为顺,走头为逆也。

第十四篇:经脉终始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之脉既有终始,《灵》《素》详言之。而走头、走腹、走足、走手之义,尚未明也,愿毕其辞。岐伯曰: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腹走手,乃卑之趋上也。阴阳无间,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与昼夜循环同流而不定耳。夫阴阳者,人身’之夫妇也;气血者,人身之阴阳也。夫倡则妇随,气行则血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乾作天门,大肠司其事也。巽作地户,胆持其权也。泰居艮,小肠之昌也。否居坤,胃之殃也。雷公曰;善,请言顺逆之别。岐伯曰:足三阴自足走腹,顺也;自腹走足,逆也。足三阳自头走足,顺也;自足走头,逆也。手三阴自藏走手,顺也;自手走藏,逆也。手三阳自手走头,顺也;自头走手,逆也。夫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惟足少阴肾脉绕而下行,与肝脾直行者,以冲脉与之并行也,是以逆为顺也。
   这一篇是对上一篇经脉相形的补充,强调了十二经脉流注,循环无间,“阴阳无间,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与昼夜循环同流而不定耳”,关于十二经脉流注,除了《灵樞.经脉》可参考外,尚有子午流注可供进一步学习。讲顺逆的时候,同样讲上一篇误解的“少阴之脉”带入此间。

第十五篇:经气本标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气有标本乎?岐伯曰:有之。雷公曰:请言标本之所在。岐伯曰: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标在背腧。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中,标在舌本。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中,标在腋内动脉。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此标本之所在也。
  雷公曰:标本皆可刺乎?岐伯曰:气之标本皆不可刺也。雷公曰;其不可剌,何也?岐伯曰;气各有冲,冲不可刺也,雷公曰:请言气冲。岐伯曰:胃气有冲,腹气有冲,头气有冲,胫气有冲,皆不可剌也。雷公曰:头之冲何所乎?岐伯曰:头之冲,脑也。雷公曰:胸之冲何所乎?岐伯曰:胸之冲,膺与背腧也。腧亦不可剌也。雷公曰:腹之冲何所乎?岐伯曰:腹之冲,背腧与冲脉及左右之动脉也。雷公曰:胫之冲何所乎?岐伯曰:胫之冲,即脐之气街及承山踝上以下。此皆不可刺也。雷公曰:不可刺止此乎?岐伯曰: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藏于气海,出于肺,循咽喉,呼吸而出入也。是气海犹气街也,应天地之大数,出三入一,皆不可剌也。
   《灵枢·卫气》:“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在《灵樞.卫气》记载载中,论述了十二经的标与本,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其范围较“根”“结”为广。
   
手三阳: 太阳 足跟至跟以上五寸中一段 眼 
少阳 足窍阴 耳前 
阳明 厉兑 颈、颊、顽颡部

足三阴:少阴 交信 背俞与舌下两脉

厥明 足背 背俞 

太阴 内踝至踝上四寸一段 背俞与舌本

手三阳: 太阳 腕背 眼之上一寸 
   
少阳 中渚 耳后、耳上角至目外眦
   
阳明 肘部 鼻旁 
   
手三阴: 太阴 寸口部 腋内动脉 
   
少阴 锐骨之端 背俞 
   
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腋下三寸 
  
  
   但《灵樞》中所称的十二经标本,在这里,被称为“十二经气标本”(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气有标本乎?),多了一个“气”字,意义发生了转变。“十二经标本”意谓着十二条经脉的根和枝梢,经脉中除了气还有血,甚至还可理解为这个“脉”本身的特点;而显然这《经气标本篇》是认为标本的概念,只是针对经气的,是经脉中气的标本。注:标者,枝梢也,引申为显著之处;本者,根本也,引申为基础和来源。
  
   要知道,《灵樞》经脉循环的理论中,手三阴经脉是从胸腹往上肢方向走行为顺的;足三阳经脉是从头往四肢走行为顺。而此处的“标本”显然与之(《灵樞》经脉》不在一个体系,都是本(基础)在四肢末梢,标在躯体近端。却与另一个理论系统相互支持---《素问·阳明脉解论>有云: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意为:四肢是人体阳气(阳经)起发的部位。我这里不能下定论(学术上“标本”有争论),但我倾向于本篇(《经气标本篇》)的解读,认可标本是指十二经阳气的标本:四肢运动会产生阳气,而十二经之“本”是阳气汇聚之源(类似于黄浦江源,呵呵),这汇聚起来的阳气,沿着各自的途径(十二条经脉),沿途吸收各个山脉的水流(在人体是皮脉筋骨肉对经脉阳气的滋养),到各经的“标”处变成浩浩汤汤(或者更恰当些说是枝繁叶茂)。(阳气不同于水流,它有主升向上的趋势)。
   
我们再稍微具体些讲讲:足太阳的本在“足跟至跟以上五寸中”,大约在承山承筋穴一段,这是四肢运动产生的阳气在足太阳的汇聚之处,标在眼睛(命门,中医中有好几个命门概念,大家或许也有对命门的概念,那大约是来自于金钟罩铁布衫的电影影响吧,呵呵)。在我们的养生实践中,这标本怎么运用呢,大家可以实践一下,当你看电脑眼睛疲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按压两侧小腿肚子,一紧一松,多次操作,看看效果是不是比眼保健操好。
   
当你背部不适的时候,你按一下内踝上(下)三寸的交信穴,看看背部不适有没有改善;如果不行,可以试试足厥阴的“行间上五寸”(大约在中封穴);当你咽干咽痛喉咙嘶哑的时候,你不妨试试足阳明的厉兑穴;当你口干舌燥或者口腔溃疡时,那试试按压“中封前上四寸”的三阴交穴,或许立刻见效;其它类推 .......,反之,当你运动后小腿疲劳时,做做眼保健操,也会对疲劳有直接的缓解.....
   
另外,本篇还强调了这些标本位置不可针刺,理由是“气各有冲,冲不可刺”,翻译过来是:这些位置都有自生的节律,针刺的损伤,会破坏节律,故不可刺。对于节律的认知,王唯工用共振的理论来解释血液循环系统的创见,可以参考。事实上,临床上,这里的标本穴位是最常用的针刺穴位之一,我觉得《黄帝外经》给出的建议值得反思,至少运用深刺或放血时应当谨慎些吧!

第十六篇:脏腑阐微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脏止五乎?腑止六乎?岐伯曰:脏六腑七也。雷公曰:脏六何以名五也?岐伯曰: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脏。胞胎非五行之正也,虽脏不以脏名之。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脏之正也?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一脏各属一行。胞胎处水火之歧;非正也,故不可称六脏也。雷公曰:肾中有火亦水火之歧也,何肾称脏乎?岐伯曰:肾中之火先天火也,居两肾中而肾专司水;也。胞胎上系心,下连肾,往来心肾,接续于水火之际,可名为火,亦可名为水,非水火之正也。雷公曰:然则胞胎何以为脏乎?岐伯曰:胞胎处水火之两歧,心肾之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达上下,宁独妇人有之,男子未尝无也。吾因其两歧,置于五脏之外,非胞胎之不为脏也。雷公曰:男女各有之,亦有异乎?岐伯曰:系同而口异也。男女无此系,则水火不交,受病同也。女系无口,则不能受妊,是胞胎者,生生之机,属阴而藏于阳,非脏而何。雷公曰:胞胎之口又何以异?岐伯;曰:胞胎之系,上出于心之膜膈,下连两肾,此男女之同也。惟女下大而上细,上无口而下有口,故能纳精以受妊。雷公曰:腑七而名六何也?岐伯曰:大小肠、膀胱、胆、胃、三焦、包络,此七腑也。遗包络不称腑者,尊帝耳。雷公曰;包络可遗乎?岐伯曰:不可遗也。包络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五脏六腑之气咸仰于心君,心火无为,必藉包络有为,往来宣布胃气,能入脾气,能出各脏腑之气,始能变化也。雷公曰:包络既为一腑,奈何尊帝遗之。尊心为君火,称包络为相火,可乎?请登之《外经》咸以为则。
   中医学脏腑理论将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将受盛和传化水谷的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合称为“六腑”。这一篇中,将胞胎和心包络归入脏腑中,提出了“六脏七腑”的概念,并做出阐释。这里将心包络归于腑,是有悖于《内经》理论的,因在脏腑经络中与三焦相表里,配五行相火,故在《内经》系统中,心包络属于“脏”;而内经中将胞宫也就是女子胞规列为“奇恒之腑”,是属于“腑”的。而脏主藏;腑主通,就这个脏腑共性而言,胞胎也应当属腑为是。
   
但仔细体味原文,会发现本文强调的胞胎,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理解的子宫,而是强调“胞胎之系”,子宫不过是这里“胞胎”的一个出口部分(更何况男子还没有这个出口)。“心肾相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达上下”,则“胞胎之系”的重要性可知。且“宁独妇人有之,男子未尝无”,子宫这个部分男子是肯定没有的,那我们解剖中,有没有存在男女相同的组织呢?那就是卵巢吧:卵巢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卵巢的位置与睾丸相同(胎儿初期睾丸也在腹腔内,在胎儿后期才转到阴囊)。卵巢两种主要功能:一为产生卵子并排卵,体现其生殖功能;另一为合成并分泌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20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控制着人体骨骼、免疫、生殖、神经等九大系统的400多个部位,维持这些器官的青春和活力。睾丸则是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器官。考虑到它们分泌的激素除对性征系统,尚对神经肌肉系统以及精神系统有着密切的作用,将其归位“脏”,倒是可以理解。而心包络为心之外围,代心受令,代心受邪,也与“腑”的功能接近,归之于“腑”,也未尝不可。
   
另外,中医里面对心的描述,很多都可定位在现在的“大脑”,对于循环系统的心脏,反而与“心包络”功能近似,也就是说,心包络其实就是主导循环的心脏。这里面概念比较乱,我的表达也仅代表我个人的倾向。至少《黄帝外经》强调”心包络“便已经是一种试图将”心“(大脑)与循环(心包络)分开的进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