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粥左罗的第 1522 期分享
作者 | 薛冬霞 编辑 | 易小飒
来源 | 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分享 |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很多人都听过一种观点,人和人的核心差距,在于认知层次不同。
但这句话你不一定理解透了,比如,一个人的认知层次有哪几层?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很详细,推荐你认真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假设你们公司想推出一款新产品,你让下属做个市场调研。后来下属把报告呈报给你,你一看觉得写得一团糟,条理不清晰、数据不充分,你直摇头。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
认知层次决定一个人的格局
6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认知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可能就难以得到解决。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认知层次的差异,就像下面这张图,有的人没有读书,他的认知层次比较低,只能站在地上,被墙画蒙蔽双眼,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有些人读了些书,站得高了些,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但是看到的是一个脏乱的世界;而少数人读了许多书,他能够领略到更为美好广阔的世界一样。
神经语言程序领域的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把人的认知,分为6个层次,形成一个叫做“逻辑层次”分析工具。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信念/价值观层、身份层与愿景层。认知模式在环境层的人,聚焦于外在环境、支持条件,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外部归因”,认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别人的错或者环境不好。比如,生意不好做是因为竞争太激烈,自己没有得到晋升是领导偏心等,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抱怨”。思维模式在行为层的人,关注于自身行为,他们认为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自己的行动力不够。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行动、行动、再行动”,比如工资低就多加班,赚更多的加班费。思维模式在能力层的人,关注于能力提升,他们认为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比如,工作没有做好是因为能力不够,侧重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思维模式在这个层次的人,关注的是什么对自己重要,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要做对的事情”。思维模式在这个层次的人,关注的是“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会做出某种选择和行动”。思维模式在愿景层的人,关注的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如何能改变世界?”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让它更好?”这个世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愿景层,因为他们思考的是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乔布斯“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马斯克“我非常希望人类有光明的未来”、特蕾莎修女“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对于同一个人来讲,思维认知会在不同的层次之间切换。考虑公司的发展方向或者自己的人生选择时,需要考虑到上三层,而方向决定之后的执行,更多的考虑在下三层。华为的“20年后,世界通信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就是上三层中身份层的表达,而为了实现这一身份的人才吸纳、组织架构设计就是下三层。一个人认知层次的上限,决定了他的高度和事情解决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最高的认知层次在行为层,他认为自己生活困顿、窘迫就是自己不够勤劳,不够节约,那他的表现就是努力劳作、加班加点,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金钱上的节省。如果他升级到能力层,他会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节约时间。就像同样的数据,手动处理可能用十天;用Excel处理,用一天;用Python处理,也许只用三分钟,并且差错率更少。对不同的人来讲,在一个低维视角的人眼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高维视角的人眼里,可能就会变得很容易解决,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
不同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看这3点就够了
第一点,上三层决定下三层。
上三层与下三层的关系,就像物体和物体的影子。改变物体,影子必然改变。
很多人的迷茫或者很多公司的迷茫,都在于过于聚焦于下三层完成情况的好坏,却很少停下来去对上三层做深度思考,而其实不管是人或公司都是由上三层引领的。
低层次的问题用高层次的认知好解决,但是高层次的问题用低层次的认知难以解决。
身份层次可以解决能力层次的问题,但是反过来不行。比如乔布斯的名言是“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基于他对自己身份的定位,他才会不断去创新,才会有创新的能力。
管理学有个冰山模型,冰山上面的是知识、技能与能力;下面自我形象、价值观、驱动力等方面。在认知层次中,下三层属于冰山之上的部分,容易改变;而上三层属于冰山之下的部分,难以改变。因为上三层更多受到基因、人格特质、早年经历的影响。就像环境很容易改变,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难以改变。很多去过阿里巴巴的人,感觉在阿里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貌似在阿里内部没什么机制、流程,员工把其称为“生机勃勃的乱”。阿里巴巴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确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2004年,阿里巴巴将“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定为愿景,并正式形成了“六脉神剑”的价值观和文化: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际,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六脉神剑”到“新六脉神剑”,是因为使命、愿景、价值观就是阿里巴巴的DNA。当然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不过把其落实到实处的极少。阿里是说到做到,比如在面试新员工的时候,会有阿里老员工组成“闻味官”。这个“闻味道”跟结构化面试不同,主要是聊聊工作,聊聊家庭,这样“闻味官”就能感觉到,被面试者跟这个组织是否味道相同,其实这就是在于价值观的匹配与否。反观很多企业,有严格的制度、流程,但是企业因为上三层的不明晰,陷入混乱与迷茫之中。
如何提升认知层次?
给你3个建议
01 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是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核心是:对任何事情,从内而外进行提问,而不是剥洋葱式的从外而内。
通过首先问“为什么”,透视事物的本质及原因;通过“如何做”,构建事情解决的逻辑体系,找到实现的渠道通路;最后“做什么”,构建纷繁复杂的业务枝蔓体系。
对个人来说,也是首先了解清楚一件事情的缘由与目的,再想行动路线与具体落地执行。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中,提出“以终为始”的原则,也就是说心中一定要有“终”,才知道应该怎么“始”。他认为,任何事物都需要经过两次创造,首先是通过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其次才能通过实际行动进行第二次创造。比如建造一座大楼,要经过大脑中的第一次创造“设计图纸”,才能有第二次的建设“建造出大楼”。第一次创造的“终”,是第二次创造的“始”,这就是以终为始。作为个人的“终”,是你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也就是你的愿景、身份、价值观的思考。对组织来讲,德鲁克的经典三问“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拉长时间的维度看一件事情,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当下重要的事情,也许以多年后的视角的来看,完全是不同的认识。
在职场中的运用
01 部门沟通与协同
在大型组织中,部门协同是个难题,不同部门争夺刚性资源,因此部门间的推诿、扯皮是常有的事。
如果部门沟通聚焦于下三层,因为岗位职责不同、任务不同难以统一和协调,如果聚焦于上三层,促使大家关注组织的目标,就可能会很快达成意见,使大家力往一处使。
02 员工管理
任何领导可能都听过员工的抱怨:诸如资源不够、公司绩效考核不合理等。
作为领导要善于给员工升维,如果员工是停留在环境层,领导可以把员工拉升到行为层,比如:
员工说:业绩实现难度,因为公司没有给予相应的政策。
领导可以这样问:那在现有条件下,你可以做哪些,让目标可能实现?
员工停留在行为层,会说:工作太多了,都干不过来。
领导可以问:那你觉得可以提升哪些能力,让你的工作干得更轻松一些?
通过帮员工的认知升维,打开员工的视野与局限,促使目标实现。在职场中,总体来讲批评多于表扬,并且常在上三层进行批评,但是上三层的批评会影响员工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不利于员工成长。更科学的做法是,表扬集中于上三层,批评集中于下三层。比如“你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就比“你好勤奋啊!”更有激励作用,而“我感觉你的同理心上不够。”就比“你真自私,做事只考虑自己!”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且让改进的方向更加明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有多强大,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逻辑层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提醒人们穿过下三层,去实现对上三层的思考。“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掌握了逻辑层次的分析工具,实现认知升级,促使人们去探索和发现自我和组织内在的渴望与动力,并以此创建更好的行动方案,最终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作者介绍:薛冬霞,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鲁东大学教科院讲师、华夏基石e洞察编辑。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