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季见闻:恼人的雨水青、露水青,岩茶制茶师们个个苦恼不已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要问茶农做茶季最恼人的是什么事,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你,“下雨最恼人!”
如果可以,他们肯定要避开下雨天做茶。
但是,持续半个多月的武夷山做茶季总会遇到“天有不测风云”,这让茶农们很头疼。
有些茶山在天晴时都难于攀爬,遇上雨天路滑,采茶工的人身安全堪忧。
更重要的是雨水青难出好茶,非常考验茶农们的做茶技术。
首先,下雨天无法进行日光萎凋。
雨水青要放到做青桶里,通过热风烘干,进行萎凋倒青。
这与晒衣服同理,在阳光底下晒干的衣服有一股暖暖的香味,而在机器里烘干的衣服闻起来是阴冷、沉闷的。
用青桶倒青,失了阳光赋予的能量,激发出来的茶香自然要减了几分。
其次,事物都有两面性。
吹风可以带走雨水青表面的水分,但同时也会加速叶片里的水分流失,内在太干的青叶如同采老的叶片一样,在做青过程中少了活性和韧性,不利于茶叶内质的转化。
再次,日光萎凋空间大,通风透气。青桶的空间狭小,几百斤青叶挤在一处,湿漉漉的叶片黏在一起,叶片得不到舒展,梗脉得不到疏通,大大影响整个做青环节。
最后,雨水青还大大增加了做茶时间。比起晴天采的青叶,雨水青毕竟要多花时间让青叶干燥,短则一个多小时,长则两三个小时,这让做茶季本就要体力透支的茶农雪上加霜。
《2》
与雨水青一样,露水青也恼人。
青叶采摘时,不宜太早,清晨时分叶片上还沾着露水,做茶人都知道“不采露水青”。
武夷山做茶期间,跟着茶农的妻子爬上马头岩,看她带着工人采马头岩肉桂。
到达她家的那片茶园,她发现新叶上还带着露水,当下决定先不采。
采茶工的自由活动,跟她找块石头坐着聊天。
她说,“我不会做茶,但是我要负责把品质好的青叶送到我老公手里,勉强采了露水青,肯定会给他做茶增加困扰。”
后来,足足等了一个小时,她们才开始采茶。
可见,无论是露水青还是雨水青,都是因为叶片表面带水分,影响正常的制茶过程。
而且这种青叶带来的缺陷犹如先天疾病,在后期的工艺调整和修饰上,是不容易弥补的。
当然,露水青可以人为避开,遇到雨水青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3》
今年武夷山的茶季,就遇上连续两三天下雨,而且雨势不小。
有一天,下了大半天的雨,麻花跟着茶农等青叶下山,一直等到晚上8点,运送青叶的货车才到。
工人们手脚麻利地把青叶从麻袋倒进做青桶里,凑上前看,那些青叶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湿哒哒的,茶农面色凝重,看样子就知道,这是一场硬战,估计要作战到天亮了。
青桶的吹风系统开启,茶农在一旁守着,时不时轻拨一下青叶,或者让青桶轻转几圈,把底下的青叶交换到顶部,确保整桶青叶均匀干燥。
陪着茶农熬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青叶表面的雨水蒸发干净,到晚上11点才开始摇青。
第二天一早,到做青间看到茶农正准备去睡觉,他脸色铁青,眼里都是血丝,扎扎实实地一夜未眠。
中午,茶农睡醒,把昨晚的雨水青制成的半成品茶抓了一些来,拣剔一下,冲泡来喝。
汤色偏绿,发酵度偏轻了,香气还行,清晰度不够。
茶农摇摇头说,“雨水青做出来的茶很难出彩,做得不好还容易出闷味、渥味。”
麻花直接问他,“如果做茶水平很高,能克服雨水青难题吗?”
对方想了想说,“做茶技术好肯定有帮助,但关键是茶叶要量少细做,雨水青也能出好茶。”
《4》
去年新茶出炉,一位岩茶专家带麻花去他认识的茶农家里喝茶。
这个茶农有不少正岩好山场,我们也乐得把他家里的好茶尝了个遍。
专家喜欢用审评的方式喝茶,五六款肉桂摆在一起品,然后从他的专业角度排出前三名。
喝到最后,专家和我选出的前三款肉桂不谋而合,但在名次排序上出现分歧。他认为第一名要给花果香清晰的那款茶,而麻花选了另一款果香浓郁的。
针对那款肉桂,他向茶农询问道,“这款肉桂的山场更好,醇厚度要优于我选的那款。但口腔的愉悦度欠一些,是否雨水青制作?”
茶农点点头,“确实是雨水青,青叶含水量高,涩水走不透,即便已经尽最大能力把它的香气做出来,却还是逃不开您的火眼金睛。”
如果不是有专家在场,没几个人能喝出那款肉桂是雨水青做的。
今年麻花也喝到几款雨水青做出来的毛茶,香气高扬不说,还带着花粉香,品质不低。
所以,正如前文那位茶农所说,制作雨水青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桶里的青叶量要放少些,给出透气的空间,吹风、摇、静置的时间要把握到位,花费的心力要多过几倍,便能有所得。
虽然雨水青在茶叶制作上失了先机,好比人生输在起跑线上,切不可泄气、悲叹,相信自己有逆风翻盘的能力。
其实,逆境才有成长的机会,雨水青不正是让做茶人精进技术的机会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李麻花,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主笔,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1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