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刘禹锡《乌衣巷》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
朗诵:孙道临   雷声

撰文/制作:雷声

去南京就去了夫子庙,去夫子庙就去了秦淮河,去秦淮河就去了文德桥,撇下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看到一个小巷。
宽宽窄窄,弯弯曲曲,高高矮矮。
小巷很幽静,白墙灰瓦,有点怀旧情愫。
小巷很普通,普通得令不知情者,都以为它只不过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江南小巷。
夜深深,雨蒙蒙。
在树梢上,在飞檐上,在草尖上,在油伞上,在秦淮河面上,春雨跳着欢快的舞。站在十里秦淮,站在文德桥上,望着烟雨迷离的金陵,望着幽深的小巷,神魂有些恍然。
雨巷,依旧又长又深;烟雨,依然迷离彷徨。
轻步走进小巷,生怕把青石板的神经踩疼。
细雨里,小巷是天青色的;细雨里,小巷是幽静迷人的。
走在巷内,虽经重建,可一切似乎还是旧时的痕迹。高高的围墙,青色的砖瓦,白色的墙,在静默中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细数着碎步,度量着小巷:全长350米。
小巷不长,却有1800年以上的历史!
小巷不长,却地杰人灵。
徜徉小巷,一定要走得慢些再慢些;徜徉小巷,一定要步子小些再小些。或许,你会与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打个照面;或许,你会看见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切磋书法技艺;或许,南朝齐诗人谢眺会邀你写词作赋;或许,身为东晋宰相的王导、谢安会请你进相府品茶赏花……
哦,乌衣巷。

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乌衣巷!

乌衣巷,自然与乌衣脱不了关系。
“乌衣”二字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传说之一:有一位叫王榭的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
传说之二: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子弟,都穿黑颜色的衣服,所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乌衣巷。其实,恰好相反,乌衣巷不是因王谢子弟穿乌衣而得名,而是王谢子弟称“乌衣诸郎”,故而他们居住的巷子得名为“乌衣巷”。
传说毕竟是传说。乌衣巷名称中“乌衣”二字的真正由来,要从孙权定都南京说起。
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结盟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229年夏,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也称孙吴。当年秋,孙权将京都从武昌迁到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南京改为建业。当时,孙权军队的兵士都穿黑色军衣,称乌衣,驻军的营地就称“乌衣营”。南朝一位叫山谦之的人,著有《丹阳记》一书,书中对乌衣巷有明确记载:“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
乌衣巷名扬千古,是王导、谢安两个东晋宰相奠定的基础。东晋王朝,初有王导辅佐创立,继有谢安鼎立中兴,避免了两晋内乱外患的覆辙,延续了103年。历史上“王谢”二人并称,给乌衣巷留下了辉煌的岁月,其以衣冠江左第一著称,一直为我国历史上高门大户的象征。严格地说,乌衣巷并不是一条巷子,而是一座威严的宰相府。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首任宰相,受命辅佐太子,忠心不二。在处事上,他策略灵活,政令宽和,得众人之心。在任上,他审时度势,不执一端,权衡利弊,使新建立的东晋王朝,多年不闻兵革,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公元339年,王导病逝,享年64岁,在位辅政22年,皇帝谥其“文献”,称始兴文献公,时号中兴第一名臣。
王导去世20年后,谢安入住乌衣巷。
谢安,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据《晋书·谢安传》记载,他曾隐居会稽东山,以诸葛自喻,直到四十多岁才赴任丞相,从而创造了"东山再起"这一成语。上任之初,谢安就成功阻止了桓温的篡位之举,太元八年指挥了中国历史上奇迹般的一场战役:淝水之战。谢安以8万精兵击败前秦苻坚100万大军,从而奠定南朝300年的安定局面。在这场被认为是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中,谢安挥洒自如,尽显风流。《晋书·谢安传》记载,当淝水之战的捷报传来时,他正在与人下棋,看完军书后面无表情,继续落子。别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这位挽狂澜于既倒,救东晋社稷于将倾的人物,他的府第也在乌衣巷。战后,谢安被提升为太保。公元385年,谢安在乌衣巷家中去世,追封太傅。

乌衣巷第一次吸引了历史的目光。

作为权倾朝野大臣的宅邸,作为贵族士大夫的集居地,可以想象,当时乌衣巷该是怎样一番热闹繁华的景像:高门大宅,宝马香车,白天画檐若云,晚上灯花如雨。更重要的是,这里不仅仅是豪族的院落,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回眸乌衣巷,我们惊叹王谢两族子弟的文彩风流;
回眸乌衣巷,我们惊叹恐怕再没有哪两个家族,可以涌现出那么多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回眸乌衣巷,我们惊叹恐怕再没有哪个地方会像乌衣巷那样,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集中了那么多史笔留名的身影。
只是轻轻一瞥,已是星光满眼:
——谢安,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其性格文静有儒将风度,除了东山再起的典故与其有关外,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由淝水之战出典的成语亦是拜他所赐。
——谢道韫,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有名的才女,曾经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传为名句。后来,她嫁给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因对丈夫平庸感到不满而感叹:"实不知天壤之下,竟有此王郎",成为成语"天壤王郎"的出典。
——谢灵运,谢安之孙,王羲之重外孙,山水诗派鼻祖,其诗被誉为有如芙蓉出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流传千年,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谢灵运的山水诗改变了以散文写诗的法则,而以写赋的原理写诗,采用对偶句铺叙方法,加上声色之用,博喻酿采,使树影山色,云容花貌尽入诗中,体现出高华气象,使人觉得形象鲜明、美不胜收。
——谢惠连,谢灵运族弟,南朝宋的诗人,当时颇有文名。
——谢眺,又称小谢,南朝齐的诗人,高祖为谢安之兄,山水诗的发展者,极负诗名。据说,梁武帝萧衍就曾说过:"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诗仙李白对谢眺极为推崇,诗文中屡屡提及,赞颂不已。后人甚至有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说法。谢眺与谢灵运、谢惠连并称"三谢"。
王族方面,书圣王羲之名满天下,作品《兰亭序帖》向来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戎马一生,为官一生,给人留下的不是其军政才能,而是飘逸的字唯美的诗。王羲之是王导的堂侄,是与谢石同一时期的人物。除了书法,王羲之也为中国词典创建了“东床袒腹”和“东床快婿”两个成语。奉母之命,王羲之来叔叔王导家串门,正赶上太傅郗鉴为其女郗璇来王家选婿,王氏兄弟皆梳装打扮,危襟正坐,唯有王羲之袒胸露肚躺在东床上啃馒头。结果,来人就看中了东床上的王羲之。王羲之就成了太傅郗鉴的“东床快婿”。
王羲之是联系王谢二家的纽带,他与谢安是好友,儿子王献之也与谢安交好。他一生中两个重要的立足点,一个是金陵乌衣巷,一个便是会稽。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几乎在书法上都有成就,以七子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无疑,乌衣巷的一砖一石,都与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紧相连而王谢两大家族的历史,又无疑是同整个东晋王朝的历史,乃至中国整个文化史紧紧相连。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他们居住的这条古巷,洋溢着"王家书法谢家诗"的风采。

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在近三百年的东晋南朝政治舞台上,乌衣巷的王谢两大家族历五朝不断,代代有人参与重要政治事件和皇权的更迭,演出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乌衣巷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小巷的名字随着这一大批天才的青史留名,已经被写进历史。
公元581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为防止金陵出现割据,为消灭金陵的王气,隋文帝下令将“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一时间,六朝豪华的宫阙、官署、殿宇等建筑被全部夷为平地,只剩下小得可怜的石头城。金陵被降为一般的州县。
隋朝短命,大唐兴起,而金陵并未死而复生,仍然是一座“昔日之通都,今日之小邑”。乌衣巷也已经变成一条寻常的巷陌,没有任何足以惊世骇俗的景象。
乌衣巷啊,你真的要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吗?
乌衣巷真是好幸运!
等了400年,等来了刘禹锡。
再次声名鹊起,乌衣巷是因了刘禹锡的一组怀古诗的第二首《金陵五题·乌衣巷》。
在这一组怀古诗前,刘禹锡自作序:“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刘禹锡的自序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刘禹锡根本没有去过金陵,包括《乌衣巷》在内的《金陵五题》都是凭空之作,是想象中的金陵;二是这组诗问世后大受追捧,白居易最推崇“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自认为其他几首诗也不错。
根本没有去过金陵,刘禹锡为什么能写出《金陵五题》呢?
因为,在唐朝的诗文里,金陵早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意象:六朝如梦,金粉成灰。在唐朝之前,吴、东晋、宋、梁、齐、陈六个王朝定都金陵,金陵有300年的繁华历史。但六个王朝都是短命王朝,最长的刚过百年,最短的只有二十多年,如同走马灯一般,城头变换大王旗。六朝时期,正是中国北方大动荡,南方大发展的时期,烟水明媚的秦淮河孕育出数不清的佳人才作,书法、绘画、诗文等文人艺术,无不达到精致绝伦的程度,再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让金陵有了一种特别的、属于文人的、还带着点女性气质的风流富贵之气,这就是所谓的六朝金粉。可惜的是,隋文帝平定江南之后,将金陵六朝豪华的宫阙、官署、殿宇等建筑夷为平地。金粉楼台,一下变成竹篱茅舍,这是怎样的沧桑巨变啊!到了大唐盛世,原本富贵的金陵反倒是繁华落尽,金粉成灰。所以,唐朝诗人再写金陵就不再是意气风发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而成“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样的意象一旦形成,就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刘禹锡根本不用到金陵也可以写金陵,而且写得灵谷沧桑,一腔感慨。

第二个信息,白居易认为第一首《石头城》最好。“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确实好,一种冷寂荒凉的废墟之美扑面而来。

喜欢《石头城》,更喜欢《乌衣巷》。
不仅是因为乌衣巷是中国古往今来名气最大的巷子,不仅是因为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而是因为《乌衣巷》是一首悲欣交集、耳目一新的凭吊诗。
隋唐时代,随着金陵的没落,随着贵族时代的结束,王谢两族气数已尽,再也没出现重量级人物,盛衰无常,陵谷变迁,乌衣巷也早已易主,写乌衣巷难度不小,而刘禹锡的《乌衣巷》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凭吊者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他所看到的一切。
诗中的六朝古都一派荒凉。当年画舸凌波、笙歌处处的秦淮河上,如今只剩下那座古老而陈旧的朱雀桥。桥上行人稀少。桥头下的野草丛中,各色无名小花寂寞地开放着。桥南不远处,曾经朱门华屋毗连的乌衣巷,而今车马罕至,门庭冷落,只有那多情的斜晖依然在巷口徘徊。呢喃声中,双燕归来。燕儿啊,你可知道,王谢两家的华堂故檐早已不复存在,茅檐白屋中住着的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野草,夕阳,诗人将所凭吊的遗迹,放置在这一自然界的永恒背景之下,并将燕子作为人事沧桑的见证者。野草、夕阳属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存在,燕子虽然常在人类的建筑物上筑巢,与人相伴而居,但也没有人力作为的痕迹,因而这三者都具备了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始终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这使得它们仿佛超越于时间之外。日升日落,亘古常新,因为它是无生命的物质;野草年年复生,虽有生命,却无情感。至于燕子。在诗人眼中,它曾是有情有信的生灵,而即使是这种有情有信的生灵,对于时间的沧桑也毫无知觉,只有人类这“一往而情深”的灵物,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到自己的老去。四百多年前,朱雀桥边的野草花曾碾过香车的轮子,曾踏过宝马的轻蹄;乌衣巷口的夕阳,曾照过王、谢两家的舞榭歌台、欢筵盛宴,而几百年、几千年后,芳草将会依旧,夕阳也会照耀如常,今日的凭吊者不知已成为谁人凭吊的对象,正是这种“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的预设,使得诗人此时此地的凭吊具有了一种在历史中演出的兴味。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间,凭吊成了一种长盛不衰的活动。

以一位凭吊者的伤怀,《乌衣巷》感染了我们。
但,不止于此。
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在诗的开头儿野草花和朱雀桥的并置,仿佛会唤起一种建筑物被侵蚀的印象,黄昏日落也容易造成一种事物凄然终止的气氛,这一切仿佛用来暗示自然的无情、生命的促迫,以及人事的徒劳。但是,随着诗人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堂前的飞燕,另一种感受产生了:在夕阳荒草、颓桥古巷的背景下,活泼可人的燕子,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温暖的人间气息。这里并不是没人居住,只不过是今日的寻常百姓代替了昔日的显赫之家。“旧时王谢堂前燕”。燕子本来是无知的候鸟,回到旧宅只是出于天性。但是,诗人却赋予它们历史见证人的角色。它们眼见着宅院的主人由峨冠博带的公卿,变成了布衣短褐的小民,几百年的风云际会,几百年的沧海桑田,就在燕子的一来一回之间翻转变换,这是何种的举重若轻啊!每年春天,当依恋故巢的燕子飞回堂前檐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那里该有人家温暖的炊烟。车肥马衣轻裘的记忆在这里已经消磨,而这些居住在古老巷子里的汲汲无名的人们,依然在默默地证实着自己的存在。这种生存的努力绵长而久远,简单却真实,它修复着饱经沧桑的世界,延续着备受挫折的希望。当这种温暖的感觉,经由我们的心灵投射到周围时,我们会发现,自在生长的野草花何尝不散发着欣欣生意,而日暮的巷子又何尝不包含着安顿的喜悦。

从王谢称雄的东晋,到刘禹锡生活的中唐,400年过去了,就是再老的燕子也不可能从王谢堂前穿越到寻常百姓家。但是,每个读诗的人,谁也不会较劲,谁都能读懂那份今昔对比的感慨苍凉,谁都会思考王谢这样的巨室豪门都难免败落,那繁华的唐朝又如何?或者说,世界上的一切又如何?可是,无论怎样感慨,诗人却什么都没有说,只写了几棵野草,一抹斜阳,还有几只来来回回的燕子,就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何等的含蓄蕴藉呀。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乌衣巷》这首诗就是代表。

更喜欢《乌衣巷》,是因为诗人的凭吊文采满满、寓意深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两句诗写的真好。一是好在对仗浑然天成。“朱雀桥”对“乌衣巷”,地名对地名很工整,而更妙的是,这两个地名天生一个红一个黑,颜色还能对的上,这就叫偶对天成。“野草花”和“夕阳斜”也对得上。野草和夕阳是偏正结构,可以对。花和斜怎么对?要知道,这里的“花”不是名词的“花朵”,而是动词开花。草花开而夕阳斜这不就对上了吗。媚而不俗,浑然天成。

二是好在意境深。朱雀桥坐落在六朝古都金陵的南门外,是秦淮河24座浮桥之中最大的一座。当年,这里是车马填咽的交通要冲,东晋名相谢安曾在桥上建楼,楼上饰以铜雀。朱雀桥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当年的朱雀桥是什么样?或许,是车水马龙,被踩得寸草不生;或许,是被装饰的花团锦簇,表示重视。到了唐朝,金陵衰落了,王谢也衰落了,刘禹锡怎么写这时候的朱雀桥呢?“朱雀桥边野草花”。在刘禹锡笔下,朱雀桥既不是寸草不生,也不是花团锦簇,而是长着野草开着野花,表明长久无人走动已经荒废了。这还不够,草长花开本是春天的象征,春天应该是欣欣向荣,但诗人写的既不是瑶草琪花,也不是芳草碧挑,而是野花野草,一个“野”字,整个春天都黯然失色了,朱雀桥冷落荒凉的样子瞬间就跃然纸上。“乌衣巷口夕阳斜”。所谓夕阳,就是日落西山,还要再加上一个“斜”字,更显得光景惨淡。当年,衣冠楚楚、车马喧嚣的乌衣巷,早已不见了行人,只是映衬在荒凉冷落的古桥边,笼罩在惨淡寂寥的斜阳下,这是何等惊人的对照,何等巨大的落差。
在刘禹锡笔下,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富贵荣华的白云苍狗、功名荣辱的身后寂寞,在这首七言绝句里被剖析得前所未有的透彻深刻,前所未有的沉痛无奈。
在刘禹锡笔下,乌衣巷升华了。它已不再是一条小巷,而已成为金陵兴亡的象征,成为古今变迁的代言。在不知不觉之间,乌衣巷有了一种沧桑的、带着历史深沉的气味。乌衣巷,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中华文化的肌肤之中,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液里面,再也分不开了。
在这一刻,在野草和废墟中,乌衣巷浴火重生。
在这一刻,文学史记住了秦淮河畔的乌衣巷。
从这一刻起,后世所有的人,只要他或她面对文学,就无法避开乌衣巷的名字。

从这一刻起,乌衣巷不再需要任何砖瓦去重建,它已经得到了永恒!

(辛丑年三月二十七写于大都锦湖园)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朗诵者简介:

孙道临,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43至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1948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鲜活的银幕形象。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孙道临曾改编过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蒂的《呼啸山庄》,翻译演出过《疯狂奇谭》,翻译出版过美国女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等。

孙道临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孙道临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台词处理吐字清晰、音色优美、语言准确、感情丰富,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堪称银幕经典,其配音成了当时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孙道临热心推动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会长一职。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长按二维码,关注雷声视角

1、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李白《将进酒》

2、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李清照《声声慢》

3、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名篇名诵 | 乔榛丁建华咏诵白居易《长恨歌》

5、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前赤壁赋》

6、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白居易《琵琶行》

8、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杜甫《兵车行》

9、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刘禹锡《陋室铭》

10、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11、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柳永《望海潮》

12、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张继《枫桥夜泊》

13、名篇名诵 | 濮存昕肖雄咏诵周敦颐《爱莲说》

14、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16、名篇名诵 | 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名篇名诵 | 童自荣咏诵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18、名篇名诵 | 王刚咏诵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20、名篇名诵 | 陈道明咏诵苏轼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1、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词《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22、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杜牧《阿房宫赋》

23、名篇名诵 | 方明咏诵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4、名篇名诵 | 薛飞咏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王维《桃源行》

26、名篇名诵 | 任志宏咏诵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7、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8、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李清照《如梦令》

3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贺知章《咏柳》

31、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32、名篇名诵 | 张家声咏诵杜甫《新婚别》

33、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李商隐《雨夜寄北》

34、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李白《蜀道难》

35、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36、名篇名诵 | 王庆祥诵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李清照《夏日绝句》

38、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王维《山居秋暝》

39、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维《使至塞上》

4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1、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之涣《凉州词》

42、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3、名篇名诵 | 童自荣诵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4、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高适《别董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