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越窑精品照片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南北瓷业的“领军”窑口,
唐代六大名窑魁首,制瓷技艺影响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本文选取西周至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出土越窑精品名器进行鉴赏。
浙江德清县亭子桥遗址出土的大量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
被证实为战国时期越国王室与上层贵族的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
亭子桥窑址的发掘,
也可能为这些越国贵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找到“出生地”,
这将对“越文化”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浙江上虞尼姑婆山窑址是罕见的保存完整的越窑址,距今约两千年的历史。
极有可能代表了三国西晋时期的最高生产工艺水平,
反映了我国早期越窑鼎盛时期的面貌,为三国、西晋时期越窑之典型。
尼姑婆山窑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镇大善村,
地处曹娥江中游的西侧,其地是东汉至两晋时期窑址的密集分布区域。
窑址出土的窑具,数量众多,主要有间隔具、垫具两种。
窑址的产品有碗、钵、罐、双唇罐(泡菜坛)、盘口壶、罍、水盂、三足圆砚、扁壶、虎子、各式器盖、三足樽、洗等,
釉色多为青绿、青黄,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良好。
装饰题材丰富,
拍印纹样主要有斜方格纹、连珠圆圈纹、连珠花蕊纹、栉节纹、水波纹等,
粘贴装饰的主要有兽面铺首、佛像等,
更为精彩的是一些象生器物,有虎、鸡、牛、马、鹿头罐、蛙形水盂、大象水盂、狮形烛台等,无不写实逼真。
三国西晋是早期越窑发展的黄金时期,
尼姑婆山窑址是三国西晋时期的典型窑址,代表了当时青瓷工艺的最高水准。
尼姑婆山窑址的发掘,获取了大量精美的青瓷标本,
并能清晰揭示出各类瓷器的制作、烧成工艺,
是迄今为止三国西晋时期瓷窑址考古的最重要的发现。
上面那一圈带槽的边,估计识放篦子用的。烤各种的肉好吃!
这个蒜头瓶真好看!它的三个足好像大象的腿。
多俊美的羊啊!
越窑在唐代就是泛指浙东一代。
关于他的釉色之美在陆羽的《茶经》里就有越窑类冰,似玉的说明。
它不但历史悠久,更因为它的釉色完美,才跃居众窑之首。
请接着看!
这个是谷仓罐,带眼的就不是了,是魂瓶!大家要注意区别哦!
以上两件都是装骨灰的!
能做成这样真不容易啊!
这个真符合唐代的审美 !
原始瓷甬钟 战国
通高29.6、甬长9.8、舞修11.6、舞广11.3、铣间18.4、钲间14.8厘米
2004年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王尊”款双系小锺 东汉
高9.2、腹围7、口径3.6、底径4.2厘米。
1977年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出土,宁波博物馆收藏
越窑青瓷人物堆塑罐 西晋
腹径26、底径16、通高46.5厘米
1979年11月出土于慈溪鸣鹤龙潭山古墓葬,慈溪市博物馆收藏
越窑青瓷“凌倜”墓志罐 唐光启三年(887)
口径9.9、底径9.5、高19.8厘米
1977年宁波市慈溪桥头乡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蟠龙罂 唐乾符六年(879)
高41、口径20.7、底径11.3厘米
1982年上虞市丰惠镇庙山南坡出土,浙江省上虞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浮雕贴金蟠龙纹罂 五代天福七年(942)
底径14.3、残高37.2厘米
1965年杭州玉皇山钱元瓘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茶托 五代
高3.5、口径13.5、足径6.2厘米
1970年浙江省临安市板桥乡如龙村五代吴随□墓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
越窑青瓷方形套盘 五代
高6.7、长14.3、宽14.3厘米
1996年浙江省临安市玲珑街道祥里村后晋天福四年十二月(940)康陵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是最早销往海外的。
除此之外,在日本出土的青瓷碎片就3000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