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阅读课#打开心灵的魔盒
据说在潘多拉的魔盒里装满了灾难、疾病和恐惧,打开它,等于就是把魔鬼释放,把人间置于地狱。然而,既然一个小小的盒子,可以装下这么多的恶魔,为什么不能装上幸运、快乐和幸福呢?
一个学期又走完了。这个学期给初二的学生们新加了三节课,分别是三毛和金庸。在上个星期,在和初一的学生讲到语文讲到文字时,也顺提了一下三毛,没想到,只有一位同学知道是“一个作家”,其他的学生无一例外地想到“三毛流浪记”或“三毛从军记”。张乐平如此深入学生的心吗?我却不这么认为。更多的应是漫画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或许可以把三毛再提前一点给学生讲讲。
学生的视野因为课程因为作业因为考试而越来越小,并不是他们所希望,而是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接触,去思考,去体验,去欣赏。
《盗火者》里有一集是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缺失评论,会让人慨叹:到底是什么样的脑壳,才会想到用谎言来传递真理。虚伪能教会诚实?抄袭能教会创新?不尊重他人能教会素养?
小的时候,看到“拔苗助长”这个成语 时,会很喜欢用它来形容家长对父母的焦虑。这几年慢慢地发现,这个词并不那么“贴切”。我看很多的家长之所以对孩子“恨之深,责之切”的怨念越来越重,是缘于他们对自身的一种弥补心理。
家长们似乎恨不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为什么?——怕!
怕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能由着大人控制了。竭泽而渔,收获的只会是暂时的,留下的创伤却是永久的。
心灵的魔盒中不仅有痛苦和悲伤,还有幸福和欢乐。你的心决定着它的承载量,虽然你不能把任何一个情绪灭除,但你可以让阳光的更阳光,让阴暗缩减。
一本经典的书籍,一首优美的歌曲,都有可能种下一粒美的种子。人是不会放弃对美的追求的,那是从骨髓里带来的天性。
读书人喜欢把博尔赫斯的“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成标签。我不是很苟同。
“天堂”一般是指人升天之后,所到达的地方。难道要接触天堂,就得等到百年之后的那一天,也就是你在人间是享用不到的。那么,图书馆就是“非人间”了?若是想指的是“人间天堂”,那也意味着远离人间疾苦,何曾不是一种逃避一种遁世。
图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凝结,经典的书籍,不是为了带你畅游,给你慰藉,赐你力量,而是它必须存在,就像所有的事物,所有的生灵一样。
打开心灵的魔盒,不是为了释放恶魔,相反的,是为了感知更多的生命。万物生灵,本无名无姓无是无非,把它叫“万物生灵”,它是“万物生灵”,把它叫“阿弥陀佛”,它就成“阿弥陀佛”。魔盒里的如是。
让他知道,让他明白,让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