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佳作,不可不读!晚清经典诗作你读过几首?王和尚评清诗(第六)

黄节早年师粤中名儒简朝亮,后独居僧寺,发奋读书,十年不作诗。经过一番磨砺后,诗境日深,诗格愈高,终成一代名家。

这首诗写于1932年,其时国家动荡,危机四伏,作者有感于此愤而写诗。作者自比其诗为亡国之音,在于其诗慨叹悲凉,充满哀怨与忧虑。作者自成诗风如此,应是天意。但是应该看到“国家不幸诗家幸”,作者如此之诗,更是由于对国事的关心,而国事糜烂更让作者愤慨。作者对诗极为重视和忠诚,故而愿意穷尽精力记述世事以待传之后代,但是世事反复,千疮百孔,写不胜写。可见国家崩溃对作者的打击之大,也可见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蓼虫”句,出自《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王逸注:“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终以困苦而癯瘦也。”蓼虫,乃是在作者自比,作者满怀心酸,饱尝世事艰危,但是作者很有去气节,国事即便糜烂如此,也不改初心,更不会因此逃避。“芦雁”用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意。而那些只知道中饱私囊的国之蠹虫,却丝毫不知危险,丝毫不为国事忧虑。这一联作者用对比,揭露社会的弊病,坚守自己的气节。

而面对那些大言炎炎言必称“谋国”之人,作者对他们的丑态很是鄙夷和伤心,唯有此事作者认为诗也不能表达内心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名为“我诗”,即是写作者对诗、国和我的看法。国家糜烂,诗不胜写,而我唯有坚守自我,以诗写志。这首诗语带悲愤,感情沉郁纠结,用典自然贴切,很见作者功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