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的魅力---胡椒的故事
“大约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时代,荷兰和英国冒险者对胡椒的特殊兴趣,就像爱情的烈火一样在胸中燃烧。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愿去呢!他们会为了一袋胡椒互相残杀,甚至不惜抛弃自己一向珍爱的灵魂。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甘愿赴汤蹈火,将种种生命危险置之度外一陌生的海洋,种种怪疾、伤痛、监禁、饥饿、瘟疫以及绝望……他们宁愿把自己的白骨留在遥远的海洋,只要能让财富流入国内活人的手中。
以上是康拉德所著的《詹姆斯王》一书第二十二章中的记述。康拉德(1857-1924)生活的年代跟今天差不多,胡椒充其量不过是普通餐桌上常见的粉状调味品而已,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为这种极为普通的胡椒去卖命呢?
如果你扩大点视野,目光投向几个世纪以前,那么,你对那些寻找胡椒的冒险者的强烈欲望就不会感到惊奇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任何一个决定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转折点罗马的陷落、十字军东征、美洲的发现一你就会在这些事件的核心中嗅到胡椒的刺激性气味。
欧洲历史上,西哥德人的首领阿拉里克在公元408年占领罗马城,提出索取罗马城的赎金为五千磅金子、三万磅银子、四千套丝绸长袍和三千磅胡椒。而阿拉里克取胡椒很可能是因为它体积小重量轻而价值大。
古罗马人像希腊人一样,对胡椒是十分偏爱的,他们花大量的钱从东方进口。当他们得知胡椒产于印度,并发现了如何利用季风航行于红海港口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之间后,便开辟了他们主要的贸易航线。梵文的古籍中曾记载道:罗马商人“来时带着金子,走时带着胡椒,整个莫西里城响彻着买卖的喧嚣声。
亚历山大海关征收的胡椒税成了罗马帝国预算的主要支柱之一。所有流向印度莫西里和其他海港的黄金增加了国际收支的赤字。根据现代史学界一个学派的观点,这导致了经济危机,成了罗马帝国崩溃的一个原因。
当然不只是胡椒,还有东方的其他一些奢侈品:珍珠、象牙、猿猴、孔雀和其他香料,但胡椒一向是人们最喜爱的,占香料贸易的大部分。
罗马陷落后,胡椒在西方世界变得更加珍贵。因为战争和侵略使贸易充满了危险。接着,伊斯兰教的兴起把地中海变成了一个穆斯林教徒的内湖,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固定贸易航路几乎被切断了。一份古老的文件中时常讲到胡椒:一位皇帝送给他特别喜爱的修道院一小袋胡椒;英王埃塞利德要求在伦敦的德国商人每年圣诞节向他进贡胡椒;英国比德副主教把他拥有的最值钱的东西,即他的胡椒和爱,留给了曾和他一起生活的僧侣。一般地说,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即中世纪,也是没有胡椒的时期。当时,许多人只能用洋葱、大蒜和其他几种香料作调味品。
对于北欧人来说,没有胡椒是难以忍受的,特别是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食用大量的肉食,而当时保存肉食的方法只能是晒干或盐腌。由于没有胡椒调味,这种肉食放在嘴里乏味难咽。直到十一世纪,由于经济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运到欧洲的胡椒才重新增加。
当北欧的贵族在十字军东征中航行到圣地耶路撒冷时,发现了近东的胡椒,他们简直欣喜若狂。这些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一夜之间几乎全改变了。就连平民阶层,对洋葱、大蒜的食用量也减少了。胡椒成了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他没有胡椒”这句话,在欧洲中世纪常用来描写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那时,一胡椒差不多顶一头绵羊。胡椒可以用作妇女的嫁妆、租税,还可以用作对士兵的报酬和奖赏。公元1011年,热那亚军队如果能占领凯撒城的话,每人可得到两磅胡椒的奖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76年访问美国时,在纽约百老汇大街的特里尼蒂教堂接受了二百七十九颗胡椒子,作为偿还自英王威廉三世以来美国所欠的租金。
在中世纪,欧洲的胡椒主要是由威尼斯的船队供应的。但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带着胡椒回到里斯本时,杀价出售了这些胡椒,抢了威尼斯人的生意。当威尼斯人知道世界贸易的控制权已向西移到北大西洋时,他们都惊恐不已。
为什么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要夺取威尼斯的权杖呢?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布劳德尔认为这是近代史的中心问题之一。为什么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不发达的小国,却能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伸手在地球上搜取那么多的殖民地呢?为什么雾气弥漫的小小英国能派出船只到一万多公里外的印度,而印度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却没有一条船航行到英国的海域呢?
一个明显的答案似乎是欧洲拥有更好的船只,而实际未必如此。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有着悠久的远海航行传统。在十六世纪中国就有了巨大的航海帆船,至少和同时期英国所建造的船只不相上下。东西方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欧洲人有从事远洋航行的重要原因
亚洲人只要沿着海岸航行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不必航行到远离大陆的地方去。而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如珍珠和胡椒,却在遥远的国度,只能通过中间商提供。由于倍受盘剥,所以,对他们来说,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到达原料产地都是值得的,即使航行到地球边缘也在所不惜。
所有伟大的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维斯普奇(意大利航海家,曾三度航海到美洲大陆)卡波特(威尼斯航海家)一都在寻找马可·波罗曾经讲到的中国海岸外的七千四百四十八个香料岛(今天我们知道它们是新几内亚岛西边的马鲁古群岛)。
哥伦布无论到哪里,都想找到胡椒。他第二次航海时,随身带了一位业余植物学家。这位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作调味品的植物。哥伦布立即派人把它送到西班牙的加的斯。当地的品尝者报告说,味道的确强烈,但缺少胡椒的香味。显然,这些探险者在新大陆发现的是假胡椒。这些植物吃在嘴里似火,它们与黑胡椒风马牛不相及。
胡椒生意的特点是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尽可能地分隔开。在古代,控制着胡椒生意的阿拉伯人告诉罗马人说,胡椒只能生长在由龙看守着的瀑布下面;威尼斯的商人们把胡椒称作“天堂的种子”,从而使他们的顾客相信胡椒是从天上摘来的;而荷兰人则千方百计保守胡椒产地的秘密。一直到1795年,这一秘密才被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船长揭破,他带回一船胡椒,使他这次航行获得了百分之七百的利润。他本人也无法保住这个秘密。不久,整个船队冒着触礁和遭遇苏门答腊海盗的危险,把若干吨胡椒运回马萨诸塞州。这件事成了这个年轻共和国建立杰出的商业性航海事业的一个促进因素。
如今,这些香料贸易中的传奇故事已成往事,但在一些地方,仍把胡看成比当地银行的钞票更可信赖的货币。在沙捞越,当地的商人用装有五胡椒的口袋作枕头睡觉,如同从前法国农民把金币缝在床垫里一样。
仅仅几年前,装载胡椒的船只到达西方的任何一个港口,还被看成是件喜事。
沙捞越是婆罗洲西北部的一部分,它曾经由英国的一位王公统治,是一个重要的胡椒产地。二次大战后的几年中,中国商人在那儿开垦了巨大的胡椒种植园。与此同时,日本移民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也开垦胡椒种植园。但在传统的胡椒产地马拉巴尔海岸和苏门答腊,一般仍是以家庭小块土地生产胡椒。
四个出产胡椒的国家一马来西、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每年各自出口三至五吨,加上斯里兰卡,形成了一个国际胡椒共同体。
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胡椒,辣味也不同,但放进食物中,就区别不出来了。胡椒粉是新磨制出的最好,其味要几个月后才消失。
胡椒是一种木质藤本植物,攀生在树木或桩架上,它只能生长在年降水量约二百五十厘米的热带地区,生长期中须有一段段千热的间隔时间。胡椒藤上长出大约四、五英寸长的穗状茎,上面开出黄绿色的小花,结出五十至六十颗胡椒子,趁绿就采下来,在太阳光下晒成黑色,这就成了黑胡椒。如果让它们多成熟几星期,然后除去外壳,这就成了白胡椒,不过要失去一些辣味和香气。
如今,胡椒几乎成了一切食物的调味品,有人甚至把它加到冰淇淋中;有的俄国人把它撒进伏特加酒中。尽管不是样样菜都加胡椒,但菜里撒上那么一点儿,就别有滋味。胡椒能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一本早期的梵文医书谈到,可用胡椒来治发烧、痔疮和消化不良;中世纪的穆斯林医生认为胡椒可以通便、消散、解毒、利尿和调经。一位古时的英国医生在书中写道,胡椒能“引起打喷嚏,通气醒脑”。
也许胡椒的消耗量还会逐年增加,因为今天的医生们警告人们尽量不用食盐。如果不用食盐的话,那么最好的调味品就莫过于这种从未被人们轻视过的古老调味品---胡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