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实录:成大事者,必须要名要权不要利,利他舍得赚人心

前一篇文章记录王莽在前半生,如何从落寞官二代逆袭上位,登顶正国级权臣的奋斗之路,以及王莽的精进升级之路给我们的启发(详细请看:《资治通鉴》告诉你:职场精进,如何将一手烂牌打出王炸效果)。

受读者要求,本文以《资治通鉴》为蓝本,辅以《汉书·王莽传》,简要实录王莽篡汉的全过程,以期获得新的心得和收获,以飨读者。

平帝年九岁,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莽秉政,百官总己以听于莽。莽权日盛,孔光忧惧,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徙光为帝太傅,位四辅,给事中,领宿卫、供养,行内署门户,省服御食物。以马宫为大司徒,甄丰为右将军。《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55岁的王莽由于近乎完美的圣人形象,再次被姑妈、太皇太后王政君任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

同年,9岁的汉平帝刘衎(kan,第四声)继位,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大司马王莽把持国政。百官各自负责本职,最后都听王莽裁决。

面对王莽的崛起并最终执掌大局,历任三朝丞相、执政资历高于王莽的孔光主动“认怂”,提出回家养老企图明哲保身。

但是刚上台的王莽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手段,不仅调任孔光为皇帝的太傅,位居四辅,同时还兼给事中,负责皇宫宿卫和皇帝的供养,兼管禁中官署门户、察看皇帝服饰、御用、食物等。

这种操作真是好处多多:

一是有利于发扬王莽一贯的谦恭形象。孔光是当朝大儒,任用这样的贤能人士并与之合作,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政治胸怀,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

二是有利于稳定朝廷政局。孔光是三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政治影响力非同一般。留住了孔光,也就稳住以孔光为核心的政治力量,并为己所用。

三是有利于利用孔光的政治余热。王莽将孔光留在眼皮底下,此后还给孔光诸多荣誉利益,名为朝廷所赏,实则拉拢孔光,让其为今后的篡汉事业摇旗呐喊。

王莽在稳住孔光的旧势力的同时,同步实施了两项人事任命:

以马宫为大司徒,甄丰为右将军

马宫、甄丰是王莽的左膀右臂,将两人放在关键岗位,一个管钱,一个管枪,一文一武,互为犄角,进一步夯实了王莽实际的政治基础。

经过年轻时期的起伏挣扎,王莽清楚地知道:

要办大事,首要的就是实权在握、名望压身。

于是,王莽权力顶端开始一连串影帝级别的表演,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将个人的名望推向了巅峰。

第一步,自导自演接受“太傅、安国公号”。

公元1年,王莽暗示暗示益州地方官,向天子进献一只“白雉”。

这个“白雉”可是不得了,上一只“白雉”出现的时候还是周公辅政的时候。

这么赤裸的政治“暗示”,于是朝中大臣纷纷上述要求:

“莽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

王莽坚决不接受,并且连续推辞了4次,要么声称“是集体领导的结果,要先封赏其他班子成员”,要么坚持“称病不上朝、上朝不受封”。

搞得朝廷上下迫切地、热烈地、强硬地要封王莽为“太傅、安国公”,而王莽则是顾全大局、无可奈何、非常委屈地接受这一殊荣。

第二步,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阶层

王莽在接受“太傅、安国公号”,坚决推辞了增加的采邑民户,表明要等“我百姓家家自足才能接受赏赐”。这简直就是光辉无比的圣人行为啊,向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展示自己谦卑公德的形象,俘获了一大批人心。

此外,王莽借朝廷名义,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始了一系列地大水漫灌式的封赏

1.拉拢刘氏宗亲群体:立故东平王云太子开明为王;又以故东平思王孙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后;封宣帝耳孙信等三十六人皆为列侯。

2.拉拢高级干部群体: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皆赐爵关内侯。

3.拉拢王公列侯群体:又令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无子而有孙若同产子者,皆得以为嗣。

4.拉拢政治失意群体: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者,复其属。

5.拉拢高级退休干部群体: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6.拉拢社会底层群体:下及庶民鳏寡,思泽之政,无所不施。

总之就是一个意思:我王莽吃香的,你们都能喝辣的;跟着我混,好处大大的。

第三步,掌握人事任免考核权

人事权是一个组织的核心权力,也是皇帝(领导)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能假借他人的基本权力。

王莽利用太皇太后王政君年纪大、精力不足、厌倦政事的情况,让太皇太后下诏:

自今以来,唯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于是王莽对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以及茂材出身的官吏一一接见询问,关怀备至,示以恩意,赠送厚重的礼品。对那些不迎合他的旨意的人,就公开奏报,予以免职。

由此,对于朝廷中高级官员来说,皇帝只是一个虚无的符号和象征,王莽才是真正决定他们升迁赏罚的终极boss。司马光对此的评价就是:

权与人主侔矣。《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王莽的权力几乎与皇帝相等了。

第四步,打击权力竞争对手

当时,汉平帝才9岁,孤身一人从中山国到长安来当皇帝,既没有根基,也没有帮手,所以才最终形成王莽把持朝政的局面。

但是,汉平帝毕竟出身宗室,他的母亲卫姬出身高贵,卫氏一家也是蠢蠢欲动,希望能够从王莽这里分享汉平帝的权力果实。

王莽对此的敏感性非常强,极力说服太皇太后王政君,理由也很充分:

前哀帝立,背恩义,自贵外家丁、傅,挠乱国家,几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复奉大宗为成帝后,宜明一统之义,以戒前事,为后代法。《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时期,外戚丁、傅两家与王家进行了残酷的权力争夺战,王家虽然险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切都近在眼前,历历在目。为了防止汉平帝的外戚再次与王家争夺权力,王政君果断听从王莽的意见:

遣甄丰奉玺绶,即拜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宝弟玄爵关内侯。赐帝女弟三人号曰君,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很明显,对汉平帝的外戚们来说,留在中山国就是远离权力、远离王家。

荣华富贵可以享受,但是要想染指权力,门都没有。

后来,王莽的长子王宇由于反对王莽隔离卫姓家族,暗中让卫后上书盼望被召到京师长安陪伴汉平帝,还企图通过拿血涂洒王莽的住宅,制造怪异来恐吓王莽把政权移交卫姓家族。

王莽知道后,直接抓王宇到牢狱里,令其服毒药而死(这是王莽杀的第二个儿子了)。

以此为由头,王莽下令把卫姓家族全部屠杀,只留下汉平帝老妈卫后一人,彻底扫清了外戚争权的威胁。

极具讽刺的是,王莽嘴上说防止外戚专政,肉体还是很诚实地将自己的女儿“技术性”操作成为了汉平帝的皇帝。

第五步 利他、舍得、赚人心

王莽对钱、财之类的没有兴趣。

在他的眼中,金钱只能是办事的工具,而不是办事的目的。

在王莽不断攀登权力顶峰的过程中,金钱财富被他运用的炉火纯青,不仅出手大方,而且刀刀见血。

公元2年,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青州尤其严重,人民逃荒流亡。王莽拿出百万钱的捐款和献田三十顷,交付大司农以救助贫民。

每有水旱,莽辄素食,左右以白太后。太后遣使者诏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以时食肉,爱身为国!”《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

此后每遇水旱灾害,王莽就吃素食。搞得太皇太后专门派使者诏令王莽“公及时吃肉,为国家爱护自己的身体!”

真是为国吃肉,闻所未闻。

公元3年,王莽女儿成为皇后。按照惯例,聘皇后的彩礼是黄金二万斤,折合钱二万万。王莽执意推辞,只愿接受钱六千三百万,而又在其中拨出四千三百万,分赠给被选为从嫁媵妾的十一家,以及王姓家九族以内的贫苦亲属。

后来朝廷又追加了皇后彩礼三千七百万钱,合成一万万钱(这个追加彩礼的决定估计也是王莽自己操作的)。王莽转手就在所增加彩礼中,提出一千万,送给太皇太后左右侍从人员。

莽虽专权,然所以诳耀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赂遗以千万数。白尊太后姊、妹号皆为君,食汤沐邑。以故左右日夜共誉莽……太后旁弄儿病,在外舍,莽自亲候之。其欲得太后意如此。《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八》

王莽虽然独裁,但他千方百计迷惑诌媚取悦太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身旁那些常侍的随从,都使用多种方法,致送数以千万计的贿赂。又建议封太后的姐、妹为君,各有汤沐邑。因此,太皇太后身旁的人日夜共同赞美王莽。甚至太皇太后王政君身旁供支使的小子有病,王莽都亲自前往探望。

真是会做人。

第六步,造神运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在实现一家独大之后,王莽又开始了一连串“臭不要脸”的造神运动,将自己活生生地“脱离群众”“脱离官员”。

公元4年,太保王舜等以及官民八千余人上书朝廷,一致请求:“请按照大司徒司直陈崇的建议,增加对安汉公王莽的赏赐。”

好家伙,“官民八千余人”,这要是自发的鬼才信呢?

奏章交给主管官吏,主管官吏奏报:“增加安汉公王莽的封地,把召陵、新息二县,跟黄邮聚、新野两地的耕田全都划入。采用伊尹和周公的称号,给安汉公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居上公。三公向安汉公报告工作……”

“宰衡”是啥意思,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两位大贤个取一字,就是王莽的新官名,而且还在正国级的“三公”之上,三公要向安汉公报告工作。

这已经不能用“位极人臣”来形容王莽了。可是王莽还不满足,继续放大招:

加九锡

九锡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它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九类物品,这九种物品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实用意义。

王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性地赋予了“九锡”的意义,自此以后“加九锡”就成了篡权的象征和工具。

第七步,终极大招——“假皇帝”

公元6年,汉平帝驾崩,死因成疑。(《资治通鉴》照抄了《汉书》的说法: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丙午,帝崩于未央宫。笔者以为不可信,故写“死因成疑”)

王莽选出了宣帝的玄孙,年仅两岁的刘婴作为继承人(年纪越小越好啊)。

同年,离长安不远的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文字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见惯世面、熟悉历史的朝廷官员顿时明白了其中信号: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太皇太后王政君终于看到了王莽仁慈面纱之后的真面目,感受到了凛凛寒意。但为时已晚,朝廷上下都是王莽的人,甚至自己的左右都在极力鼓吹王莽,她连一个可以依靠说说话的人都没有。

而她也真正沦落成为了一个任意摆弄的符号。

公元6年,王莽代天子朝政,自号“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居摄”。

王莽终于迈出了篡汉的实质性一步。

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其无人可挡的惯性足以摧毁一切。

各地乱七八糟的祥瑞之事层出不穷:

齐郡的一个亭长做梦,一个仙人也对他说“假皇帝当为真”,完事眼前冒出了一口井,井深不见底。

巴郡的石牛,雍县的仙石,“假皇帝当为真”……

于此同时,朝廷中的官僚集体上书,请求假皇帝继位真皇帝。

公元9年,王莽终于登上了历史的巅峰。

春,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回顾王莽篡汉的全过程,从“大司马”到“安汉公”到“宰衡”到“加九锡”到“假皇帝”,王莽牢牢抓住了权力这一核心,小心谨慎地试探着权力的边界,步步为营地打造着属于自己的权力体系,赢得了社会各阶层大多数人的广泛支持,顺理成章的摘取了最高权位,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一整套标准流程的“篡位教科书”。

佩服佩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