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的学习,是中医的特色,不能丢

学习中医,一般是先学经典的理论,然后再看医家经验、案例。

比如,先学伤寒论的条文,然后再看医家使用某个方剂的经验、案例,这样慢慢地上手。

这个学习过程非常依赖于医生的个人临床经验和直觉,不一定要有严谨的反复论证的证据。

比如,有个病人,有一只手掌一直出冷汗的病例,遇秋用桂枝汤之后,病好了。遇秋觉得挺特殊的,就把它记录下来了。但是,遇秋这辈子再也没碰到过第二例这种病例。可能过了两三百年之后,有个人看到了遇秋写的这个病例,不久之后就碰到了同类的病例,于是用了桂枝汤,也治好了。这个就叫经验的传承。

这也是中医的特色。

但是,现在流行循证医学,什么都要讲证据。

比如,有个病人,有一只手掌一直出冷汗的病例,遇秋用桂枝汤之后,病好了。按循证医学的证据思维,就得先思考这些问题:桂枝治愈手掌出冷汗的案例,遇秋还治好了几例?如果没有治好第二例第三例,怎么证明桂枝汤能治愈手掌出冷汗?其他医家有同类的病例吗?治疗有搞双盲试验吗?回访跟踪的时间足够长吗?……

这些问题,可能一个都回答不了。既然回答不了,说明不一定是桂枝汤治好的,那写出来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就不要写了。

以前的中医写经验都是分享个案。现在的中医写经验,都是写实验研究,文章写得很严谨的样子,但是看的人学不会。

桂枝汤治疗自汗,就变成了“桂枝汤治疗自汗1024例疗效观察”、“桂枝汤治疗自汗108例临床体会”等等。文章里再也没有实例了,都是干巴巴的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很充分。

遇秋认为,初学中医,还是要以案例的学习为重。看前人的医案,要看细节丰满,有声有色的案例,容易记住。而且要多读,疑难奇杂的个案,也要记心里。

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病,是不能用辨证论治方法来治疗的,纯粹是看医生的见识广不广,读的医案多不多。

至于循证思想,多少也要懂一点。有时可以用来自我排查审核,以免整理自己的医案的时候盲目自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