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得认这个
学中医最早是看《思考中医》,后面学人背《伤寒》、背《内经》。
后面有机缘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徐灵胎是奇人,书也写得视野广阔,没有科班的迂腐,其路数独辟蹊径,直上唐宋,避开了宋金元的大坑)。
再后面什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陆懋修、近代名家曹甫颖、张锡纯、胡希恕、刘渡舟、刘亦人、李克绍、姜建国、江苏姚派、钦安扶阳、看寒温一统各名家;
网上JT叔叔,倪海厦(倪没过逝时书卖得贵到天上,不像现在烂大街),什么圆运动等等;
天津吴氏讲肿瘤扫过书影,什么三七生也听别人吹嘘过;
跟师学习有扶阳的老师、学院国医堂出诊的专家、还有现在某经方抗癌专家、外面疗效不错的野生医师…
。。。草草记得这些。。。
上一个阶段在看许家栋老师的病机解伤寒资料,就是由此结识《硬核伤寒论》,才得以跳出中医这个大坑。
学中医,得先了解医学史,了解内核的演变,而不是都出了些啥人,有啥轶事。
不然你就挨人家骗,骗得你团团转,空耗光阴,到头来骗己骗人。
中医到宋是一大变,宋前期没有问题,到宋微宗强推《黄帝内经》,导致中医临床效果急剧下降,金元反动,诸家蜂起,聚讼纷纷,明清民国温病学杀出,遗毒至今。中医如今的风雨漂泊,就是对《黄帝内经》的打脸。
伤于寒、伤于热,本是人体最基本的反应。体温下降,人体要升温;体温过热,人体就要降温。一体两面。
水分津液是载体。体温低,内部产热升温;体温高,排泄汗液带走热量。两个过程都需要液体去承载。《伤寒论》是调节体液的集成之作,没有之一。
《伤寒卒病论》(伤寒杂病论)宋之前没有这个名字。伤寒曾经被用来泛指疾病的这段历史当代中医人少有知道。这个被忆忘老师考据出来,反复论证。
伤寒论是中医内治法的集成。学中医,还得认这个。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