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这样一位母亲
又逢母亲节,在北京,有这样一位女性,是全国道德模范。
她叫 田琴 ,北京市 密云区 新城子镇太古石村人。人生的前20年,她和同村的年轻人一样,都想离开这穷乡僻壤,见识大山外面的世界。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老人健康,这些都曾是驱动田琴走出大山的动力,可还没等踏出半步,命运就给她的理想按下了暂停键。
姐姐出嫁,小叔子意外离世,田琴主动接过照顾老人的担子,照顾起两方父母、自己的爷爷奶奶和丈夫的爷爷7位老人。
生活的重压很快袭来。她抱着出生不久的儿子,想着等孩子大一些了,自己也像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一样,进城谋生,补贴家用。
2006年,田琴的母亲突发 脑血栓 ,医生说老人病情过于严重,已经无法痊愈。田琴只好把母亲接回家,悉心照料。
病魔让田琴的母亲失去了理智。她时常暴跳如雷,吃饭时往碗里啐吐沫、掀桌子、摔东西。这时,田琴便抱住母亲不断安抚,等母亲平静下来后,流着泪水收拾残局。
屋漏偏逢 连阴雨 。26岁的田琴还不知道,命运对她的捉弄才刚刚开始。
2013年,公公得了严重的脑血栓,从此生活不能自理;2014年,爷爷感到胃部不舒服,确诊时已经是胃癌晚期;同一年,丈夫的爷爷也被确诊为脑血栓,医生建议回家保守治疗;由于常年缺少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在心理方面也出现一些波动……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辛苦,田琴只能自己扛。这个老人刚安顿好,那个老人又出状况,生活的压力几乎让田琴喘不过气。
有那么一段时间,夫妻俩躺在炕上经常睡不着,生怕家里又出什么变故。但他们总是互相宽慰:“谁让咱们赶上这样的日子呢?他们在眼前一天,咱们就得好好伺候一天。”
但是, 照顾老人的事情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山里的冬天冷,她每天都把锅炉烧得热热的,以防老人 受凉 感冒;夏天热,她就经常开窗通风,为老人擦拭身体,以防湿潮导致生疮。
每天早起后,帮老人们做饭、喂药、梳头、穿衣,白天给他们做按摩和辅助治疗,晚上陪他们说话唠嗑,让他们每天都有好心情。
田琴自己的身体早就透支了。由于过度劳累,她患上了 腰间盘突出 、颈椎病,厉害时,腿麻、疼痛、呕吐。她还两次陷入严重的 抑郁症 ,绝望时濒临自杀。 可她就是这么咬着牙,硬是撑起了7位老人的一片天。
20年过去了, 当初那个想要进城的小姑娘已经 渐行渐远 ,而她尊老敬老的形象却愈加清晰。
田琴的 奶奶 逢人便讲:“我这大孙女啊,好着呢!”
爷爷临终前也对她说“孩子,是我们拖累了你……但是啊,因为有你的照顾,我这几年过得特别幸福。”
这两年,田琴在新城子镇中心小学食堂找了一份工作。她的感人事迹让全校师生为之触动,很多孩子回到家里做起家务, 教师们回家陪伴父母也变得更积极了,有2位女教师还在2020年获评密云区“最美儿媳” 。
如今,田琴“孝”面人生的品行、感恩知足的态度早已传出太古石村、新城子镇和北京市密云区,在全国范围蔚然成风。
2018年,田琴荣获“十大 北京榜样 ”人物称号,次年,她入选中宣部“ 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成员。2019年9月5日,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座谈会在 京 举行,田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好山,好水, 好人 。 经过祖祖辈辈的积累传承, 密云 的民风中根植着“孝”的基因,田琴又为这种文化氛围增添了一笔更有分量的注脚。
自强不息是 青春 ,艰苦创业是青春,驻守边疆是青春,孝老爱亲也是青春。青春,从来不接受任何的定义。
用青春的态度、责任、价值一往无前,为自己和世界创造幸福,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城 通讯员侯旭东)
更多报道:
孝心坚守十余载 柔肩撑起一个家-光明日报-光明网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城 通讯员侯旭东
图片:侯旭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