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思:苏仙岭人文
五一长假,在英英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苏仙岭旧地重游,着重领略人文景观。
郴州人或者国内外到过苏仙岭的人都知道:苏仙岭风景区位于湖南郴州城内,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郴州之行必游之处。
风景区内除了自成一统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苏仙观等“仙迹”等神话故事,有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刻的“三绝碑”,有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的“屈将室”。
不少人也许对苏仙岭神奇传说中的草药郎中苏耽神奇出生、神鹿哺乳、孝顺母亲、种橘驱疫、得道成仙颇为熟悉,但未必知晓人文景观中的某些差异和某些历史纪实。
一是“三绝碑”碑文中的字、词差异。
三绝碑 位于白鹿洞附近的石壁上,为摩崖石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有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社》、苏轼写的跋、米芾书写的行书,共11行,每行8字,人将“秦词”、 “苏跋”、“芾书”称为“三绝”。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邹恭将“三绝”翻刻在崖壁上,称“三绝碑”。过三绝碑后登山,行2公里左右,就到达苏仙岭最顶峰的苏仙观。
“三绝碑”作为苏仙岭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向人们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秦观住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这首词的内容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苏仙岭三绝碑碑文有许多版本,各版本中的字词存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地方。
1、“桃源望断知何处”一句中的“知何处”;
2、 “杜鹃声里残阳树”一句中的“残阳树”;
3、 “郴江本自绕郴山”一句中的“本自绕”;
4、“可堪孤馆闭春寒”一句中的“可堪”。
与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一样的记录主要有:《湖南通志》、嘉庆《郴州总志·艺文·词》、《万历郴州志》、《嘉庆郴县志》。
但是,《湖南地理志》中, “知何处”成了“ 无寻处”, “ 残阳树”成了“斜阳暮”, “可堪”成了“可怜”。
《宋词选(胡云翼)》、《词苑丛谈(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本自绕”,成了“幸自绕”。
苏仙岭三绝碑碑文的差异,古今文学界一直都有争议。如:《野客丛书》、《词品》、《诗话》、《词苑丛谈》、《贵耳集·卷下》等书都有讨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 方针,不论何时何处都是指导文学正本清源、向前发展的基本方针。苏仙岭对外开放时,我国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密布着具有正确政治信仰、不改初心的老党员老干部,说话做事基本注重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郴州市当时的领导和文人对三绝碑的本来面目作了大量的考证与查实。因此,三绝碑现有碑文应当是秦少游当时填词时的原稿。其他版本碑文,仅供参考。
二是“屈将室”的历史纪实及其思考。
屈将室在苏仙岭绝顶苏仙观东北角两小间房,门前有楹联一副:
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
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
横联:屈将室。
1996年,在“九·一八”事变65周年的时候,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屈将室进行了重新修复。
修复工程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工程由前言、展览、囚禁三部分组成。前言、展览部分做了翻新改造和内容充实调整。展室内容分张学良将军青少年时期、西安事变、幽禁岁月三部分,总计166件文字图片资料。囚禁部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了内容补充。室外工程新建了二层仿古建筑“少帅亭”和四十余米长的游道。
伫立屈将室,凝望桂花树,默念将军充满忧愤的诗句,将军活捉蒋介石神勇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
70多年前,日寇长驱直入,侵我中华,辱我河山,势不可挡。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采取不抵抗政策,一退一退再退,一心指望共产国际的调停,化干戈为玉帛。事实上,所有的热望都成了失望。侵略者的贪婪并未满足,抵御侵略的创举并未产生。国民党军队中,如林的的高级将领在蒋介石反动思想的污染下,堕落成性,腐败成风,只求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目无江山社稷,一味鱼肉人民。面对蒋家王朝怯弱、错误、罪恶行为,各战区的武装力量都是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将帅勇敢地站出来,该出手时就出手,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果敢的手段,迫使蒋介石改邪归正,最终只有张将军、杨将军舍生忘死,把他捉起来,逼蒋抗日,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通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迫使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
走出屈将室,游程已尽,游意未绝。漫步返回城内,下榻万宝国际城,匆匆草就游记,略以小诗作结:
静静苏仙岭,风光惹游人。
自然成一色,菁华在人文。
历览古今事,鲜有究其本。
凭典略勘误,往来识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