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叫出来的京剧,在上海的那些事儿
昨天,九月的克勒门文化沙龙浓墨重彩地登场了。这一次我们联手艺术人文频道“文化主题之夜”节目,在现场和众多名家戏梦逐影,讲述京剧与上海的那些事儿。
京剧学者 剧作家 翁思再
你们知道吗?京剧这一称呼,最早就是上海人叫出来的。著名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讲述了京剧与上海的渊源。
当年上海丹桂茶楼看戏的盛况
上海以特有的文化为京剧注入了许多元素,前辈们对京剧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开拓。
翁思再在沙龙现场为京剧在上海总结了“六个第一”,并展示了当年京剧的华丽布景、舞台机关、剧场、以及现代戏、连台本戏等,让人惊叹这座城市与京剧的渊源,亦感叹上海对京剧的影响。
主持人 阎华
主持人阎华总结道:“京剧自一开始就带着兼收并蓄、集成创新的基因,与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融为了一体。”
梅兰芳外孙 范梅强
梅兰芳的外孙、梅葆玥的儿子范梅强,特地从北京赶来。原本说着一口京片子的他一上台就说起了非常地道的上海话。
范梅强就出生在思南路87号的梅兰芳故居里,他带来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带我们走进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的往事,那栋悠悠的老房子,仿佛传出袅袅琴音。
梅兰芳和家人朋友在思南路的老宅
梅兰芳爱上海,在这里他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准备了八年的美国巡演忽然遇到经济大萧条,他是如何应对的?初到美国外国人听不懂京剧,他做了哪些改变?等着小克勒给你们讲故事哟!
几十年前梅兰芳先生把京剧带到美国,几十年后又一位梅派传人去到了那片土地,把京剧唱到大都会、唱到博物馆、唱到世界最瞩目的奥斯卡圣地,她就是梅派大青衣——史依弘。
梅派大青衣 史依弘
史依弘如何从武旦走到了梅派?看似平和中正的梅派艺术到底有着怎样的探索和尝试?
从文武昆乱到梅尚程旬,史依弘继承了梅先生的哪些精神?等着我们的推送啊!
梅兰芳当年把京剧带到美国引起了轰动,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新的灵感。作曲家陈钢分享了一个几乎没有人知道的故事。
作曲家 陈钢
原来当年梅兰芳曾试图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里来一段“嫦娥奔月”的袖舞。可惜恰逢战乱这一大胆的设想并未实现。但在沙龙现场,我们隔空向梅兰芳大师献上一段别样的探索。
钢琴家 宋思衡
▼▼上下以下滑动照片▼▼
京剧演员 葛香汝
京剧演员葛香汝在著名青年钢琴家宋思衡的《月光奏鸣曲》下来了一段虞姬舞剑,宋思衡感叹这是一次歪打正着的合作,因为贝多芬的《月光》曾受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音乐里讲述虞姬的故事,再合适不过了。
只见两道剑影时而化作银光,笼罩周身;时而如游龙穿梭,行走四身,美不胜收。
如果说梅派是天上掉下来的,那麒派就是地下长出来的。说到京剧在上海不得不提周信芳。周信芳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他的创新依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土壤,他让普罗大众走近了京剧,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青年京剧演员 鲁肃
沙龙现场,麒派第四代传人、陈少云先生的入室弟子、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鲁肃,现场开嗓,并在现场喊话:“你可以不了解京剧,但我敢保证,只要你了解了,你就会喜欢,并且这一喜欢就是一辈子!”
京剧票友 穆晓炯
在京剧界,票友是个很有意思的群体,沙龙现场麒派票友穆晓炯也来了。
穆晓炯是上海光明中学校长,也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讲京剧的故事,学生们通过他的导赏走近京剧,而看到学生们看到京剧时那兴奋的样子,穆晓炯也很欣慰。
阎华 滕俊杰 尚长荣 单跃进
3D全景声京剧电影诞生在五年前,短短五年时间滕俊杰导演拍摄了《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三部曲,如今刚刚完成拍摄的《贞观盛世》也正在制作中。
3D全景声京剧电影导演 滕俊杰
滕导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解读了“创新”二字,其中的深意令人叹服。
从开始的孤独探索,到如今的好评如潮,创新的路上布满了艰辛,然而他对艺术的探索却将一直坚持。
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长荣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从小就爱看电影。年近八旬开始“触电”,于他也是特别的体验,看到古老的京剧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呈现在世界最高电影殿堂时,他的心里激动无比。
上海京剧院院长 单跃进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也分享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受到《霸王别姬》美国演出的影响,不久前20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外国学生们专程来到上海学习京剧,看着他们扮上油彩,舞动水袖,让人真正看到了一种文化的交融。
京胡演奏家 陈平一和乐队演奏《新东方赞》。
3D 全景声京剧电影只有5年时间,但已经创造了历史。
京剧也摩登,国粹也先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让戏曲别样重生,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精神。
5年是个小小的总结,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最后,女主人阎华请上了沙龙现场的所有文化名家,大家一起为中国传统文化加油:光影传承,经典永驻。让我们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明天祝福!
京剧在上海那些事儿,我们慢慢说给您听!九月底艺术人文频道会播出这期节目,具体等小克勒的预告吧!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化局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