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生物入侵(附习题汇总)

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物种都叫作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一、外来物种入侵途径

主要途径

以目前来讲,由于国际贸易的日渐繁荣,跨国、跨洲的运输不断增多成为生物入侵者入侵的主要途径。

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如豚草就是因为修建铁路公路时造成周围植被的破坏,逐步从朝鲜扩散至中国的。

有意引种

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专一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地或未经授权地)。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例如水葫芦起初是以净化水源为目的而引进的,但因为环境适宜,繁殖太快等原因,对中国多处水源造成危害;再如福寿螺,起先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螺类被引入广东,最后引入北京,全国大面积养殖,但是因为味道掺杂腥味,被养殖者“放生”在国内水田、河流中,造成了一系列危害。

无意引种

无意引种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地地方,从而形成地非有意地引入。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例如红火蚁,就是在二十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最终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

二、外来物种对入侵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影响

对个体的影响

入侵种对于本地种个体具有着快速而显著的影响。例如,个体在面临入侵的捕食者或竞争者时,生长或生殖率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生物个体的形态在面对入侵者时也会产生改变。

对遗传的影响

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可以通过直接的基因交流——例如杂交(hybridization)和基因渗透(introgression),对本地种的遗传产生影响。

对种群的影响

种群的分布、结构(年龄或大小)以及增长率等,都会严重受到入侵种的影响。

对群落的影响

入侵种会严重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此外,入侵种还可能通过对本地种的捕食、寄生等作用,影响到本地种的生存,进而改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入侵种也可以通过改变生境的物理特性而极大地改变生态系统功能。例如,非本地草食动物可导致大量的侵蚀与滑坡,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溪流生态系统。

社会影响

经济损失:新病虫害造成农业损失,外来物种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间接经济损失。

健康威胁:引发人类新疾病,外来物种传染病病原体中带有本地不常见的类型,本地物种可能缺乏对于新病原体的免疫力,对人群具有不良影响。

三、生物泛滥的原因(从地理角度分析)

1、生物自身因素: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2、侵入地环境因素:适宜生长的环境和空间;食物饵料充足;天敌少;自然灾害少。

3、其他因素:当地环境保护严格;没有食用的习惯。

四、相关习题汇总

(2017全国1卷 )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主要从怪柳的生命力、侧向枝条影响其他乔木幼苗生长空间和环境条件、食物链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怪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牡蛎(又名蚝)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岩礁、泥滩及泥沙质海底。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5-9月繁殖季节。牡蛎富含大量蛋白质和人体所缺的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但美国食药监局认为生蚝局高风险食物之首。因其含有两种破坏力极大的病原体:诺罗病毒和霍乱弧菌。在丹麦,最好的生蚝生长在北部一个叫做利姆水道的峡湾区域(图中甲海峡),这种生蚝被誉为“生蚝皇冠上的明珠”。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美食。近年来,不请自来的太平洋蚝在利姆水道的种群规模有扩大的趋势,争夺本地蚝的生存空间。全世界生蚝养殖80%在中国,中国生蚝养殖的80%-90%都是太平洋生蚝,中国就是太平洋生蚝最大的养殖国。下图为丹麦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利姆水道的形成过程。(6分)

(2)推测太平洋蚝入侵利姆水道的可能途径。(4分)

(3)简述太平洋蚝入侵利姆水道对本地蚝产生的影响。(6分)

(4)面对利姆水道太平洋蚝种群规模扩大的趋势,有人提议“中国可以从丹麦进口生蚝,以避免太平洋蚝泛滥成灾”。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6分)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峡湾的形成主要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期时,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受冰川刨蚀作用的影响,形成U形谷;后来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侵入U形谷,形成了峡湾。(峡湾形成示意图)

峡湾景观

(2)太平洋距离利姆水道太远,洋流很难影响;许多外来物种是通过轮船运输带来的。欧洲西部与环太平洋地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贸联系,海运是两地区间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太平洋蚝附着在往来两地区的船舶的船底来到丹麦周边海域。

(3)抢占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争夺本地生蚝的食物,使本地生蚝的种群规模减小;传播寄生虫和疾病,危及海洋生态系统。

(4)赞同主要分析我国对生蚝的需求,从市场角度分析。反对主要从成本分析和我国市场需求量进行分析。我国生蚝养殖规模大,市场缺口小;丹麦劳动力价格高,采拾成本高;丹麦与我国之间距离远,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高。

答案:

(1)冰期时,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受冰川刨蚀作用的影响,形成U形谷;后来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侵入U形谷,形成了峡湾。

(2)欧洲西部与环太平洋地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贸联系,海运是两地区间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太平洋蚝附着在往来两地区的船舶的船底来到丹麦周边海域。

(3)抢占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争夺本地生蚝的食物,使本地生蚝的种群规模减小;传播寄生虫和疾病,危及海洋生态系统。

(4)赞同。理由:生长环境优良,生蚝品质高;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反对。理由:我国生蚝养殖规模大,市场缺口小;丹麦劳动力价格高,采拾成本高;丹麦与我国之间距离远,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高。

(2018届郑州三模)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图)。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下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

A. 耐寒    

B. 耐旱

C. 耐风    

D. 耐渍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 旱灾    

B. 水源

C. 大风    

D. 障碍物 

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  )

A. 环境污染    

B. 土地退化

C. 生物入侵    

D. 生物多样性增多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第1题,根据材料“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 ,可见其与耐寒、耐渍无关,也不耐风,反映出其随风滚动而不枯死的耐旱的特点。

第2题,很简单,根据材料,大风是其滚动的主要因素。

第3题,风滚草滚动传播,有害杂草和害虫也可能随之传播,导致生物入侵。

【BCC】

2019届四川攀枝花一检

下图示意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根据《管子-地员》的描述绘制而成的某山地木本植物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图示木本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

A. 东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青藏地区

2. “复吕”、“泉英”地段草本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   )

A. 光照强

B. 热量丰富

C. 土层深厚

D. 水分充足

3. 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气候变化    

B. 自然灾害

C. 农业垦殖    

D. 生物入侵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带”。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故B正确,ACD错误。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带”。影响植被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复吕”、“泉英”地段生长有草本植物和柳树,柳树喜湿耐寒,是中生偏湿树种;光照、热量、土壤对其生长影响小,“复吕”、“泉英”地段位于山腰处,水分充足,对草本植物、柳树等生长影响大,故D正确。

3、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山之侧”位于低海拔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原生林减少,覆盖率下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最大,故C正确,气候变化,一般是气候变暖,要不就造成林整体减少,要不就林线上升,而不可能原生林减少次生林增加,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对林的影响也没有选择性,ABD不符。

山东省邹城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段性检测地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羽扇豆俗名鲁冰花,原产于北美,是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蛋白质含量与大豆相近,耐旱能力比大豆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较蚕豆、豌豆要高。可在年降雨量250mm的干旱环境正常生长, 较耐寒(- 5℃以上),喜凉爽、忌炎热,是一种耐旱、耐瘠、耐阴雨、固氮能力强的食用豆类。溧阳和平生态园(位置如图所示),在国内首次引进羽扇豆种植及其蛋白质浓缩加工生产技术。

(1)分析当前溧阳和平生态园发展羽扇豆蛋白质浓缩加工生产的条件。(4分)

(2)科学界人士认为,从羽扇豆提炼出的蛋白质将来可以成为肉制品、奶制品的替代品。推测其大规模替代可能对全球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原因。(10分)

(3)指出在溧阳大规模种植羽扇豆最适宜的生长季节,并说明理由。(6分)

(4)为什么有专家担心随意引种羽扇豆,有可能成为“生态灾难”?(4分)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分析区位时,思维方法是:

①解读题意是何种区位类型?(工业区位)

②回顾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③“三结合”---结合文字信息、地图信息(尤其注意图例和注记)和设问(关键词、限定词)找线索,组织语言,用符合地理逻辑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述。

由图上信息可知,溧阳和平生态园地处长三角地区(南京、太湖附近),水陆交通便利(图例上有铁路、长江)。人口城市众多(南京等城市),产品市场广阔。经济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资金力量雄厚,利于生态园的加工生产。(见下图)

但是要注意限定词“分析”,说明既要说有利条件,也要说不利条件。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在国内首次引进羽扇豆种植及其蛋白质浓缩加工生产技术。说明目前当地原料缺乏,进口原料成本高,是生产的不利条件。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思维)

近几年,高考推理类的试题比较多,主要是应用整体性的原理来分析。关键是建立思维线索链,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将线索联系在一起。(见下图)

羽扇豆是一种耐旱、耐瘠、耐阴雨、固氮能力强的食用豆类植物,羽扇豆植物蛋白大规模替代动物蛋白,使羽扇豆种植规模扩大,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更多大气中的CO2,使人类减少肉类食品消费,从而缩小畜牧业规模,这样既减少CO2的排放,又降低用于生产饲料和放牧占用的大面积土地和水资源的耗费。豆类固氮能力强则有利于保持土地肥力。所以用羽扇豆大规模替代肉制品、奶制品,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缓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紧张的矛盾。

3、本题考查影响作物的生长的自然条件(气候)---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江苏溧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少雨,7、8月有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不适合该作物的生长。

羽扇豆喜凉爽、忌炎热,至少是伏旱以后种植,因此适宜冬季生长。

该地人多地少,冬季种植,与水稻等夏季作物轮作,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利于改善土壤肥力。所以最适宜季节是冬季。

(4)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

从物种入侵角度分析,羽扇豆,耐旱,耐贫瘠,耐阴雨,适应性强,是一种极易种植的植物,随意引种,可能使其迅速生长,拓展领地,驱逐本地植物,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生态问题。

答案

(1)有利:地处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城市众多,产品市场广阔;经济发达,资金力量雄厚。(3分)

不利:目前当地原料缺乏,进口原料成本高。(1分)

(2)影响:抑制全球变暖,缓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紧张的矛盾。(2分)

理由:羽扇豆是一种耐旱、耐瘠、耐阴雨、固氮能力强的食用豆类植物(2分),

羽扇豆植物蛋白大规模替代动物蛋白,使羽扇豆种植规模扩大,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更多大气中的CO2;(2分) 

使人类减少肉类食品消费,从而缩小畜牧业规模,这样既减少CO2的排放,(2分) 

又降低用于生产饲料和放牧占用的大面积土地和水资源的耗费。(2分)

固氮能力强则有利于保持土地肥力。(2分)

(任答4点)

(3)冬季。(2分)

江苏溧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少雨,羽扇豆喜凉爽、忌炎热,适宜冬季生长。(2分)

该地人多地少,冬季种植,与水稻等夏季作物轮作,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利于改善土壤肥力。(2分)

(4)羽扇豆,耐旱,耐贫瘠,耐阴雨,适应性强,是一种极易种植的植物,随意引种,可能使其迅速生长,(2分) 

拓展领地,驱逐本地植物,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生态问题。(2分)

厦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

(1)判定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并说明判断依据。

(2)与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说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

(3)分析草本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

(4)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根据图示曲线,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处和高坡度处,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比灌木具有竞争优势,更适宜该生长环境。判断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是较低海拔处陡坡。

故答案为:较低海拔处陡坡。依据: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和高坡度,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

2. 坡度角大30°的部位土壤较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而草本容易生存。 

故答案为:土壤较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

3. 草本不能制造水源,只能从消耗量减少分析。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所以土壤水分增加。

故答案为: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

4. 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所以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故答案为: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答案:
1、较低海拔处陡坡。依据: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和高坡度,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 。
2、土壤较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 。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  。
4、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2019年广东茂名十八中摸底考试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松喜湿、耐贫瘠,生长速度快。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地带,19世纪才由移民携带种子落户新西兰。新西兰松材质结构均匀,稳定性高,极易干燥和上色,最易进行防腐处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西兰松被大量地种植在沿海沙地、火山台地和丘陵地带。如今,新西兰松已经是当地的当家树种,给新西兰带来了巨额财富。新西兰民居一般为多层木质结构建筑。下图为新西兰位置、地形示意图。

 

为了扭转天然森林资源锐减局面和林业颓势,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已尝试引进新西兰松。

1、与加利福尼亚相比,说明新西兰成为新西兰松第二故乡的优越条件。 
2、新西兰民居一般为多层木质结构建筑,试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我国的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尝试引进新西兰松,你认为此举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本题以新西兰辐射松种植为案例,考查新西兰和加利福尼亚两地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外来物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从文字材料可知:辐射松习喜湿,耐贫瘠(即不怕土壤肥力低),说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更有利于辐射松快速成长。新西兰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满足其喜湿的要求;从图例和文字信息中可知,有活火山(火山台地)能提供大量火山灰,说明土壤肥沃。(见下图)

植被的快速生长还要考虑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如火灾),这两项因素学生一般想不到。要从设问中解读出来:

         注意题设“与加利福尼亚(美国)相比”,说明新西兰在其他自然条件上优于加利福尼亚,要将两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进行对比(即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找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当地不利于辐射松生长的制约条件。

由上图可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区域特征

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辐射松生长,夏季炎热干燥,植物蒸腾作用强,叶子容易枯萎,辐射松易燃,很容易诱发森林大火;而新西兰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森林火灾基本没有。

地形地质:美国辐射松位于海岸地带,而新西兰位于火山台地上,土壤肥力高于美国。

生物:要考虑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森林病虫害问题。辐射松在新西兰快速生长一方面说明环境更适合外来物种(辐射松)的生长,同时也说明当地生物病虫害少。病虫害少反应当地高寒或紫外线强,显然新西兰由于纬度高,气候冷湿,病虫害少。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房屋的结构、形态、功能等,往往具有指示环境的作用。在地理学中,房屋属于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文化景观具有功能性、时代性、指示性(指示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见下图

由此可知:新西兰民居一般为多层木质结构建筑。

从用材上是木制材料,而不是石材,说明当地森林资源丰富;

另外木制结构房屋,抗震作用好(例如日本),结合图例“活火山、断裂带(断层)”说明新西兰多地震;材料中还特别提示:新西兰松材质结构均匀,稳定性高,极易干燥和上色,最易进行防腐处理。这些都说明当地建设木制结构房屋最适合。(见下图)

3、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一般角度是:

支持。有利条件+有利影响(侧重社会、经济效益)

反对。不利条件+不利影响(侧重环境效益)

答案:

(1)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其生长;该国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台地土壤肥沃;纬度较高,气候冷湿,森林病虫害少;森林火灾少。

(2)新西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木质结构利于防震;新西兰木材资源丰富;新西兰松材质好,易干燥和易进行防腐处理。

(3)可行。我国天然森林面积小,人工林宜林面积广;我国木材蓄积量小,木材需求量大;新西兰松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材质好,用途广(环境效益高)。

不可行。新西兰松属于外来物种,引进可能会导致对本土人工林的破坏;加剧对土地、地下水等方面的破坏;引发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质检文科综合试卷

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潮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植物。由于互花米草植株高密、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在海滩潮间带可以形成强固的草滩。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下图示意崇明岛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泥沙淤积

B.形成沿海草滩

C.增加植株密度

D.保护海岸滩地

2.引种后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并成为优势植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互花米草根系发达

B.东滩生长环境优越

C.东滩沙性土质肥沃

D.互花米草植株高大

3.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潮间带植被增加

B.东滩面积不断扩大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海浪侵蚀海滩减弱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对沿海滩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D对。而泥沙沉积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来,与东滩种植互花米草没有关系,A错。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不是为了增加植株密度和形成草弹,BC错。故选D。

2.互花米草根系发达、植株高大是其自身的生长习性,而之所以该物种能够在崇明东滩迅速繁殖,说明该地有适宜互花米草的生长条件。结合材料可知,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湖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椬物,而崇明东滩位于河流入海口,土壤肥沃,水盐条件适宜,使互花米草迅速繁殖,成为当地的优势植物。故选B。

3.互花米草成为东滩优势植物,会导致梢物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而潮间带植被增加、海浪侵蚀海滩减弱、东滩面积不断扩大均属于有利影响,ABD错。故选C。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实验班选拔考试试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多生长于河口、海湾等潮湿地带,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能够迅速在适宜的气候、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逐渐成为盐沼湿地的优势种群。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岸植物于1982年被引种到我国江苏沿海,目前江苏沿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互花米草分布区。读下图.

(1)分析江苏中部沿海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互花米草分布区的自然原因。

(2)简述互花米草在保滩护岸、促淤围垦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机理。

(3)你是否赞同在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继续大规模引种互花米草。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江苏中部沿海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互花米草分布区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角度结合材料中互花米草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多生长于河口、海湾等潮湿地带,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能够迅速在适宜的气候、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逐渐成为盐沼湿地的优势种群。”从江苏省的气候看,与北美洲大西洋地区的气候相类似,具有温暖湿润的特点,有利于互花米草生长。互花米草生长在河口和海湾地区,江苏中部沿海,有大量河流入海携带大量泥沙,形成淤泥质海岸,有利于互花米草生长。海滩地势平坦,坡度小,有利于互花米草的生长和蔓延。
(2)互花米草在保滩护岸、促淤围垦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从互花米草对海浪、潮汐的削减作用及减缓泥沙淤积的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繁殖扩展能力极强,草连草,根连根,形成强固的草滩;当潮汐流经互花米草滩地时,高大的植株就会给潮汐潮带来很大的阻力,从而削减其波浪,降低其流速,减轻波浪或风暴潮对海堤的破坏,具有很强的保滩护岸功能;同时,互花米草的滞、消浪作用可促进潮汐中泥沙的沉积,有利于促淤围垦等。
(3)是否赞同在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继续大规模引种互花米草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不赞成言之有理即可。赞成主要从种植互花米草对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利影响角度分析。大量种植互花米草,有利于保滩护岸、醋与围垦、增加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面积,缓解我国东部沿海人多地少的矛盾;互花米草可作为肥料、饲料,燃料及化工原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所以赞成扩大种植。反对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大量引种互花米草,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能导致当地某些物种(芦苇、鱼虾蟹贝)数量减少,引发生态灾难;互花米草大量繁殖,可能堵塞局部水道,导致洪水期水流不畅,影响排涝等所以不赞成。

答案

(1)自然原因:江苏中部沿海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互花米草生长;河流入海携带大量泥沙,形成淤泥质海岸,有利于互花米草扎根;海滩地势平坦,坡度小,有利于互花米草的蔓延生长;全年以偏北风为主,风力、潮流相对较强,也有利于互花米草的蔓延生长   

(2)机理:互花米草繁殖扩展能力极强(一年成从,二年成片,三年成大摊),草连草,根连根,形成强固的草滩;当潮汐流经互花米草滩地时,高大的植株就会给潮汐潮带来很大的阻力,从而削减其波浪,降低其流速,减轻波浪或风暴潮对海堤的破坏,具有很强的保滩护岸功能;同时,互花米草的滞、消浪作用可促进潮汐中泥沙的沉积,有利于促淤围垦   

(3)赞成。大量种植互花米草,有利于保滩护岸、醋与围垦、增加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面积,缓解我国东部沿海人多地少的矛盾;互花米草可作为肥料、饲料,燃料及化工原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反对。大量引种互花米草,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能导致当地某些物种(芦苇、鱼虾蟹贝)数量减少,引发生态灾难;互花米草大量繁殖,可能堵塞局部水道,导致洪水期水流不畅,影响排涝。

广东省东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试题

互花米草叶片尖锐,原本生长在大西洋沿岸,由于生长密集、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加速滩涂变成陆地的进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互花米草作为“固沙利器”被引入崇明东滩,用作护岸固堤的物种。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互花米草却在东濉疯长,排挤海三棱藨草、芦苇等本土生物。

分析互花米草导致崇明东滩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互花米草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加速滩凃变成陆地的进程,导致崇明东滩水域减少,可捕食区域减少,鸟类食物减少。互花米草叶片尖锐,不利鸟类停留。生长密集,侵占生存空间,鸟类栖息区域少。加速滩凃变成陆地,水体交换变慢,水质变差。

答案:

水域减少,可捕食区域减少;叶片尖锐,不利停留;生长密集,栖息区域少;加速滩涂变成陆地,食物减少;水体交换变慢,水质变差(2分);侵占生存空间。

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互花米草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适宜生活于潮间带,繁殖能力强,其繁殖体包括种子、根状茎与断落的植株。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我国江苏省于1979年引入。互花米草从早期的人为扩散演变为现在的自然扩散,对江苏省的海滨湿地造成严重的危害。

分析互花米草自然扩散对江苏省海滨地带的不利影响。

  •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互花米草适宜生活于潮间带,繁殖能力强,其繁殖体包括种子、根状茎与断落的植株。快速繁殖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取代当地的优势物种,威胁海岸生态系统,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滩涂养殖。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等。

答案:

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取代当地的优势物种,威胁海岸生态系统,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滩涂养殖(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等)。

声明:图片来源于本人教学课件+正版地图册,转载标注。

说明:转自樊勇地理工作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