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帕金森奇方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69岁,姓王。
什么毛病呢?就是帕金森。早在十年前,他的脑袋受过一次外伤。经过治疗,很快好转了。但是没多久,此人就出现了左侧身体麻木无力,手不停地抖,无法控制,伴随眩晕倦怠的现象。
这个毛病一直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到后来,此人伴随夜尿频、食欲差、口淡无味、健忘心悸等现象。整个人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
怎么办?在遍尝中西医治疗无效之后,此人决定尝试用汤药调治。
刻诊,见身体偏胖,面色青白,左侧手指发凉,颤抖不止,拿不了东西,步履紊乱缓慢,如果不让人扶,很容易摔倒。伸出舌头看,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舌头歪向右侧,舌苔腻而浅黄,脉象细弱,尺部无力。
这时候,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制附片、巴戟天、肉桂、肉苁蓉、熟地、五味子、山萸肉、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20克,生姜两片,大枣和薄荷各5克,胆南星15克。水煎服。
结果,患者连续用药19剂,症状得到大大缓解,手抖现象不明显了。接着,再用20多剂,震颤现象消失,步履正常。此后,守方继续调治半年之久,基本康复,未曾复发。
这是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非常有名的案例,曾经在1985年的《四川中医》上刊载过。这个案例曾经引起过业界轰动,成为中医可以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佐证。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
这就要说到中医对帕金森一病的病因认识上了。
我说过,中医不擅长从细微的局部角度来认识问题。这是古代人解剖技术粗糙所决定的。因此,神经退行性改变对帕金森病的诱发作用,中医基本看不到。
所以,中医改了一个路子,从整体角度来入手。中医认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阳内动,会引起帕金森。气血亏虚,不养筋脉,元神失养,会引起帕金森。痰热动风,扰及元神之府,痰热阻滞经脉,风火上冲,会引发帕金森。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是肾阳不足。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亏虚,筋脉失养,也会导致肢体颤抖,神识不清,肢体不用。
那么,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虽然早年受过头部外伤,但是从全身的症候分析来看,当属阳虚无疑。
为啥是啊?你看,此人尺部脉无力,说明肾气不足。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丰。舌淡胖有齿痕,说明阳气亏虚,舌体失养,面色青白,为心阳不足,头面失养。身体肥胖,舌苔发腻,说明阳虚日久,水湿内积,痰浊淤阻。
所以说,调治起来,应该从补阳气、化痰浊的角度入手。
现在,你再来看看医家用的配伍——
制附片、巴戟天、肉桂、肉苁蓉、熟地、五味子、山萸肉、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20克,生姜两片,大枣和薄荷各5克,胆南星15克。
这个配伍,你记住啊,其实是地黄饮子的加减变化。
地黄饮子,出自《宣明方》,是一张阴阳双补,偏于补阳,同时又能化解痰浊的配伍。它是中医里头有名的阴阳双补之剂。基本构成,就是制附子、肉桂、肉苁蓉、巴戟天、山萸肉、地黄、茯苓、五味子、麦冬、大枣、石斛、远志、菖蒲、薄荷。
这个方子最初是治疗所谓“喑痱”的。喑,指的是舌头不好使,不能说话,由于肾阳不足,舌体失养,加上痰浊阻滞导致的。痱,指的是由于肾虚不能主骨,腿脚不好使。
由于这些病症,产生的根源,都是肾阳亏虚、肾精不足,以及痰浊阻滞,所以就用温阳、添精、化痰浊的办法来调治。
那现在,你看看,地黄饮子主治的症候里,肢体废用、言语不灵,是不是和帕金森有些像?当然,症候类似,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地黄饮子补益肾精肾阳和化解痰浊的路子,和肾阳虚导致帕金森完全吻合。所以,在治疗上文患者的时候,我们就用到了地黄饮子加减。
医案中的配伍,整体分析看,无外乎用制附片、巴戟天、肉桂、肉苁蓉来温补肾阳,以熟地、山萸肉、麦冬滋阴添精,以助阳气化源。茯苓、菖蒲、生姜、薄荷、胆南星帮助我们化痰开窍。五味子一味,可以养心定志。
等患者阳气充盛,痰浊化散,则筋骨得养,元神得复,自然也就好转了。
你看,患者十年的手抖病,被中医的古方子治好了。你说,这是不是中医理论科学性的体现?
这就难怪在当时,这个案例让那么多中医人振奋了。它的确显示出中医在某些时候,具备特殊的价值啊。
当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帕金森患者数量也多了起来。它再也不是一个少见的病了。用中医的办法来控制病情,可以说是西医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力辅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节省治疗成本。只不过,这里的学问,需要普及,需要宣传,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和理解。这就要靠更多的中医科普,来实现了。
当然,文中配伍,不是万能的,绝非适合任何一个患者。从辨证角度来看,它只适合肾阳不足、痰湿阻滞者。因此我讲,非专业读者,对文中方剂的借鉴,还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进行,不可以贸然套用。这很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