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
1.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三)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选官制度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三、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四、试题
1.公元132年,左雄向汉顺帝上言:孝廉年不满四十的,不得推举;孝廉需考试才能授官,诸生试儒学经术,文官考公文。“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左雄改制表明( )。
A.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
C.察举制经历脱变走向历史终点 D.统治者力图改进原有的察举制
【中公解析】D。左雄改制的内容主要是增加了孝廉的年龄限制和考试的手段,但仍然是孝廉的依据,这不能说明儒学开始成为大才选拨的依据,故A选项错误。科举制下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汉代没有科举制,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故C选项错误。左雄改制的内容说明了统治者改进察举制的举措,故D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