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OK打靶卷(广东卷)
地理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开发边界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与不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的界线。从管控对象上看,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城乡开发边界。从管控内容上看,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符合城市开发边界特点的是( )
A.界线模糊而闭合 B.多为道路、河流或山脊线
C.内部完全成为建设用地 D.兼具保护与引导的功能
2.城镇化过程中不断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其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土地资源供给 B.保障土地集约利用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答案】1.D 2.B
【分析】1.城市开发边界属于行政划分的区域,边界清晰,便于执行,A错。城市开发边界不一定是道路、河流或山脊线,B错。城市内部有绿地等其他功能区,不是全都为建设用地,C错。从管控对象上看,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建设有引导功能,从管控内容上看,城市开发边界对生态、农田具有保护功能,D对。故选D。
2.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并不等同于扩大土地资源供给,A错。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重要目标,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开发边界来进行,B对。缓解热岛效应需要增加水域或绿地面积,而不是优化城市开发边界,C错。优化城市开发边界,与产业发展关系不大,C错。故选B。
【点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城市开发边界的含义,明确划定边界的目的,分析时要站在规划者的视角看待问题。
树木年轮的宽窄与形态能反映树木生长状态及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树木的横截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阴影部分反映了该树木生长后期( )
A.树干弯曲 B.枝干折断 C.气温升高 D.降水增多
4.该树木死亡后,其邻近树木的年轮将( )
A.断裂 B.内凹 C.变宽 D.变密
【答案】3.A 4.C
【分析】3.图中阴影部分树木年轮东侧稀疏而西侧密集,反映了该树木生长后期受外力作用树干发生弯曲,其弯曲方向为向西,它导致树木东西两侧的年轮疏密程度不同,A正确;树枝折断则树木不会再生长,B错误;气温和降水不会只影响树干东侧,CD错误。故选A。
4.该树木死亡后,植被变得稀疏,其邻近的树木获得的光照增强,热量条件改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年轮变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树木伐倒后,在树墩上可以看到有许多同心圆环, 植物学上称为年轮。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每年春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树木生长很快,形成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多,细胞壁较薄,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而在秋季,气温渐凉,雨量稀少,树木生长缓慢,形成的细胞体积小,数量少,细胞壁较厚,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或秋材。同一年的春材和秋材合称为年轮。第一年的秋材和第二年的春材之间,界限分明,成为年轮线,表明材木每年生长交替的转折点。因此从主干基部年轮的数目,就可以了解这棵树的年龄。树木的年轮的产生,是因为树木在春天到夏天这段时间内,树皮内形成层的细胞快速地增加;秋天到冬天这段时间内,细胞增加减慢。所以,植物在春夏之间成长的部分比较柔软,而且较宽厚;在秋冬之间生长的部分较窄而硬。随着树木一年年地长粗,也就这样形成了年轮。
5.某地理爱好者,用“立杆测影”的方法,观测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下图是根据当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杆影绘制的示意图。以下最可能为观测者所在的地理纬度是( )
A.20°N B.40°N C.20°S D.40°S
【答案】D
【详解】图中可知,该地当日影子最长的位置位于西北和东北,因此可判断当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从影子长短可知,该日正午日影朝向正南,说明正午太阳位于正北,该地应位于南半球,A、B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此日是当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应为12.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日20°S的正午太阳应位于其正南方向,影子应朝向正北,C错误。40°S的影子变化与图示相符,D正确。故选D。
【点睛】正午太阳方位:1、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人们看来,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在正南;2、在南回归线以南的人们看来,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在正北。3、回归线之间的人们在正午所看到的太阳则需要视日期而定。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河北省宣化县,大陆性气候强,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壤沙石多,宣化牛奶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含糖量高达21.3%,其栽培方式独特,适于庭院栽植的“漏斗状”葡萄架(如右图),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较为罕见。读图,完成6—7题。
6.宣化葡萄含糖量高于周边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晴天多 B.太阳高度角大
C.多沙石土壤 D.夏季日照时间长
7.与传统葡萄架相比,漏斗状葡萄架的优势是( )
A.光合作用效率高 B.防暑降温效果好
C.保持水土能力强 D.投资成本低
【答案】6.C 7.A
【分析】6.由题干可知,河北省宣化县,大陆性气候强,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壤沙石多,宣化葡萄含糖量高于周边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多沙石土壤,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C 正确。晴天日数、太阳高度角以及夏季日照时长等,宣化并没有比周边地区有明显的优势,ABD错。故选C。
7.由题干可知,适于庭院栽植的“漏斗状”葡萄架(如右图),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与传统葡萄架相比,漏斗状葡萄架的优势是采光好,光合作用效率高,A正确。漏斗状葡萄架没有体现防暑降温效果好及保持水土能力强,BC错。“漏斗状”葡萄架比传统葡萄架结构更复杂,投资成本更高,D错。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8.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锢囚低涡”。较强的偏北风遇到泰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而形成“锢囚低涡”,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下图示意一次“锢囚低涡”控制下的天气形势。“锢囚低涡”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主要由于( )
A.抬升高度较高 B.中心气压较低 C.影响范围较大 D.停留时间较长
【答案】D
【详解】“锢囚低涡”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锋面移动速度慢,降水持续时间长,D正确。结合定义“锢囚低涡”为两支冷气流相遇辐合,近地面温度并不高,气压也不低,不会导致高度抬升,A、B错误。结合材料该天气系统为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小,C错误。故选D。
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近日研究发现,当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抑制了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推测前冬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 )
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9.B 10.B
【分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冬发生厄尔尼诺流出水汽较正常年份增多,且蒸发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变少,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从图中可看出外部水汽流入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②对;也可看出蒸发量变小,③错,④对。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造成太平洋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现象,但并不是说太平洋西部每个地方都会降水少。需结合图上信息进行分析。
苏拉威西海是一片古老海洋盆地,早在42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但那时它离任何一块大陆都非常远。其海岸多为悬崖峭壁,海底深而平坦,大部分深2000米以上,最深6220米。苏拉威西海位于著名的“珊瑚角”中心,是科学界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密集区,科学家称,苏拉威西海可能是周边海域生物的进化源头,可能还藏着成群的未知生物。下图示意苏拉威西海轮廓,据此完成11—12题。
11.苏拉威西海的海岸多为悬崖峭壁,其成因可能是( )
A.板块挤压俯冲 B.海盆断层陷落
C.火山地震造成 D.陆地径流冲刷
12.科学家称,苏拉威西海可能是周边海域生物的进化源头。其依据最可能是( )
A.位于“珊瑚角'中心,自然环境优美 B.生物多样性密集区,会进化出新物种
C.海盆古老封闭,保留有大量原始物种 D.四周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的饵料丰富
【答案】11.B 12.C
【分析】11.苏拉威西海的海岸多为悬崖峭壁,其成因可能是海盆断层陷落(因为处于板块交界附近,受挤压易形成断层陷落),B正确;在大洋板块挤压俯冲地带常常形成海沟、岛弧等,A错;火山、地震形成的地貌相对复杂,不可能只是海岸多悬崖峭壁,C错;陆地径流冲刷多形成深切河谷(且多在地壳抬升的背景下),不可能导致海岸多悬崖峭壁,D错。故选B。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拉威西海早在42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海盆古老封闭,保留有大量原始物种,可能是周边海域生物的进化源头,C正确;与自然环境优美关系不大,A错;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该区域生物种类的现状,不是“苏拉威西海可能是周边海域生物的进化源头”的依据,B错;四周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广阔,饵料丰富,其结果是生物多样性丰富,也不是“苏拉威西海可能是周边海域生物的进化源头”的依据,D错。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相对较大,注意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抓住材料信息“海岸多为悬崖峭壁,海底深而平坦,大部分深2000米以上,最深6220米”,深度大,底部平坦,海岸多为悬崖峭壁,加之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附近,所以海岸多为悬崖峭壁最可能受海盆断层陷落形成。其次,第2小题注意题干信息“周边海域生物的进化源头”,注意“源头”一词,其主要原因在于海盆古老封闭,保留有大量原始物种。
近年来,中国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虚拟养老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管理,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服务站点的养老服务,从而缓解养老院不足的现状。完成13题。
13.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于虚拟养老院,可以利用( )
A.RS统计老年人口分布 B.GPS提供老年人病例资料
C.GIS规划上门服务路线 D.GIS培训养老服务人员
【答案】13.C
【分析】13.由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利用GIS统计老年人口分布,A错误。提供老年人病例资料,培训养老服务人员用不到地理信息技术,BD错误。利用GIS规划上门服务路线,C正确。故选C。
自2019年年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欧美地区就成为全球重疫区,口罩、医用手套、防护衣、呼吸机等个人防护设备和公用医疗器械等医疗物资成为全球性极缺资源,跨区域的医疗物资资源调配就成为疫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图示意近期我国医疗物资资源调配方向。据此完成14—16题。
14.2019年年底以来,欧美地区防疫物资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A.疫情加重,医疗物资需求量增大 B.因疫限电,医疗物资生产量减少
C.人口外迁,医疗企业劳动力短缺 D.暴雪频发,医疗物资运输量降低
15.与美洲地区相比,欧洲地区从我国调拨防疫物资资源的优势主要是的主现( )
A.可运的运输物资较多 B.可选的运输方式较多
C.可用的运输工具较多 D.可走的运输路线较多
16.我国防疫物资资源大量调拨到世界各地,有利于我国( )
A.保障物资输出,降低贸易顺差 B.增加科技投人,提高科技水平
C.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人 D.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
【答案】14.A 15.B 16.D
【分析】14.主要原因是疫情加重,医疗物资需求量大,A正确;限电对于医疗物资的生产影响微弱,B错误;疫情期间,出入境要求严格,人口外迁数量少,C错误;暴雪频发的情况下,会导致运输量有所下降,但不会造成严重短缺,D错误。故选A。
15.与美洲地区相比,欧洲地区从我国调拔防疫物资的优势是可选择的运输方式多,即可以选择海运、陆运以及航空运输等,而美洲地区从我国拨防疫物资资源却不能选择陆路运输,多数走太平洋海运,欧洲地区从我国调拨防疫物资资源时,运输的物资不一定多,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也不一定多,太平洋海运运输量和运输线路可能会更多,ACD错误,故选B。
16.A项中,应该是扩大顺差,A错误;B项中,物资的调拔与科技投入和科技水平关系不大,B错误;物资的生产并未形成新的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C错误;通过防疫物资的大批输出,可以发挥我国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D正确。故选D。
【点睛】
第一题需要明确时间和社会时事,2019年年底,疫情刚大规模爆发,2019年年底以来,欧美地区疫情持续加重,医疗物资面临巨大缺口;
第二题需要明确我国和美洲地区没有陆路运输只有海运和空运,而我国和欧洲之间既有中欧班列、第二亚欧大陆桥等铁路运输,还有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海运,故可推出和美洲相比欧洲地区从我国调拨防疫物资资源的优势主要是可选的运输方式较多,而运量和线路数量不一定比得过广阔的太平洋海运;
第三题注意设问有利于我国的情况,我国防疫物资资源大量调拨到世界各地,即为世界防疫做贡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8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题为选考题,考试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新疆塔城市,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位置,拥有塔城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国家唯一批准的农产品绿色通关口岸——巴克图口岸, 区内重点发展制造、医药等产业。连接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是“西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简称“双西公路”,我国着力推动哈萨克斯坦第二双西高速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下图示意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国际公路大通道建设。
(1)指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4分)
(2)说明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可以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6分)
(3)相比双西公路,简述第二双西公路对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货物运输的有利影响。(6分)
(4)说明两条双西公路的建设对于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1)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4分,两点即可)
(2)该地区特色农产品多,可用于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位于边境,是交通枢纽,可发展跨境物流产业;矿产和新能源资源丰富,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资源优质、多样,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等。(6分,3点即可)
(3)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市场、完善交通运输网络。(6分)
(4)经双西公路,向东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到达欧洲西部;公路是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亚欧大陆东西岸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4分,两点即可)
【分析】
本大题以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为材料,涉及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因地制宜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交通运输对货物运输的有利影响和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应用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根据材料和图可知,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新疆塔城市,属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气候不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酷暑;沙漠广布,多风沙天气;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2)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可以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主要考虑哈萨克斯坦的主要优势和我国的有利产业。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拥有国家唯一批准的农产品绿色通关口岸,区内重点发展制造、医药等产业。即该地区特色农产品多(如棉花、瓜果),可用于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矿产和新能源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位于边境,是交通枢纽,可发展跨境物流产业;生物资源优质、多样,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等;荒漠风情,旅游资源独特,可以发展旅游业。
(3)读图可知,相比双西公路,第二双西公路距离缩短,可以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即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市场、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4)读图可知,双西公路向东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到达欧洲西部,所以双西公路使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亚欧大陆东西岸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的完善,加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联系,实现地区之间资源互通、贸易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距今10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内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我国地势从西低东高演变为西高东低,以及青藏高原大范围冰川的出现,为黄河的贯通和形成创造了条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流域内古湖泊水位升高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将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连通,黄河得以形成。由于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河床淤高,成为悬河(一般平原河流洪水期水位高于河流沿岸地面,而悬河即使在枯水期水位也高于河流沿岸地面)。历史上,悬河决口、改道频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规模的综合治理让黄河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实现了岁岁安澜。下图为黄河流域分布图及下游某位置南北向地形剖面图。
(1)黄河上下游贯通之前,流域内的古湖泊在间冰期曾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分)
(2)说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黄河上下游河道贯通的作用。(6分)
(3)说出黄河下游悬河形成后对下游地区水系的影响。(6分)
(4)与一般平原河道相比,悬河决口后洪泛区受灾更严重,解释其原因。(6分)
【答案】(1)冰川融水补给多;补给大于蒸发。(4分)
(2)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地势西高东低,促使河水向东流;高原上形成大范围冰川,气候变暖时冰川融水大量补给河流,河水流量增大;落差加大,使河水流速增大,侵蚀作用增强。(6分)
(3)(悬河)黄河水单向补给地下水;成为海河和准河的分水岭;易决口、改道,使流经的河湖发生淤积。(6分)
(4)悬河河床高于周边,决口后,水流居高而下,受灾面积较大;洪水过后,河水继续流入泛区,受淹时间长;沉积的泥沙影响耕种。(6分)
【分析】
本题以黄河水系变化为背景,考查黄河水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由材料可知“距今10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内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因此黄河流域内古湖泊成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水的补给和蒸发两个角度分析回答,同时要注意两者的数量关系。在间冰期,气温较高,冰川融水补给较多,且冰川融水补给大于蒸发,古湖泊水位不断上升,水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淡水湖。
(2)黄河在贯通之前,流域内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演变为西高东低,为黄河自西向东流淌创造了水系条件,与此同时,高原上季节性的冰川融水也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随着气候变暖,这种补给增多,河湖水量增大,加之落差增大,流速加快,为黄河上下游的贯通创造了水文条件。
(3)抓住黄河含沙量大和地上悬河的基本前提,从水系之间的水源补给、水系之间的空间位置、水系的时空演变等角度分析。分析如下:黄河下游悬河形成后,黄河水由高向低单向补给地下水;随着河床抬升,地势变高,成为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岭;地上河河槽浅,河堤易决口、改道,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流经的河湖发生淤积。
(4)根据图文信息,悬河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均高于河流沿岸地面,所以悬河一旦决口,河水持续流入洪泛区,洪泛区受淹时间比较长。而洪水期决口后,洪水居高而下水势猛烈,加上河水含沙量大,洪泛区受灾更严重。
19.[海洋地理](10分)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根据生态修复、资源养护等功能定位,结合以往建造人工鱼礁的经验,南戴河海域选择了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星体结构的礁体作为其中一种,进行投放。图1为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星体结构人工礁体示意图,图2为海上投放人工鱼礁作业图。
分析南戴河海域选择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星体结构人工礁体进行投放的原因。
【答案】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材质的鱼礁建造成本低,取材容易,(2分)且在海水中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耐腐蚀功能,(2分)长期放置无有害物质扩散,对海域生态环境无污染。(2分)石材和混凝土构件鱼礁易被生物附着,可使水域中生物种类增多和生物量快速增长。(2分)礁体为星体结构,附着面多且结构对称,可随意进行投放。(2分)
【分析】本题考查海洋投放的人工礁体材质选择及原因相关知识。
【详解】准确把握题干信息“南戴河海域生态修复、资源养护等功能定位”,从材料材质特征、人工礁体结构特征角度出发,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影响作为答题点。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在生活中获取和制造较为容易,且建造成本较低,这种石材和混凝土需要在海水中长期放置,在海水中性能稳定,不仅不会污染海洋生态环境,且具有很强的耐腐蚀功能,能够长期在海洋中放置。据图可知,这种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星体结构特征,利于鱼类栖息,能满足海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点睛】
解答此题需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推测材质及结构对海洋生物与环境的积极作用。根据生活常识,普通花岗岩石材和钢筋混凝土材料来源较容易,对海洋环境破坏较小,星体结构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利于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答案满足这两方面要求即可。
20.[环境保护](10分)
风滚草是戈壁地区一种常见的多刺有毒植物,一般高10~100厘米,生命力极强,大多数人称它为草原“流浪汉”。当干早来临的时候,它就会从土里将根收起来,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在戈壁的公路两旁,起风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它们在随风滚动。风滚草早先分布在亚欧大陆,后入侵到澳大利亚。每年12月份前后澳大利亚各地都会因风滚草泛滥而造成巨大的危害。下图为澳大利亚风滚草景观图。
说出风滚草产生的危害,并说明风滚草在澳大利亚泛滥的气象原因。
【答案】掩盖农田(农作物);引发火灾;携带害虫;毒死牲畜;阻碍交通和出行;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6分,3点即可)原因: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持续时间较长;大风天气较多,地表风力强劲。(4分)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风滚草景观为背景材料,考查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盛行原因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根据材料“风滚草是戈壁地区一种常见的多刺有毒植物”可推测其毒性较强,可能会毒死牲畜等动物,造成人畜中毒,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干旱时期,风滚草随风乱跑,可能会引发火灾,阻碍交通,影响人们出行。注意设问强调气象原因,澳大利亚气候以热带为主,大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少雨,干旱地区面积广,植被覆盖率低,摩擦力小,风力强劲,大风天气频繁加剧了风滚草泛滥成灾的程度。
【点睛】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或定义为: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风滚草,大多数人称它为草原“流浪汉”,是戈壁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的时候,会从土里将根收起来,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在戈壁的公路两旁,起风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它们在随风滚动。,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关于澳大利亚的气候
澳大利亚气候炎热干燥,气候类型大致呈半环状分布。由于降水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被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带、荒漠带。
形成原因:
①纬度位置: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纬10º41′~39º11′之间,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偏北,大部分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烈,气候炎热。
②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的影响。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的控制下,降水少,气候干燥。
a.南部和西南部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成为地中海气候。
b.北部,夏季来自赤道附近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水源,形成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成为干季。
c.东部沿海一带,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比较湿润。东北部沿海常年吹来自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并受大分水岭的抬升,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最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d.西部、中部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南信风控制,炎热干燥,加上西部沿海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热带沙漠气候直逼西部沿海。
说明:广州中学地理组为本公众号曾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