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书院负责人王振良畅谈特色阅读推广心得:地方文化是走入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作为天津书香地标之一的问津书院,是坊间爱书人的好去处。这个以“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为宗旨、以“读懂天津,留住乡愁”为口号的书院,既是天津地方文化研究、交流、协作、普及的优质平台,又是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知名“城市书房”“文化会客厅”,历史学家来新夏、文化学者冯骥才、藏书家韦力等都曾莅临。5月4日,“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问津书院负责人王振良,将打造这座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书院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延续历史文脉 不断创新升发
历史上曾存续150年的天津问津书院,一直影响着天津后来的地域文化走向。2013年,在各界的支持下,天津问津书院重新树帜。谈到创办初衷,王振良告诉记者:“我1991年因求学来到天津,觉得天津是一座丰满的城市,但外界对天津有很多误解和偏差。我希望通过书院把各类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者团结起来,深入研究和传播天津文化,消除这种误解和偏见。”
走进书院,一楼是双槐书屋,又称巷肆书吧,是天津市首批开放的十家城市书吧之一,其中藏书超万册,包括文史、政经、科技、生活、少儿等类别,党员图书角、盲文图书角、职工图书角、儿童图书角都卓有特色,极受读者欢迎。二楼雅雨堂是天津地方文献中心,王振良透露,“南京大学博导徐雁教授来过多次,每次都备好纸笔抄上一通。”每月最后一个周六的下午,公益讲座问津讲坛在三楼学海堂开讲;四楼止月轩是问津学术沙龙驻地,文史学者最爱在这里讨论天津文史、阅读推广。八年来,问津书院举办各种公益阅读活动400余场,每月一期的问津讲坛、每年一次的问津年会都是品牌活动。
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不断创新,问津书院成为享誉津沽并走向全国的文化品牌,被市新闻出版局评为“示范城市书屋”;被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授予“华夏书香地标”;被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授予“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被拍成30分钟纪录片在天津卫视播出;专门评介书院的图书已出版4种9册……问津现象、问津机制、问津模式乃至问津精神,都是热点话题。
创新理论实践 倡导“乡土阅读”
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的王振良,个人藏书6万余册,其中2万余册寄存在校园图书馆,免费供师生阅读;问津书院累计向社会捐赠书刊超过7万册,他个人捐书5000余册。他还坚持深入社区、农村、企业、校园、军营等进行阅读宣讲、交流分享百余场。
王振良理想中的天津是一座人人爱读书的城市,“我一直认为,地方文化才是走入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我提出'乡土阅读’概念的原因。”他把全民阅读推广、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弘扬、地方文化传承有机融为一体,在阅读推广理论研究方面实现创新,在天津的实践也开展得卓有成效。
问津书院做阅读推广的特色是结合天津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多年来,王振良撰写、校注、编纂著作十余种,其中他主编的大型天津历史文化丛书《问津文库》已出版101种,这些图书多聚焦天津雅文化,对重塑天津城市形象起到支撑作用,“我直接主编的图书资料就有400多种数千万字,基本是一字一句地校阅,相当于精读了很多书,这使我对天津历史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而且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我结识了数百位志同道合的师友,向他们学到很多东西,让我能用不同视角来切入天津文化。”
筹备书院时制定的八年规划,已全部实现且远超预期,王振良把问津书院打造成学界公认的天津历史文化研究阵地和天津历史文化阅读推广平台,“我做事有两个原则:一是有趣,二是有益。有趣是主观的,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有益是客观的,社会对我和书院的认可,并不是我刻意追求的结果。我研究普及天津历史文化坚持这么多年,就是因为自己喜欢。”(作者单位: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