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王世襄先生 |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六十五期 -

我所知道的王世襄先生

文 / 朱传荣
原载

《人物》杂志,2004年第2期

01 百年通家之好



王世襄先生和我家是世交,太老伯和我的祖父都是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的好朋友,都曾经为初期的故宫博物院工作过;太伯母和我的祖母均擅诗词绘事,有唱和之乐。

王伯伯与我父亲朱家溍是同年生人,家境相近,都是玩心极盛,还格外认真。他们的成长期,用父亲的话说是“玩之余则以学文”。

王世襄先生与朱家溍先生

王先生初入大学时,耽于嬉戏,几乎导致退学。父亲连考两次理工课专业,未能录取。在各自的家庭里,他们都不是最出色、最有才气的那个孩子。

抗战军兴,年轻人不愿做亡国奴,他们二人都分别去了后方,胜利后,先后复员回北平,又先后进了他们早就发誓终生相许的故宫博物院。

朱家溍先生与王世襄先生

20世纪50年代,他们在同一天的全院大会上被分别押上了大卡车,先后在白云观、东岳庙两处公安学校被拘留,审查并不存在的贪污以及历史问题,拘留时的编号,王伯伯是38号,我父亲是56号。

60年代中期,他们分别随故宫博物院和文博研究所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王伯伯在七连,父亲在九连。

王世襄1972年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十年浩劫”之后,他们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才得以公开地倾心地工作。

父亲在时,常常感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敢在孩子们跟前说真话。王伯伯则认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国策,对我等实恩同再造。”

王世襄于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前伏案写作

颠倒的是非,一旦颠倒过来,竟然就能“恩同再造”,其实不过是“从此多年来写成之稿件,积累之资料,得陆续以本人姓名正式出版。其鼓励鞭策之力,何止万钧!”

做有用人,成有用事,对于他们二人都是最大的幸福和享受。上个世纪的一切沉浮,他们都经历了,他们是性情投合的好朋友。

02 善书


1983年,《髹饰录解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得着样书的那天,王先生淋着雨,来了,给父亲一本。

父亲笑着说,出来了。

母亲接着说了一句,如不看转送人。

三个大人都笑了。

我不明白母亲的话什么意思,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笑。

王世襄先生在美国博物馆库房鉴定漆器

等王伯伯走了,赶紧追问,母亲解释说,就是这本《髹饰录解说》,王伯伯从1948年就开始写,到1958年大致完成。

那时候刚当了右派,写出来,也没有地方敢出。他自己花钱刻蜡版,油印了二百份,白送给各大图书馆、艺术院校、工艺美术工厂和研究所作为漆工艺的参考书,封面上只印了自己的号“王畅安”,连名字都没敢用。

1958年 王世襄油印本《髹饰录解说》

过去常有人许愿,出钱印经,印几百册,放在庙里,供人自取。作为一种善行,这种经书叫“善书”。

书的最末一页,或是扉页的背面,差不多都印着这么一句话“如不看转送人”,有时还有“版存某处,敬希翻印”的话。

王伯伯印的书,就差这一句了。我们家原来还有一本油印的,也是王伯伯送的,抄家以后就没再看见。

1983年 文物出版社《髹饰录解说》

黑色封面,朱红色作书名,作为正式出版物的《髹饰录解说》使人联想到古代漆器中最常见的两种颜色。设计出自仇德虎先生之手,典雅又切题。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但是由于出版社计较成本,取消了所有的彩色插图,使绚丽多彩的漆器黯然无色。读者越是惊叹注解的详尽和精确,也就越是为此遗憾。

直到《髹饰录解说》的第二次印刷,1998年的版本才终于用上了彩图。这时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庆幸的是王伯伯高寿。赶上了。

1998年彩色版《髹饰录解说》

我在北京图书馆借到过这本书的油印本,日期是1958年。线装一册,瓷青纸书衣,宣纸书签。

还有一种,《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中的佛作与门神作,也是油印,1963年,纸挺糙,一看就知道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再生纸。

王世襄编著《清代匠作则例》

里边有很多头次见到的字,像“鋄”读剪,是金属装饰中的一种手法,有金、银等。还有什么“沥粉贴金”之类的词汇,也是这时候认识和知道的。

03 无欲则刚


算起来,《髹饰录解说》初版前,正是王伯伯最困难、最痛心的时候。

十个月辗转于公安学校与看守所之间,饱尝手铐脚镣滋味,还染上了肺结核。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审查”结束之后,尽管证明无罪,却仍然被开除公职,从此被迫离开发誓终生相许的故宫博物院。

1957年,王伯伯成了右派,1962年,又有一个“右派改正”,说是给部分右派摘掉帽子,尽管在上级组织那里,他们仍然被叫做“摘帽右派”,但毕竟是绝境中的一线希望。

父母肯定是在家里说过什么为右派担忧,或为改正庆幸的话,我的大姐当时十岁左右,很用心地记住了。

下一次王伯伯到我家来的时候,大姐认真地向王伯伯问:“现在王伯伯算好人了吧?”王先生只好笑着答,“算好人了”。

王世襄先生

1983年的夏天,我坐在老北图高大阴凉的阅览室里,头上老式的黑色电扇呼呼地旋转,面前是两种纸墨都不精良的非正式出版物,不由得感慨万端。

那段时间,正在热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也不能被打败”,不太明白,可是记得很清楚,觉得用在王先生身上挺合适。

曾经写了一篇作文,写什么忘了,海明威的话肯定用上了,还跟王伯伯说过,王伯伯当时只是说,“嚯,你说的这作家,我还真不知道。”

换成中国式的说法,大概应该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或者是“不坠青云之志”。只是二十年过去,说到王伯伯的经历,我仍然无缘由地会记起这句话,所以,还是写在这里。

王世襄先生

几种《髹饰录解说》的序中都说到,甚至在总结自己八十岁生活的有名的《大树歌》中也写到了“蠖公授漆经,命笺《髹饰录》。两集分乾坤,字句度往复。……十载初稿成,公命幸未辱!”

蠖公就是王伯伯常挂在嘴边的朱桂老,《髹饰录解说》的题签下落款:紫江朱桂辛,就是朱启钤先生,是我国古建筑、髹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

朱桂辛先生

朱启钤先生自筹资金刊刻了宋本的《营造法式》,创建了营造学社,又把我国仅存的漆工专著,只有孤本藏在日本的《髹饰录》录得副本刊印流传,并为中国古代工艺的流传培养了一批空前的学者。

诚然,文明中的这一烛薪火,从此有了传承,王伯伯不能忘记师恩,我们更不能忘。

朱启钤先生给青年指出方向,没有自己的利益在内,王伯伯穷一生精力于此,也没有自己的利益在内,所以他们都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人。

1999年,距离《髹饰录解说》初版油印四十一年,有藏书者将此本送至拍卖公司竞拍,以千元成交。买的人,一定不是漆工,“如不看转送人”,我想起母亲的诙谐。

04 福缘自造


王世襄先生的书名,专论之外,总是“锦灰堆”“自珍集”这样的名字,看起来充满着谦逊意味。我却觉得这不是谦逊,是真实的自况。

王伯伯家里有一把扫炕笤帚,是王伯伯自己扎的,已经用了三十多年。王伯母曾有小文记此事。

“'文革’中,我与世襄分别在静海团泊洼、咸宁甘棠乡两干校,相距逾千里。一日世襄用小邮件寄此帚,谓用爨余竹根、霜后枯草制成,盖藉以自况。而我珍之,什袭至今。”

王世襄手作扫帚

唐琴,宋画,明版书都是可珍惜的,价格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有高低贵贱的不同。人间真情呢?在人心中,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却永远是无法衡量的价值。

偶然到王先生家的人,都会惊诧,房间中拥挤着许多看来没有用处的东西,纸盒子;各种形状的绳子,宽的,细的,绕成一个一个的小捆;甚至整包书的包装用牛皮纸,也被细细致致完整地拆开,成为一个桶状的壳子,竖在其他杂物中间。

碰上谁要从王先生家拿东西走的时候,这些包装就一一派上用场。伯母还会细心地告诉你,别那么粗粗拉拉的,这张纸将来还能用呢。这都是我一点一点收拾起来的,扔了多可惜呀。

外出散步时,王伯伯和伯母身上总揣着些用过的药瓶子、小塑料袋什么的,因为年纪大了,常常要吐痰,又不愿意吐在地上。

王世襄先生和夫人袁荃猷

过年时,王伯母总要构思一幅小小的刻纸,神气活现,是当年的生肖,贴在买来裁好的白卡纸上。下款是恭恭敬敬的夫妻姓名。大小正好合适装进5号信封。

有一句老话,常常被写在过年的春条儿上的,叫“福缘自造”,说幸福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能自爱,能爱人,爱生活的人,都会有自己一份幸福的。

袁荃猷为王世襄80岁生日所刻

我所知道的王世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创造了幸福的人。

他是正直的人,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和立场,随和但不苟和;

是有学问的人,无一说无根据,无一句无来历,即使是活跃在口语中的某些字,也要把援引的字典或是辞书注明;

是有趣的人,不以无趣无味为荣,行文如抵膝而谈,活力盎然,常使人有会心一笑;

是有大爱的人,为人纯真,富于理想,在风雨浮沉的任何一种生活中,这种爱支持着他,“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

所有读过王先生文章的人,该庆幸自己生正逢时,读这样的文字,感受这样的人生。

王世襄先生在给家具拍照

我们不一定学习漆工,不一定会弹古琴,也不用特地准备一辆传说中的加重自行车,到远郊区县去淘换古旧器物,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做好我们自己,成就我们本来可以成就的事情。

世界之可留恋,不就在于它的参差多样吗?当然,不会有很多的“朱桂老”,知人善任,如称职的园丁。但遇见别人在做有益无害的事情的时候,能帮助就帮助,不能帮助,不要作别人的苦寒,总可以的。

尽管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  END  -

(0)

相关推荐

  • 蒋海新:父亲归来

    前言:我 1988 年 2 月来新西兰以后,常常想起父亲的归来和他回家十天之后的去世.在那之前,我也经常想起.但那时是革命话语充斥耳膜和视野的年代,潜意识中,追忆父亲即是大逆不道,不敢也没有适当 的话 ...

  • 王世襄:关于家具的改制问题 |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五十五期 - 榜爷按:<明式家具研究>的第六章,王世襄先生用一个章节的内容阐述了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和改制问题. 这一章节内容虽然在材料及时间上有所限制,但王世襄先生的结 ...

  • 王世襄:关于家具的年代鉴定问题(续)|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五十四期 - 榜爷按:<明式家具研究>的第六章,王世襄先生用一个章节的内容阐述了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和改制问题. 这一章节内容虽然在材料及时间上有所限制,但王世襄先生的结 ...

  • 王世襄:关于家具的年代鉴定问题 |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五十三期 - 榜爷按:<明式家具研究>的第六章,王世襄先生用一个章节的内容阐述了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和改制问题. 这一章节内容虽然在材料及时间上有所限制,但王世襄先生的结 ...

  • 王世襄:收藏的乐趣在于获得知识和欣赏

    (1914-2009),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小学.中学就读北京美国学校,燕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故宫博物院古物馆 ...

  • 同古堂 | 王世襄家族的人脉关系网究竟有多庞大?

    ▲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中国嘉德 「一门鼎盛亲风雅」 西清王家,诗梦暖于春 一门风雅,诗书绵延. 西清王氏的祖宅,至今尚存,在福州津泰路灯笼巷7号 ...

  • 鉴定的最高境界——王世襄的“望气” ! 

    气韵和器型是时代的反映,人脱离不了时代的大背景,只要你把握住时代气息,再有能力.再狡诡的造假者,也难以超越历史,完整复现当年的气韵."望气"之准,道理即在于此. 王先生评价艺术品, ...

  •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无所不玩无所不藏,沈从文启功都爱他家小院

    "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鞲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王世襄 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花费半生,让自家小院堆满了珍贵 ...

  • 跟着王世襄老先生 看看老北京的饽饽铺和萨其马

    北京的"饽饽铺"正明斋(佚名 摄于1948年) 北京的老饽饽铺,时常引起我的怀念,因为从店铺外貌到柜内食品都很有特点,民族风味很浓,堪称中国文化的象征. 饽饽铺字号多以斋名,金匾大 ...

  • 王世襄家族的人脉关系网究竟有多庞大?

    ▲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中国嘉德 「一门鼎盛亲风雅」 西清王家,诗梦暖于春 一门风雅,诗书绵延. 西清王氏的祖宅,至今尚存,在福州津泰路灯笼巷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