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二十七)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27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02

   释  解      

孔老师说:“有那么一些还没有达到君子境界的人,更别谈什么圣贤境界了,他们对仁德之旨、和谐之义、永恒之道,还处于麻木无知的状态,但是这些人却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仁德、道义、真理,从而仅凭一点肤浅的知见,丢弃传统凭空改制,逾礼妄作创新立说。这些毛病,对于'述而不作’、'好古,敏以求之’的我来说是没有的。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广泛闻知前人的学说,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中选择善的而遵行;多方观察现实的生活,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记识仁德道义精华。通过闻见广而义理明,以此来修炼自身。这才是善者学习知识,成就境界的次序过程呀。”

03

   释  字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𠄒。𠄒,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五可切。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𢦠,古文我。

《广韵》:我:己称。

汉字“我”的甲骨文是一种长柄兵器的形象,像戈,但不是一般的戈,比戈要多几把匕首状的东西,是一种颇有杀伤力的武器。“我”字是独体象形字,《说文》对“我”字形体的说解不可信。“我”在出土文字及古文献中常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久借不归,其本形本义反而不显。

识(識)

《说文》: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

《释名》:識: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亦言是也,察其是非也。

汉字“识”从言从戠,戠亦声。“戠”从音从戈。“識”表示“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细节”。本义区别、辨别图形或事物形状,并用语言描述之。《说文》:“常也,一曰知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识字依事之先后分三义:最先为记识,一也;认识次之,二也;最后为知识,三也。记识、认识皆动作也,知识则为名物矣。余谓识字当以记识为本义。”

04

   素  说      

前面针对礼崩乐坏之时,虚夸矫饰之风盛行,老师通过对做人行事要求的节节下降中,让弟子体悟“有恒者始能渐至于善人,君子好学方能渐至于圣人”的入德修行之次第,接着通过老师日常“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实践,让弟子把握唯有“善人”之心才是可以持续永恒的“有恒”之心。本章承接前章的“善人”的“有恒之心”进行教诲,让弟子把握“善人”之“知”修炼的法门,勉励弟子在多闻多见中求真知,不可妄自创作。老师说:“有那么一些还没有达到君子境界的人,更别谈什么圣贤境界了,他们对仁德之旨、和谐之义、永恒之道,还处于麻木无知的状态,但是这些人却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仁德、道义、真理,从而仅凭一点肤浅的知见,丢弃传统凭空改制,逾礼妄作创新立说。这些毛病,对于'述而不作’、'好古,敏以求之’的我来说是没有的。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广泛闻知前人的学说,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中选择善的而遵行;多方观察现实的生活,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记识仁德道义精华。通过闻见广而义理明,以此来修炼自身。这才是善者学习知识,成就境界的次序过程呀。”本章老师具体讲述了自己的求知之道,让弟子通过博闻多见来积学养德,从而不妄作乱为,自觉实践先王圣贤的仁德之旨,彰显仁德本有的和谐之义。

本章需要注意二点:一是“不知而作”之“作”是“述而不作”之“作”,不是指一般的创作和行动。《礼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因此,“作者”是得道的“圣者”所为,而圣者必是智者。在礼崩乐坏之时,孔子针对小人的盲目无知的“不知而作”,对弟子进行的教诲,让弟子不妄作妄为,通过多看多听来择善而从,从“善”中成就“知”,从“知”中体悟“道”。高专诚在《论语通说》中说:“此处的'作’是'述而不作’之'作’,指的是文制方面的创制行为。孔子本人不是不知而作者,因为他是真正的'知’者。他的知首先是建立在多闻与多见的基础之仁,其中尽管包含有学习书本的内容,但突出的一面却是实践活动。”二是“知之次”的“次”不是“次等”之“次”,而是次序过程、基础之义。赵又春在《我读论语》中说:“'次’作名词有'处所’的意思,'知之次也’就是说知识的基础、根据地,形象一点,这句可译作'这乃是真知的发源地’。……'次’字在《论语》中其他地方确实都当'次一等’讲,但不能因此就认定在这章中也只能是这个意思。”高专诚在《论语通说》中说:“这里的'次’是旅次的意思,即旅途中的短暂休息之地,在本章,则是指知识的所在。许多人,特别是那些一心要在孔子思想中找出毛病的人,喜欢把'不知而作’解释为'生而知之’,而把'知之次也’解释为相对于生而知之的次一级的知识或求知之道,这不仅歪曲了孔子声明的原则,而且亦有悖于常识。”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

  • 无心为善称至善——《论语》悟读【267】

    为善之道在于让,立身处世在乎敬.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九章: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 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做事不 ...

  • 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七)

    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七)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1)

    为政第二 2.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试译]孔老师说:"为政依据于明德,就象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因为他自己能安居其位,同时为众星留下各自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2)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试译]孔老师说:"<诗经>共有三百篇诗,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诗篇,就是纯正无邪,就是真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3)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试解]孔老师说:"以政令来治理.强制百姓,以刑罚来约束.惩罚百姓,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4)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解]孔老师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明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quo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6)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试解]孟武伯问何为孝.孔老师说:"由于你的盲目冲动,使你的行为违背周礼,违背仁德,因而招惹是非,会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7)

    一原文为政第二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试解]子游请问孝道.孔老师说:"如今世人的所谓孝道,只是让父母不挨饿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8)

    一原文为政第二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试解]子夏请问孝道.孔老师说:"难在为人子弟后生们的容色上.遇有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