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人物——张衡(汉赋四大家,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涉猎领域广泛,堪称奇才。他对文学、哲学、地理、天文、机械制造等都很精通,因其一生的主要事迹皆在都城洛阳,故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洛阳的骄傲。
张衡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到张衡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衰,故其幼年生活清贫。但这更激励他勤奋学习,加之天资聪颖,所以童年时便有“圣童”之誉。他17岁离开家乡,出外游学,先是到旧都长安,随后又到都城洛阳,求学于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京城六年的苦学,为张衡日后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出任南阳郡主簿。期间,他用了10年时间,写就了著名的作品《二京赋》。永初五年(111年),张衡被召到洛阳,先任尚书郎中,不久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年),37岁的张衡就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朝廷祀典等,这为他从事天文历算提供了便利。
元初四年,张衡根据他的“浑天说”,画制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象图,标出了恒星数目。这与近现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结果十分相近。同年,他即根据此图,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较为准确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浑天仪由青铜制成,主体为一球体模型,上刻恒星、南极、北极、经度、黄道、赤道等,并以铜壶滴水之力,带动浑天仪按一定的速度转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模型的方式看到星体的出没,使人们在室内即可观测星象。
永宁二年(121年),张衡调任公车司马令。永建元年(126年),复为太史令。即使在调任别职期间,张衡也从未停止过对天文历算方面的研究。正基于此,阳嘉元年(132年),张衡又发明了一种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形状类似一巨大酒樽,圆径8尺,顶部有一隆起的盖子,里面“牙机巧制”,中间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发机关”;外部八个方向镶嵌8个精美的龙首,每个龙口中衔一铜丸,龙首下各蹲一蟾蜍,张口向上。若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都柱即倒向此方,这个方向的龙头就会吐出铜丸,恰好落在其下方的蟾蜍口中,并发出响声,人们即可知道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阳嘉二年、四年及永和二年(137年),京城洛阳发生了三次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另一次,地动仪显示西方发生了地震,过了几天,陇西来人禀报当地发生了地震。从此,人们对地动仪深信不疑。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地震多发期,张衡的地动仪无疑对当时国家观测地震,有效及时地组织震后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创制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准确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因此,英国东方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张衡为“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在创制浑天仪、地动仪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撰写了《浑天仪图注》、《灵宪》等天文理论著作。
张衡不仅注重科学研究,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主张和抱负,因此,也触犯了专权的宦官。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调任河间相。永和三年奉诏回京,次年病故,享年62岁。张衡在中国历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后世永远不会忘记的。
[以上内容由"八部众"分享。]
同年(公元78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