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茶友在看到小约之前的文章《茶叶分类6+1,简单而系统的告诉你茶叶如何分类》时问到:“生普属于什么茶类”。
我的回答是:
生普算是绿茶类,熟普也勉强归到黑茶(这个争议也很大),普洱茶的归类争议一直都挺大的,有人提出将其单独算一类,也有人说不必搞特殊,但是将生普归到绿茶,熟普归到黑茶也是不够严谨的,也不利于普洱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比较靠近绿茶和黑茶而已,至于到底算还是不算,是不是需要单独划分,等业界定了再说吧。暂时的可以知道生普算绿茶,熟普算黑茶,但是有争议,而非一定时即可。
问答中涉及到我们常说的黑茶和普洱茶熟茶的区别,这里说的并不详细,在《云南普洱茶》的时候,读到普洱茶的加工这里又遇到了这部分知识,所以今天就来梳理一下:普洱熟茶和黑茶的区别黑茶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共同构成了六大茶类,六大茶类的分类是以茶叶制作时发酵程度来划分的,不是因为颜色。普洱生茶因为是轻微发酵就被归入了绿茶,其中普洱熟茶因为渥堆发酵和黑茶一样都是后发酵的,所以也被归入了黑茶。但是这说的只针对发酵这个环节而已,但其实普洱熟茶与黑茶有着诸多不同。1、黑茶原料是中小叶种,普洱茶却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2、黑茶是连续制作完成的,而普洱茶则是间断制作完成,晒青毛茶做成后,可做普洱生茶,亦可继续做普洱熟茶。3、二者虽然都是后发酵茶,但是发酵程度也有不同。黑茶是在鲜叶杀青后,利用其本身的水分和杀青后的余温发酵的。而普洱茶则是在初制完成后,人工再加湿及微生物引导发酵而成。两者发酵的基础不同,适度潮水渥堆以及微生物自然接种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4、黑茶和普洱茶的发酵环境不同,发酵的微生物种群也不同,黑茶(如安化黑茶)以假丝酵母菌为主。普洱茶则是以黑曲霉为主优势,两者最后的发酵结果也自然不同。
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供交流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在教科书中被归到了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理由是都属于后发酵茶。然而,普洱茶的加工与黑茶的加工有质的区别。黑茶加工的初级原料是中小叶种,且鲜叶至成品是连续完成的。普洱茶则不同,其原料是大叶种加工的晒青绿茶,适度潮水渥堆及微生物自然接种是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除茶树品种外,光化学和有益微生物的作用都是影响因子。我们从下面普洱茶的加工历史、发展 到现代普洱茶的形成和完善,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云南的普洱茶。普洱茶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史书记载普洱茶的相关文献极少。唐宋时期,中原、巴蜀团茶制茶技术对后来普洱茶的制做加工有较大影响,并都因其适合主要消费群体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运输的需要而得到较快发展。明万历年间谢肇浙著《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清朝时期普洱的贡茶,在清宫廷受宠而进入发展的鼎盛,制作形成了各种花色品种。以鲜叶原料和采摘时间不同,分为 “毛尖“芽茶”、“小满茶”、“谷花茶”四种,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产品有紧团茶、女儿茶、金月天、疙瘩茶和茶膏。普洱茶(即现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区古茶山出产的茶叶)因明、清时,在普洱府(今普洱县城)集中加工销售而得名。1912年民国建立后,普洱贡茶消失,普洱茶完全变为商品茶行销,此时其工艺制作上分初制和复制两个环节。初制方法为鲜叶经“杀青”、“手揉”、“晒干”三个工序。复制包括精制和蒸揉。精制是将毛茶用筛、簸、捡等方法,扬去片、末,捡剔老梗,分出粗细、大小、长短,并根据所作商品茶花色要求拼配待用,散茶直接包装出售,紧压茶再通过蒸压做型。蒸揉是将筛分好的茶按不同花色要求的规定配料称重,一层一层放人蒸甑,好茶放在表面,气蒸约20分钟后装入三角布袋,揉成各种大小圆扁之不同形状,然后置于干燥地方,自然阴干即成。再按不同花色包装进篓,运往西藏、香港、缅甸等地。这种加工方法作为传统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工艺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所采用的原料是晒青,在今天其原料归为绿茶类,工艺上特点是蒸揉,对品质的影响主要是水热作用。从成为商品到进入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品质变化主要受长时间的人背马驮、日晒雨淋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水分、热量、空气等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近代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经过工艺上的蒸揉、茶马古道上驮运、销区的贮放等综合因子作用形成的产品。因此我们说,普洱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色茶类。
本次好书共读结束,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