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到损伤,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安静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痊愈。若出现脉象浮、轻微发热、怕冷、小便不通畅、口干饮水而不止,是太阳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张仲景在讲胃的时候就是指的肠,汗的来源就是肠胃的津液,为什么烦躁不得眠?因为胃中干只是胃里面比较干燥而已,并没有大便结实到,喝一点点水就好了。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如果过大量灌水下去,就成水饮了,因为了发汗,肠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了。如果只喝一点点水刚好蒸发掉,这样胃气就会慢慢恢复。如果大量的水下去,在肠胃的功能很衰弱的时候,热力不够把水气化掉,会梗在中间就变成水饮。变成了水饮就会出现头晕眩,就变成“苓桂朮甘汤证”了。

平常针灸在治疗便秘的时候,下支沟和照海。支沟、照海是通便的,奇穴用肠关,肠关,不管是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如果病人没有下利,用葛根汤就可以去掉了。如果有下利就用葛芩连汤,葛根汤证没有治好,化热转到里面去就变成葛芩连汤证。

下利的时候,肚脐上灸一灸也可以。如果是寒实,肠胃功能没有蠕动,如果舌头里面津液很多,舌苔白白的,这时候可以灸天枢,天枢是大肠的募穴,如果舌头干燥,舌苔黄黄的,就是热实,这时候就不能灸,用下针的。一般来说大约下针后,三到四个小时,大便就出来了。

当病人吃下发汗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发汗的时候,汗一发到表面,就是我们的白血球、免疫系统把病毒排到表面,这废水在中医来讲是“病邪”邪已经出表了,邪出表后,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这是正常的。

如果病人的身体不是很好,结果药一下去以后,水跑掉了,而感冒也去掉了。结果病人产生了一种现象,脉浮,小便不利。照理说,痲黄汤吃下去,有的发汗,有的小便会比较多。都是一种排解的功能。

浮脉并不是真正有表邪,而是这水到表面以后,没有力量回来了。会遇到这种情形就是这是本来体虚之人,这身体就是讲肠胃,消化系统比较虚弱的人,就会有这种现象。水停在皮肤表面以后,病人感觉肠胃的元气还是没有恢复,病人自然口渴。

所谓消渴,就是喝水喝很多,还是不能止渴。脾胃功能差, 胃里面化水的力量不够,喝再多的水,还是口渴。喝下去的只是水,并没有经过脾胃的经脉,水经过经脉会从舌的下方慢慢生出津液。

所以水喝下去并没有变成津液,因此,水喝下去消渴不能止渴。实际上是肠胃的津液没有回头。没有回头的时候,水就停在皮肤表面上,其它的水停在中焦,如果喝得太多,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所以小便量自然减少了。

这个条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汗剂发完汗以后,胃里很干燥,出现了口渴,这个时候喝水不能喝得太快,慢慢地少少地喝,使胃气和,病就会慢慢的好,但是,有的人口渴,巴不得一瓶水直接倒进去,由于喝水喝得太快,我们胃里的热度有一定的量,当你喝水太快,胃不能马上适应,所以,张仲景在这个条辨中特别提出了,太阳病,发汗以后,口渴,要慢慢地,少少的喝水,胃气和病则愈。

如果太阳病,发汗以后,出现了脉浮,小便不利,还有一点微热,还有消渴的症状,这里的“消渴”并不是指的西医的糖尿病,只是说太阳病,发汗太过,,阴液亏损,还有一点烦热,一直喝水,喝了半天还不能止渴,脉浮,这表示表证还未解尽,病邪还没有完全祛除,这个时候,用五苓散这个方剂就可以。

为什么病人会有微热的感觉?因为全身上下肠胃的地方是最热的,跟炭炉一样,所以水喝下去,马上就气化掉了,当胃热不够的时候,这热跑到哪去了?前面发汗的药把它都带到皮肤表面上去了, 胃的热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以后,所以病人感觉到微热,所以开了发汗药后,病人发汗发到表后,水回头的力量没有了,这现象就是「五苓散」证。散就是用粉剂。如果用汤剂,速度太快了,皮肤的水会来不及被带走。

(0)

相关推荐

  •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与之)[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形容渴饮不止的意思.<金匮>上的消渴是饮多少,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1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1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八)

    伤寒论第41条辨原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表症未解,水饮停聚,出现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七)

    伤寒论第40条辨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三)

    伤寒论38条辨: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周身疼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二)

    麻黄汤里用到了杏仁,我们在第六节里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讲到了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除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杏仁在麻黄汤里的作用就是润肺的,因为麻黄遇到桂枝就会发表,麻黄会把肺里津液发散掉,所以,加上杏仁就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零)

    伤寒论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讲到"伤于寒",就是麻黄汤证,又名还魂汤,为什么?就是人死了,脉都没了,下回阳九针后,再灌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

    伤寒论条辨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病发于阳七天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