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名人访谈》④对话文物考古专家顾风:让扬州尽可能还是扬州【新闻女生】

“自知不负广陵春”是文物考古专家顾风尤为喜欢的一句古诗。生于扬州,长于扬州,几十年来他一直悉心守护着扬州。本期《新闻女生帮你忙》特别节目“扬州文化名人访谈”,我们一同走进古城,聆听扬州和他的故事。

顾风,字大风,号风父,文物考古专家,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博物馆专业学术带头人。

让古城“文物”活起来

顾风出生在扬州的一户书香人家,因为父亲从事考古工作,便有机会经常跟着去考古工地玩。20世纪80年代中期,顾风从外地回到扬州文保部门工作,正式圆了自己儿时的考古梦。

“大概1983年9月,三元路正好开挖,我就守在那,像白鹭在水边上等鱼吃一样。结果工人挖到个大片子,我拿过来观察,是一个白瓷,带有青花的装饰,看器形应该是晚唐五代的。当时兴奋不已,回去研究以后,很确定是一个大碗,而且是中国自己生产的。这枚瓷片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青花瓷是代表中国瓷器的一个很重要的品种,过去学术界断定在元代才出现,结果一看9世纪就有了,一下把青花的烧造年代提前了400年。另外,它见证了扬州当时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港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联系,也是作为海上陶瓷之路起点的地位。”介绍发现唐青花瓷片的过程时,顾风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提升市民古城保护的意识

1984年,扬州市区一处住宅楼的开发发现了南门遗址,因为工程非常紧急,当晚顾风就和考古专家们去了当时文化局分管领导、建委负责人的家里面,希望能够给考古工作多留一点时间,协调的结果是再给三天时间。三天后,一段唐代的城墙暴露出来,他们一面发掘,一面做宣传工作,又争取了15天时间,瓮城的结构部分显现出来。再向相关部门汇报以后,到了45天,考古成果终于出来了,住宅楼的建设最终让位于文物保护。顾风说,这次发现,对唐城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对以后扬州陆续发现西门、东门、北门等遗址,开了个很好的头。

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多年,顾风真切地感觉到了广大市民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开始的时候,包括一些相关部门也不够理解,几个门挖下来以后,我们与这些部门形成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由于东门遗址的保护,有148户居民没能回迁到这个地方,但他们表示了理解,这个是我们城市长远的利益,是我们城市的骄傲。以至于到北门的时候,围观的老百姓在我们开会的决策现场,七嘴八舌地要求保护。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全社会广大的市民对我们扬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的认知水平在提高。”

让扬州尽可能还是扬州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那一刻,顾风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全都迸发了出来。“当时非常激动,想赶紧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国内的媒体同行,当媒体朋友跟我连线的时候,我哽咽了,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因为我们七八年的工作当中,团队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2005年双博馆建成以后,我查出来是糖尿病,血糖还在波动的状态,又接到这么一个任务,年龄又接近退休,真的从个人来讲也是咬牙坚持。好在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有我们这支团队大家戮力同心。”扬州是一个通史城市,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是这样一群文化遗产保护的同志们的梦想和努力,延续了扬州城市的灵魂、城市的风貌、城市的精神,“让扬州这个城市尽可能还是扬州”。

“扬州这个城市,我们千万不要辜负它,要保持它的特点,把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文化产品、创意产业,保护好,利用好。特别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在扬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能够有所作为。”顾风对扬州的未来充满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