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发明了4个字,成无数工匠的噩梦,却让中国兵器技术飞速猛进

聊历史那点事

历史风云,硝烟无声,谋略无形,诲汝谆谆。这里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聊历史那点事,与君共忆往事。
公众号

一、箭与墙

秦国是一个法律十分健全的国家,号称“事无巨细,皆有法式”,在工程质量上检验标准十分严格,有最早的质量倒查及问责机制。秦法规定箭的制造标准应能射入墙中,如果射不入墙,则造箭之人受罚;秦法又规定,墙的建造标准应当让箭不能射入,如果箭射入墙中,那么建墙之人受罚。

这个故事有调侃的成份,毕竟箭不是用来射墙的,墙也不是用来挡箭的,只是为了说明秦国的法律对质量要求十分严。军功制造,除了追求质量外,更追求标准化,标准化是质量的最佳保证。工匠精神是保证标准化的关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在一与二之间。

所谓标准化就是剑、戈、弓、弩、箭、旗、甲等武器装备的制作材料、方法、样式、检验标准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制作武器装备的工匠必须按法律的要求制作武器装备,比如说秦军装备的阔身长剑,在重量、长度、组装方式、配料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制作出的剑要符合这些要求,否则工匠会受到处罚。

秦军弩手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这些出土的三棱箭头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秦军装备制作十分标准化,远远领先于后世军队。

《万历十五年》:至于士兵们使用的武器,也大多是由各地府县作为赋的一个部分制造缴送,质量既有欠精良,规格也谈不上标准化。以上种种落后的情况,使本朝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

二、商君的工匠精神

商君是一位天生的权臣,他做事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做事,依法杀人不为暴,依法赏赐不为仁。古代的圣人也喜欢听别人称赞他,此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但是商君不允许百姓称赞官员,因为官员依法做事是份内之事,不可表扬。曾经有百姓称赞商君,结果被商君以乱民之罪重处。

《商君列传》: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做事一丝不苟,他的这种工作作风影响了全体秦国官吏,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何证明商君对法律十分严格呢?商君要求法律范本必须全国一致,如果某县的法律文本中错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字,增加了一个字,那么该县的法官处斩首之刑。如果法官忘了某条法令,则以所忘之法令处罚他。如果百姓请法官解释法令,法官解释错了,则以他解释的那条法令处罚他。

《商君书》: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秦国法律条文极细,每条都具有可操作性,“事无巨细,皆有法式”并非只是一个口号,如果不按“法式”行事,则必被法令严惩。秦军悍不畏死,就是因为有《军功爵》在激励他们,同时也在处罚他们:战死者爵位可由长子、长女继承;弃战而逃者,本人及家人罪死不赦。

秦军装备实现标准化,那也是因为所有武器的制作都有相关法令要求,制作出的武器达不到法令要求,那么工匠必然会遭到法令的重罚。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如果在战场上兵器出了问题,那么很容易被敌军斩杀。如果武器制作标准化了,则在战场上更换武器会十分快速,时间就是生命,早点完成兵器的更换意味着有更多的功劳与更大的存活机率。

大秦锐士

三、秦军的装备

荀子大师曾在《议兵篇》里谈到: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足可以看到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军队是秦国军队,被天下人称之为“秦锐士”!

秦军的装备是逐渐升级的,相里氏墨家的加入,大大改善了秦军的装备,同时也使秦军的大型攻城设备更多。普通秦国重装步兵的装备有:长矛一支、长箭二十支、铁胎硬弓一张、全副甲胄一套、阔身短剑一口、精铁匕首一把、牛皮盾牌一面、随身干粮三份。

秦军的单兵武器还有:弩、戈、戟、铍、矛、刀等。墨家加入秦国后,制造了许多重型武器,比如连弩、云梯、抛石机、冲车、塞门刀车等。秦军武器繁多,但是制作标准,在战场上更换零件十分方便,这有利于秦军杀敌。

秦人的冶炼技术十分高明,对于青铜兵器的制造明显高于山东六国。秦人的冶炼技术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周王室的遗民;其二、西方技术的传入;其三、墨家的技术。

秦人本是西部的养马部族,后来周王室东迁后,一部分没有百姓没有迁走,这些遗民大多数加入了秦国,成为秦国最初的技术来源。秦穆公称霸西戎后,部分西方的技术传入秦国,这为秦国的技术领先提供了优势。墨子死后,墨家一分为三,其中相里氏之墨加入秦国,这给秦国实现技术飞跃提供了人才。

墨家升级秦军装备

剑作为一种主战武器,可砍可刺,杀伤力大于刀,隋朝以前中原军队的士兵主要使用剑。剑的长度一进在增加,春秋时青铜剑只有30公分左右长,到了战国时就可加长到70公分了。秦剑达到极致,长度可达95公分。同一时期的罗马战士,一手持大盾,一手持阔身短剑,剑的长度为60公分左右。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皇陵的兵马俑出土了19口秦剑,这19口剑的规格是一样的,长度为86公分,剑身上共有8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8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这些剑出土后依然十分锋利,可以划破18层纸;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剑表面镀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因此保证了剑不被腐蚀。铬盐氧化保护法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德国在1937年研究出来的。

秦军的箭头是三棱型箭头,三棱型箭头满足空气动力学,射入人体后可以快速放血。六七十年代,我军大量装备的三棱军刺就是借鉴秦箭制造的。专家认为:三棱锥形的箭头具有三面的棱角,在击中目标之后,这三个棱的切割力就会同时发挥作用,穿透铠甲盾牌等防护装备直达人体;另外,三棱锥形的的箭头,在空气中飞进时,对不稳定的流动空气力的影响也有很好的削减,不容易被吹偏,这一点要比有倒刺的带一件头具有更高的命中率。

秦军三棱箭头的标准化程度很高,根据出土的箭头测量数据分析得出:这些箭头长度、重量是一致的,最小误差仅仅只有0.02mm。对于大而划之的中国人,在先秦时代表现出的工匠精神,令人佩服!

出土的秦军三棱箭头

四、秦军武器的倒查机制

张艺谋2002年导演的电影《英雄》里有一句台词:大秦治下,必有封赏!这并非导演胡乱说的,秦国依法治国,确实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且二者不可相互抵销。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秦军武器上面都刻有字,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字都是官职+名字,且这些官职大致分为四个层级:丞相、工师、丞、工匠。每一枝兵器上都会刻上工匠的名字,还要检验者的名字,最终还有一个总负责人的名字,也就是丞相。

秦始皇兵马俑里兵器上名字出现得最多的是“相邦吕不韦”,因为他是秦国丞相,武器生产他负总责。出土的一支长兵器戈上面还刻有工匠名字“成”,工丞名字“义”,工师名字“蕺”。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支兵器质量不合格,那么上述四人皆会受到惩罚。

“物勒工名”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制造工具、武器、工程的人,要把他自己的名字刻在工具、武器、工程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旦出了问题,可以倒查到责任人;如果责任人死了,那么责任将由他的后人承担。物勒工名既是制造者的荣誉,也是制造者的紧箍咒。产品质量好了,后人可以记住他们;产品质量不行,后人可以骂他们。

物勒工名

两千多年前,秦国依法治国,在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依法办事,因此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进而保证了秦军强大的后勤供应能力。后世由于受到其他思想的不良影响,中国人变得圆滑世故,十分善于变通,在技术问题上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结果就没有了工匠精神。

大国崛起需要工匠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