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北京】《老北京述闻传说故事》“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话说刘伯温与姚广孝建北京城

那可是一个大工程啊

在整个建城过程中

千难万险,一言难尽

单拿那专门捣乱的龙公、龙子

与他们作对

千方百计进行破坏的事儿来说

那也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

前两期的“且听北京”

我们给大家讲述过

龙公被锁在了北新桥

龙子被锁在了崇文门

但这些坏蛋怎么会死心呢!

它们当然不会老实

它们还妄想着有朝一日

再出来毁掉整个北京城呢

今天,文旅君就继续跟大家讲讲

“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故事

“火烧潭柘寺!”

龙公在北新桥的海眼里叫嚣

“水淹北京城!”

龙子在崇文门的海眼里嘶喊

它们一有工夫就这样嚷嚷,这事自然被刘伯温、姚广孝二位军师知道了。二人相对商量了一会儿,得出了一条妙计,“这回呀,咱们不玩硬的,先让你们龙公、龙子的'美梦成真’……”商量到这儿,二位军师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

如今的潭柘寺

刘伯温按计划来到了潭柘寺。这是位于现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建于西晋时期的一座大庙,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佛教寺庙。山后有泉称“龙潭”,庙前有树称“柘树”,所以名为“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算一下历史年代,还真是这么回事。

潭柘寺庙大,僧人也就多。刘伯温代表朝廷,先赏给各灶点儿一口大锅——锅底下,方方正正铸好了“潭柘寺”三个大字。三十六个灶点,领到了三十六口大锅。刘伯温一声令下,各灶点儿生火煮饭,熊熊的火苗儿烧着“潭柘寺”,熟饭的香味在山间升腾……“火烧潭柘寺”已经实现啦!刘伯温志得意满地在古庙中转悠,长空万里风飒飒,隐隐地,他听到老龙公在北新桥海眼里气得嗷嗷叫的声音。

澄清上闸遗址

姚广孝按计来到了后门桥。后门桥地处北京的中轴线北部,始建于元代,当时叫海子桥;明代重修北京,把元代的厚载门更名为地安门(后门),海子桥也更名为万宁桥(后门桥)。后门桥是元代郭守敬疏浚大运河北京城内水系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前后有澄清闸,桥洞东西雕有精美的镇水兽。大运河输运物资,可以从通州的河口,一路逆水而上,直达后门桥以及其上的积水潭,这里是运河水系的一个码头。

姚广孝安排了后门桥的整修工程。一方长长的石柱,石柱一头镌刻“北京城”三个字,稳稳地插入桥洞的下边,纹丝不动。然后,提起澄清上闸,放水——上游积在什刹海大湖中的水,慢慢流过后门桥桥洞,浸润,升高……不用多长时间,石柱上“北京城”三个字,已在荡漾的水波之下了——“水淹北京城”又实现啦!姚广孝在后门桥伫立,手抚斑斑驳驳的古老桥栏,身后是地安门内外车辚辚马萧萧的一派烦嚣,但他还是听到了小龙子在崇文门海眼里无奈的呜呜哭的声音。

“火烧潭柘寺”有了

“水淹北京城”也有了

这样的传说,当然充分体现了世人对刘伯温与姚广孝的敬重,他俩在建造北京城方面的历史功绩永铭人心。但是只到这一步似乎还不够。清廷重臣翁同龢,总理大臣,曾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在咸丰十年五月二十三日(1860年7月11日)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话:“ 雨复至,殊无晴。京谚云: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去年九月潭柘寺佛殿毁于火,今年恐有水患矣……”

翁氏的日记告诉我们:原来一百多年前,“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这句话,就已广为人知了。而查查史册,咸丰九年(1859年)在潭柘寺,果然是着过大火!照翁同龢的理解,“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这二者,是顺承关系,或因果关系,而前边我们所述的传说,二者并不搭界,是并列关系。

处于京城西南的潭柘寺

其干旱以致着火

与城内是否发大水有什么因缘联系吗?

这事儿若以“传说”而视轻过去是可以的

若以一种气象变化、水文变化而加以研究

谁说不可以呢?

参考资料|《老北京述闻 传说故事》

图片来源:门头沟区潭柘寺景区、北京西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