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脚下的那丛“叔圭茶”

来源:闽北日报

叔圭精舍

去过武夷山登天游峰的朋友们,都必须经过云窝那道石坊门,门额上刻着“叔圭精舍”四字。不知你注意了没有?两侧石门楣上,还留有一副石刻对联,有趣的是上联完整,下联只留半联,构成一个谜让你去续接:“归去难忘千里约,到来已……”武夷茗人考证此联,续起了下半联,完整的联应当是:“归去难忘千里约,到来已踏万山云。”

这是多美的诗情与画意啊!它就刻在叔圭精舍的门框上。因为此处是武夷云窝,云之多以万山形容并不为过。据说,此联是明代隐者兵部右侍郎陈省所作,又有人说是王阳明来武夷山躲过劫难后欣然留下的。门坊的主人江贽,字叔圭,号少微,叔圭精舍是他研究《易经》和撰写《通鉴详节》的地方。叔圭常年与武夷岩茶为伴,他是一瓯茶,山友们都叫他叔圭茶。

这是一瓯浸染过宋徽宗赞誉的叔圭茶。

江贽是北宋时建州府崇安籍下梅里人。宋政和六年(1116),江贽因探究《易》理名声显露,又著《通鉴节要》流传坊间,声名鹊起,传入朝廷,本来就爱建州茶的宋徽宗,得知贡茶之乡有这样一位人才,高兴得下圣旨到建州府,命令钦差苏德舆打点礼包,往崇安县下梅里,聘江贽入朝为官。可是,江贽婉拒不赴,钦差遂命崇安县令陈难为江贽建书院于芦峰,赐号为“少微先生”,借以旌表贤儒,还在江贽故里下梅立少微坊。

才高气傲的江贽,尽管谢绝宋徽宗的圣意,但心里还是很抱愧的。对皇帝还是要持敬畏之心的。为了感恩朝廷对他的招聘,于是他请求乡邻帮了个忙,将朝廷所赐的盘缠,用于建庙一座,供奉圣旨,题名“圣旨庙”。后来,江贽将芦峰的少微书院移至武夷云窝。今天仍有岩刻为证:“叔圭隐居之处,著《通鉴详节》”。

年久,叔圭精舍倒塌。江贽侄子江德修官至朝议大夫后,重建其精舍并取名为淮阳书院。至明朝,因江氏家族衰微,遂让售给陈省,陈省在此处构筑幼溪草庐,隐居十三年,留下大量以云为题材的摩崖石刻。明末,退隐官员李时兴接过幼溪草庐居住。清雍正十二年(1734),江贽裔孙江睿先从李时兴后人手中赎回祖业,并进行拓宽,范围包括上下云窝以及接笋峰、天游峰、天壶峰、苍屏峰以及废弃的元代御茶园部分地方,并在淮阳书院旧址修建奉先祠,奉祀江贽、江德修伯侄二贤。由清代县令刘靖撰写的《奉先祠》石刻碑文,保留至今。

为什么说叔圭是一瓯茶呢?

清雍正《崇安县志》载:“北宋政和年间,少徽星现,特举遗逸。邑宰亲诣其庐,聘以殊礼,复以诗勉其行,曰:'带经锄晓碧溪湾,遗逸高名达帝关。不逐鸣驺趋北阙,却随文豹隐南山。身闲懒缀三千履,道在宁须五两纶。奈何少微星已现,丹墀要地久虚班。’贽和诗曰:'一室萧然傍水湾,自知穷达不相关。钓鱼溪绕黄沙路,种茶原通白马山。有命幸逢天子诏,无材休望啬夫纶。佳编劝奖非吾事,已许巢由厕我班’。凡三聘不赴,赐号少微先生。立少微坊以旌之。”江贽这位穷究理学的才子,婉言谢绝了朝廷的三次命召,不肯为官,而宁以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为榜样隐居。

不慕功名的叔圭,就是一瓯含有君子般淡定品行的茶。

下梅里南面有座山峰,有如君子之相,风范端仪,睥睨世界,一尘不染。江贽看了,敬仰不已,遂将其峰取名为“君峰”,君峰的半麓有块形似儒巾状的大岩石,江贽每每经过都要瞻仰一番,觉得此石有君主风范,于是就在上面刻“君山”二字,借君峰、君山为国朝皇帝,时时敬仰之余,藉以励志。江贽一生不求闻达,长久归隐君峰,建草庐。他开办讲堂,招收学童为门生。朝廷所赐银两,他一分不滥花,全用于修庙筑路,便于门生上得君峰求学。

江贽用朝廷聘礼筑起的圣旨庙,为自己潜心研《易》,提供了静谧的空间,他著述《通鉴详节》几乎不知寒暑。一处山涧流泉,从君峰脚下流来,奔腾跳荡,形成了急流湍涧。江贽取名为:濡涫水。濡涫水原为古水名,是很有人文色彩的。汉代许慎《说文》记载:“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涞”。可见濡水在河北省境内。濡是通假字,通“儒”。《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中有句:“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 。理学家江贽不仅精通儒术,而且宗仰儒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他把涧水喻为“濡”。

涫字又作何解呢?《史记·龟策传》中有“肠如涫汤”句,描述了肠内蠕动的响声有如沸水。江贽在圣旨庙周边栽培了不少茶叶,每逢春茶采摘时,江贽便与学童一起采摘制成茶。茶叶品质极好,喝下茶汤后,肠蠕动加快,咕噜作响,恰有“肠如涫汤”的感受。江贽就把这涧水取名为“濡涫水”,近千年来,圣旨庙里的僧人沏茶时所用的水,采用的都是濡涫水。

江贽当年供奉宋徽宗圣旨的圣旨庙,今日已是武夷山东面乡村百姓用来祈祀乡邦宁静、风调雨顺的香火圣殿。君山脚下圣旨庙前的一丛丛庙茶,过去曾是圣旨庙的公产。圣旨庙几经兴废,那遗存于君山脚下的丛丛庙茶,千百年来,因缺专人管护,沦为野生茶,自生自灭,如今所余野生茶丛已不多了,潺潺不息濡涫水,滋养着江贽与圣旨庙的千古佳话。

如今,武夷云窝的叔圭精舍坊门,每天不知有多少游人从它门下走过,每天不知有多少目光在导游的指引下,品读着“叔圭精舍”这四个字的历史韵味。两宋时,在武夷山水最具文化气场的,是云窝一带。两座精舍凝聚着武夷文化的精华,彰显的正是武夷山书院发展初期的两处文化坐标。一是北宋理学家江贽的叔圭精舍;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武夷精舍。两座精舍都在云窝处,在不同的朝政背景下,肩负着学术传承的使命,成就了武夷山宋代理学发展的学术地位。

《通鉴详节》是当时坊间最具影响力的参加科举应试的自学辅导教材,在民间非常有影响力,甚至惊动了朝廷,因此才有宋徽宗下诏聘江贽入朝的“圣旨”下到武夷山,可是江贽不为名利所动,依旧在他的故里梅溪畔荷锄研《易》,隐居芦峰。《宋史》是这样记载江贽的:宋建州崇安人,字叔圭。初举八行,游上庠。与龚深之以学《易》著名。后隐居,征召不赴。徽宗政和中举遗逸,三聘不起,赐号少微先生。有《通鉴节要》。

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卖会上,江贽所撰的《少微通鉴详节》古籍(五十六卷 ,外纪四卷),以467692元人民币成功拍卖!斯人已朽,雄文不朽!不论是君山脚下的濡涫水,还是云窝深处的精舍,江贽一生与武夷山水相融,他是一瓯能让岁月回甘的茶,淡泊宁静,拒绝名利诱惑,他那端正的人品,研学著述的风范,就是一座君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