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汤系列(1)调胃承气汤(3)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设置星标⭐不走失哦
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12g),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6g),炙 芒硝半斤(12g)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伤寒论》第105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误用巴豆剂。
很像之前的一个条文对不对?
少阳经加上里热,本来是大柴胡汤证,结果误用巴豆剂泻下,导致柴胡证仍在,同时有热、下利,不可以用大柴胡汤了,要用小柴胡汤加芒硝。
本条是本来是阳明经有热谵语,应当用承气汤类了,却误用了巴豆剂热下,导致阳明仍然有热,但是下利了,要用调胃承气汤把肠胃的热带出去。
都是以使用芒硝为主。芒硝是像石膏一样凉的,但是同时有泻下作用。
这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和寒性的下利鉴别了一下。
如果是寒性下利,有谵语,这是很危险的,属于躁扰不安,是阴阳离绝的迹象了,会脉微厥,四肢厥冷。
现在这个病人脉象调和,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是用了巴豆剂的结果。
《伤寒论》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仍然是使用过巴豆剂的条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提示病邪已经不在太阳了。
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是不是很像大柴胡汤证?
这个时候说大便反溏,本应该硬的大便怎么反而成了稀便了呢?
这是因为之前用了吐下法,而且不是一般的吐下法,有一个“极”字,就是很严重的吐下。
在古代,大概是用巴豆剂。又能让人吐又能让人下,而且吐下都是非常峻猛。
这种热性的吐下药会让人胃肠有充血,会有肚子满、心烦的热感,但是大便是稀的。
这个时候不能用大柴胡汤下了,要用调胃承气汤减轻胃部充血燥热。
那如果不是极吐下导致的,出现呕、心烦、胸胁不适甚至腹痛的,就应当是过经了,到了少阳经,就是柴胡证了,不能用调胃承气汤。
所以最后再和柴胡证鉴别一下: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这个病类似少阳证,但不是少阳证。
因为欲呕,胸中痛,是大柴胡汤证的可能多一些,但是大便溏,就要怀疑一下,这些呕吐、胸中痛是不是用过巴豆剂伤到消化道导致的,当然现代不大会有用巴豆的医生,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