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有湿气认准这5大穴位!

1分钟学会,自己就可以按摩的健脾祛湿穴位!
1、和胃健脾——胃俞穴
2、脾胃虚弱——中脘穴
3、养胃理气——三阴交
4、消食化滞——梁门穴
5、理气和胃——梁丘穴
脾胃虚弱——有湿气——祛湿——先健脾!
除了用穴位来调节还可以在平时喝水时加入健脾祛湿的代茶饮
代茶饮:陈皮菊花茶、茯苓薏米桑叶
膳食粥:山药莲子芡实粥、小米南瓜粥
甜点:莲子陈皮红豆沙(不加糖)

脾胃不好怎么办?小小运动帮你忙

 脾虚在人群中最多见,表现为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样的人可多用山药、扁豆、薏苡仁、白术等炖肉吃,可以吃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
  脾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简单有效的自我按摩养脾胃方法: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春、夏、长夏、秋、冬中五季分别对应着养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由于脾五行属土,居中央,所以养脾不仅仅在长夏这个季节,而是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都要将养脾胃放在首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养护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在这里我们介绍几个自我按摩简单有效的养脾胃的方法。>>>男性保健按摩

方法一: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方法三:双手叩打带脉3~5分钟,即双手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自身耐受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及压痛点各半分钟。

方法五:沿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方法六:点揉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器质性疾病如肿瘤、溃疡病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贻误病情。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胃虚寒患者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尤其不能让腹部受凉,即使炎夏,睡觉也要用薄被护腹。锻炼可选择较温和的方式如散步、漫跑、哑铃、太极拳等,因大汗会耗津伤气,加重虚寒。不提倡游泳,泳池水比体温低,会让脾胃感到不适。日常也可做些简单的传统运动健脾胃,如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具体运动如下:

养胃攻略:按摩足三里穴位可调养脾胃:

繁忙的工作让许多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规律的饮食、紧张的情绪、日益增加的压力让许多人的产生诸如胃痛、胃酸、胃溃疡等肠胃问题。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可以进行脾胃保健,缓解身体的压力,促进肠胃健康。

按摩法可养护肠胃
方法一: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二寸之内、外关穴位处,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旋揉右手臂。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点揉此穴能宽胸理气,宁神和胃。治疗心悸失眠、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胃肠官能症等。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能治疗热 症感冒、偏头痛、胸胁痛、耳鸣、耳聋、上肢瘫痪、肩臂痛等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旋揉内外关,对改善自我症状、预防心绞痛发作有一定的效果。
方法二: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 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方法三: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方法四: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一般胃肠功能良好者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尤其现在岁末将至,不少人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易吃伤脾胃,常活动脚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活动脚趾时可采取站立或坐位,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的动作60至90次,对脚部经络 形成松紧交替刺激。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每天洗脚时,还可在脚盆里放些大小适中的椭圆形鹅卵石等物体,泡脚同时练习用脚趾 反复钩抓这些物体。温水泡脚有利疏通经络,脚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经的穴位,持之以恒会逐渐增强胃肠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时需注意所选物体表面要光滑, 以免划伤局部皮肤、诱发感染。
方法五:此外,坐、卧时还可从下到上按摩小腿,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如脾、肝经的足三阴经在小腿内侧,胃经、 胆经的足三阳经在小腿外侧,能健脾的足三里在膝盖下三寸的外侧。常按摩这些穴位,也有助于健脾养胃。按摩时不苛求手法,力度以能承受、按后觉得舒服为度, 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需注意的是,儿童的穴位与成人不同,所以此按摩法不适合儿童。
  蹲马步:双脚打开两倍肩宽,双手扶膝微蹲马步,身体上下起伏,上半身保持挺直,弯膝蹲更深的马步,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1~2分钟。可视自身耐力,量力而行。可巩固下盘,强化下半身肌力,促进肠胃蠕动。
  按摩腹部:坐在椅子上,左手放在右手上,吸气、挺胸,用力往前挺出上半身,身体微微后仰;吐气,缩胸,弯腰,双手用力往腹部压;每次20~30次,量力而行锻炼。配合腹肌收缩按摩腹内肠胃,促进肠胃功能。亦可双手交叠盖住肚脐,上下左右旋转按摩腹部100~200次。
  艾灸:在家可用艾条箱,把艾条放进箱中,放在肚脐上,正好把肚脐(神阙穴)、上脘穴(脐上5横指)、中脘穴(脐上4横指)、下脘(脐上2横指)全覆盖,用艾的药力和热力健脾益胃。还可灸足三里,足三里,是强身健体的万能穴。
  脾胃不好食谱推荐:
  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香菇牛肉汤:香菇10克泡好,瘦牛肉30克先用粉面裹好,汤沸后入香菇,再拨进牛肉片,同时点入适量味精、食盐、香油,煮沸后即可。

  炒牛肚土豆丝:熟牛肚50克切丝,土豆(马铃薯)80克,切丝后以清水淘洗掉表面淀粉,油锅热后加入少许葱丝和碎蒜,遂入肚丝土豆丝爆炒,并点入适量牛肉汤和盐、味精,土豆丝丸成熟即可。
  扁豆馅包子:鲜扁豆两份,鸡肉一份,剁碎后加盐、味精、鲜姜汁和花椒水拌匀作馅,以小麦粉起面作皮,捏成包子后,置笼中,旺火蒸20分钟。

  大家知道,吃喝过度必然会伤害脾胃的消化功能。古人说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在日常生活中,总免不了在餐桌相聚,那么,保护好我们柔弱的脾胃有何妙招呢?

  第一招:辛温消食
  韭菜、葱姜、蒜苗、香菜等物,辛甘而温,气味芳香,能醒脾助运,温中开胃。《食疗本草》说韭菜能消食“利胸膈”;《本草纲目》指出蒜能“化积肉食”,蒜苗(青蒜)能“祛寒、健脾胃”。
  要注意的是,此类食物性味过于温热,阴虚体质多虚火的人,要少吃。还有肝肾不足,有目疾的人也不宜多吃。
  第二招:理气消食
  很多人禁不住美食诱惑,进食过多,腹胀难受,这时候就需要理气消胀了。最理想食物,莫过于萝卜了。萝卜性味甘凉,归肺、胃经,能消食化积、下气宽中、清化热痰、散瘀止血;宜于食积胀满,消化不良,反胃吐酸,积滞泄泻,瘀血胃腹痛。
  冬日水果中,芳甜清冽的橘、橙、柚等令人难忘,而它们的皮却是良好的理气佳品。将橘子皮洗净切丝泡茶,是良好的;饮品。
  第三招:养脾消食

  脾胃就像磨坊,用来消磨水谷,化生精气血液。有部分人天生脾胃虚弱,稍稍一吃多就胃胀腹坠。如何解决呢?不妨常喝粥。
  食物消化有三关:烧化,口化,胃化。靡粥细腻味淡,顺滑补虚,省脾胃的劳苦,所以最益脾胃。最佳的当是小米粥,香香浓浓的,放上一些萝卜干,滴上几滴香油,定能健脾开胃了。《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另外,常喝麦芽茶可健脾和胃;吃锅巴能焦香开胃。这些简便安全的“消食”佳品值得选用。

  第四招:饮茶消食
  茶,是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热茶让人通肠理气,心清气爽。民谣中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
  用于消食,经过发酵的乌龙茶和普洱茶尤佳,甘醇爽口,香气持久浓烈,性温助脾胃消化。
  第五招:水果消食
  有些水果也是助消化的好帮手。像木瓜、柠檬、苹果、凤梨、奇异果、葡萄柚等,含有酵素,能清除肠胃油腻,帮助分解蛋白质,减少脂肪吸收。
  第六招:运动消食
  保健谚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吃饱喝足后,切勿一直坐着或躺着休息,帮助消化的最佳方法是运动,但宜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半小时等。
  第七招:成药消食

  常用的消食导滞的中成药,如保和丸、保济丸、健胃消食片以及助消化的酵母片、多酶片与增强胃动力的吗丁啉等,也是居家必备的。

健脾养胃去湿气配方,无湿一身轻,爱美的女孩都要懂

今天来和大家讲一下关于湿气重的保健方法!希望大家可以进行参考!

湿气的来源

从目前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来讲,大多数人体内或多或少都是含有湿气的!

简单来分,湿气有两个来源:外湿内湿

【外湿】

来源于外界气候,所以沿海城市者,体内多湿气!

【内湿】

主要来源于脾虚,现在的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各种宵夜,冰镇冷饮,这些东西都要靠脾胃去运行,工作量特别繁重,没有得到休息和保养,慢慢脾胃就会越来越虚弱,不能够及时运化吃进去的食物,这些没有被运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生成了湿气。 脾虚生湿气,湿气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 感觉整日无精打采,懒得动弹,全身没力,手脚发软

  • 刷牙恶心,口苦口干,感觉喉咙黏腻,有拉丝感!

  • 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舌头两边有锯齿形的齿印!

  • 便便不成型,长期便溏,黏马桶,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 头发出油,满脸油光,鼻子毛孔粗大,脸上,身上爱长痘!

  • 身上容易长湿疹,爱过敏,皮肤痒

  • 身体浮肿,肚子大,阴囊潮湿!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身体是否有以上症状!

祛湿该用什么方法

1、【理气法】

人体内气走得不顺,容易生湿气。湿气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久坐之人易生湿。所以祛湿,要理气,要让全身气血通畅。

2、【发汗法】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运动可以让湿气,通过出汗的方式,从体表的每一个毛孔散布出去,扩大湿气去除的通路和面积。

说到祛湿很多人听的最多的就是“薏米红豆”汤,是的没有错,它的祛湿效果是人尽皆知的,但是会煮和不会煮,效果确是天壤之别!

所需材料的功效特点

1、薏米

湿气性属阴寒,易伤阳气!

薏米祛湿虽好,但有一定的寒性,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黄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

喝了寒凉的薏米红豆,把湿气热气压下去了,仿佛症状减轻了,但实际上,把脾给伤了,脾胃运化食物,是需要阳气的,若是寒湿体质的人常吃薏米,损伤了阳气,对湿气的抵抗能力是会越来越弱的。

那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只要添加一步,将生薏米炒至微黄去其寒性,健脾祛湿功效也更明显。

薏米

炒熟的薏米

2、红豆

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和红豆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常常错把红豆直接拿来和薏米煮。而赤小豆体积比较小,有利尿、消除水肿的作用。从形状来说,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从功效来说,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具有通便利尿消肿的作用,功效更强,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湿气主要来源于脾虚,脾胃虚弱之后,不能够运化吃进去的食物,这些没有被运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生成了湿气。脾虚生湿气,湿气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祛湿,必须要跟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的药,搭配起来才行~芡实~山药

3、芡实

性平,具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

4、山药

性平补肺、脾、肾、三焦气阴,填精固肾,使气血生化有源,中医认为,山药具有固肾养肺补脾益精的功效,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

四者同用的功效

1、红豆薏米山药芡实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把脾胃调养好是健康的根本。

2、红豆薏米山药芡实粥有补肾益精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精、气、神乃人之三宝,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

3、红豆薏米山药芡实粥有祛湿利水,健脾补肺的作用。薏米主要功效在于健脾去湿,健脾可以补肺,祛湿可以化痰。

那接下来教大家几种山药芡实薏米的做法和吃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效果都大同小异的!

做法

需要准备的材料:赤小豆250克,薏米250克,山药250克,芡实100克!

一、山药芡实薏米茶

步骤1:将赤小豆,薏米,芡实洗净,风干备用!

步骤2:将风干好的薏米入锅内,小火炒至黄色,放凉装入瓶子!

步骤3:将风干好的赤小豆,芡实装入干净的瓶子中!

步骤4:山药去药店买干的,可以直接食用的!

食用方法:

每次取炒好的薏米5克,赤小豆5克,山药5克,芡实2克放入养生壶用温水浸泡两小时,然后插电熬煮大约半小时,看见颜色变红即可饮用!

二、山药芡实薏米糊

步骤1:将赤小豆100克,薏米100克,芡实30克洗净,风干备用!

步骤2:将风干好的薏米,赤小豆,芡实入锅内,小火慢慢炒熟,放凉备用!

步骤3:将炒好的薏米、赤小豆,芡实放入磨粉机磨成粉!

步骤4:山药100克去药店买干的,可以直接食用的,也是磨成粉,将磨好的山药粉和薏米、赤小豆,芡实粉倒在一起搅拌均匀!

食用方法:每天挖2,3勺粉泡热热的开水搅拌至糊状饮用!

三、山药芡实薏米粥

步骤1:将赤小豆,薏米,芡实洗净,风干备用!

步骤2:将薏米入锅内,小火炒至微黄,放凉装入瓶子!

步骤3:将风干好的赤小豆,芡实装入干净的瓶子中!

步骤4:山药去药店买干的,可以直接食用的!

步骤5:取炒好的薏米50克,赤小豆50克,山药50克,芡实15克放入炖锅中先用温水浸泡2个小时左右,然后熬煮2个小时,放入冰糖(依个人爱好加)即可食用!(这个量可以吃3,4个人,一家人当早餐,如果是一个人的话量可以减少)

注意事项:赤小豆、薏米仁很难煮烂,最好用温水浸泡后再煮,否则营养很难出来,但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

还有一些人,熬山药薏米红豆粥时,加大米进去,觉得稠稠的很好喝。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功效全无了。所以切记不要乱加东西!

以上三种做法我都有尝试过

山药芡实薏米茶:可以煮好后,装进水瓶带着上班、上学的时候喝!

山药芡实薏米糊:可以装进小瓶子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冲泡都非常方便!

山药芡实薏米粥:适合时间比较多的全职妈妈,或者如果上班人士想用来当早餐,可以前一天晚上浸泡好,然后预约好炖煮时间,它会自动保温,吃的时候加点冰糖,就可以当早餐吃!

【特别介绍】

可能大多数人听的比较多的是薏米赤小豆芡实汤,而这里为什么要多加一味山药呢?

薏米祛湿养脾胃,芡实温补养脾胃,山药平补养肾,红豆祛湿败毒养心,四者同用,两补两泄,阴阳调和,更是相得益彰,互补缺失。

这个祛湿汤基本没有什么禁忌,只要体内有湿气的人都能喝,效果很明显,一些体质不适合吃姜枣膏,但是体内又有湿气的宝宝们,可以试试这个!最后祝大家身体棒棒哒!

“痰多、乏力、虚胖”,湿气重!体内“死水”,一灸了之!

嘴巴粘腻、喉咙痰多、身体乏力、虚汗直冒……很多人都有这些症状,但因为没病没痛,去医院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湿气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跑到皮肤上就会形成湿疹、跑到四肢就会引起水肿、跑到头部就会导致晕眩、跑到关节就会导致关节酸痛,可谓“遗患无穷”。

湿气重,少喝水行吗?

既然有湿气,那少喝水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湿气是滞留于体内的“死水”,是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问题所致,如脾阳不足,因此少喝水根本没用,这就好比“因噎废食”,不但毫无意义,还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湿气从哪里来?

湿气来自两种途径,即内湿和外湿。内湿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外湿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湿邪侵入人体造成的。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运动是造成内湿的重要原因。中医有“久坐伤肉”的说法,这里的“肉”指的其实是脾,因为脾主肌肉,缺乏运动就会肌肉无力,反过来就会累及脾。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就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滞留体内就变成了“湿”,人就会虚胖。因此,道家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就是提倡饭后散步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如何祛湿?

既然有湿气,那就祛湿呗。可是一位灸友反映,她连喝了几个月的红豆薏米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什么呢?一方面这种方法作用较小,另一方面它只能祛除体内已经生成的湿气,却不能防止湿气再次形成,也就是说,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外湿,我们可以从生活习惯做起,避免湿气入侵。但是,对于内湿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涉及到内湿的形成原因了——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可见祛湿重在疏通气机。脾属土,土能克水,当湿气为患时,健脾势在必行,且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让脾有能量运动起来。此外,中医认为“脾喜缓肝苦急”,脾这个“慢性子”需要肝这个“急性子”带动,因此在健脾的同时还要疏肝,“肝主疏泄”,关系着全身气机的条达,疏肝可加快气机疏通的节奏。健脾疏肝双管齐下,这样一来,湿气就祛除了。

艾灸8大穴位,排出一身湿气

古语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湿气入体则如油入面,难以排出。中医也认为,在“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这也是上文那位灸友连喝了几个月的红豆薏米粥也未能祛湿的原因之一。

此外,祛湿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气排出;一种是让气机流动起来,让湿气不再滞留体内。毋庸置疑,能同时兼顾这两种方向的当然非艾灸莫属了!

肝俞穴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它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不易受补,因此肝俞穴最需要疏通。艾灸此穴能补肝阴、散肝热、疏肝理气、疏通肝经,帮助肝脏有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出。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有效缓解水肿。

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穴内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艾灸此穴可利水消肿、健脾去湿。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胃互为表里。艾灸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湿、健运脾阳、生发胃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能消除因水液滞留而导致的浮肿。

丰隆穴

丰隆穴是治疗痰疾的要穴,对于因“脾虚失运”导致的“痰湿内盛”效果尤佳,艾灸此穴可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

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为火穴,被称为“人体的出气筒”。艾灸此穴能疏泄肝经湿热、调和气血、养肝柔肝,并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脾经是少气多血的经络,血有余而气不足,常出现气虚症状。艾灸太白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可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有效改善脾经经气不足的症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