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镇压学生运动,身负鲁迅骂名,抗战中抗议日军暴行,为救人被杀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1926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一名领袖,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段祺瑞政府开枪杀害,年仅22岁。

而在这篇散文中,有一个反面人物,她叫做杨荫榆,鲁迅对她的介绍有2点,一是她是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二是说她“广有羽翼”,利用权力压制爱国学生,这也是她最大的污点。

不过,后来的杨荫榆并不是这样的人,今天我们就说说她的故事。杨荫榆致力于学术,先后被公派到日本、美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教书。

1924年,杨荫榆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校长。由于她在西方留学多年,所以也照搬了西方大学的那一套教育模式。

在她看来,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不应该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们不愿再忍受这种教育方式。正好杨荫榆给有钱的学生“特殊对待”,学生们集体抗议,要求换校长。

当时,学生们的情愿,结果遭到了段祺瑞政府的拒绝,还派人把抗议学生关进监狱,说是要严肃学校纪律。

鲁迅、闻一多、朱自清等社会名人纷纷发表文章,谴责北洋政府和杨荫榆。五卅运动时,杨荫榆竟然亲自带领警察镇压学生运动,北洋政府也保不住她,最后撤掉了她的校长职务。

随后杨荫榆就调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占领了苏州,听说杨荫榆是北洋政府的工作人员,就想让她投靠日本人。

她看到了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所以严词拒绝了,并且多次跑到日军司令部抗议。杨荫榆曾留学日本,日语非常流利,看到日军抢东西时她上前制止,用日语把日军数落了一番。

有一次,一群日本兵追赶几个手无寸铁的中国妇女,妇女们一路逃跑,来到了杨荫榆的家,她把妇女们挡在身后,用日军痛斥了日军的暴行,救下了这些妇女。

杨荫榆三番五次给日军找麻烦,所以日军对她恨之入骨。1938年1月1日,日军司令部假装要见杨荫榆,等她出了家门,来到吴门桥时日军突然向她开枪,然后将尸体扔进了河里。

当时杨荫榆还没有死,就晃动手臂挣扎,日军见了立刻又开了机枪,最终将其打死,终年54岁。

杨荫榆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了1年8个月的校长,曾经镇压过学生运动,这确实是不对的。但不可否认她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大学女校长,面对日军的暴行,敢于站出来抗议,并保护了无辜妇女,表示她还是有民族气节的,所以她的晚节还是值得肯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