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高度只有7米8,能防住啥?西方学者:反正把我们害惨了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古老的城墙、深黄的巨石记载着历史的沧桑,一座座烽火台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它就像是腾飞在中国的巨龙,是中国的象征。

长城,号称“人类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说出去能震惊世界的名字,它穿越群山,经过绝壁,跨越沙漠,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伴随着炎黄子孙经历了风风雨雨,度过了无数难忘的岁月。

正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已经进入了和平年代,作为中华儿女,此生总要去长城看一看,领略一下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登上长城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长城的高度只有7.8米,这不免让人产生疑惑:“长城仅有这么高,究竟能防住啥?”

长城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年在首都镐京(今西安地区)就发生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为了防止犬戎的侵扰,在骊山一带修建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台。

一旦发现犬戎入侵,就会点亮烽火,诸侯们看见了烽火,就知道诸侯有难了,这是长城最早的雏形,同样,那时候长城最关键的也就在这烽火台上,能够告诉所有人,让大家尽早做好防御措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他们相互进攻,相互防守,燕国率先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成为了最早的长城,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修建起来长城,此时进入了修长城的高潮。

最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因为秦国位于北方,经常遭到是匈奴的侵扰,秦军和匈奴周旋了上百年,蒙恬家族好几代人都是秦朝名将,非常了解和匈奴作战的艰难。

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使用了将近百万的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因为当时条件有限,长城修筑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上,全部的劳动都是由人力完成,条件十分艰苦。

不过,此时长城不仅具有防御性,经过蒙恬的改造,长城也具有了进攻体系。首先它本身就有烽火台,有望哨,能够提前预警。而且长城可以阻挡匈奴的骑兵入侵。

它的进攻体系表现在,在长城沿线,秦军还修建了许多由坚固的城墙围起来的小城,戍边军民就居住在此地,作为长城工事的战斗支撑点,在离长城有一点距离的后方,还修建了屯军要塞,能够容纳众多军队。这样的军事防御系统正好能够应付匈奴惯用的游击战略。

到了汉朝初期,匈奴趁中原内乱,无暇顾及边境,屡屡来犯,北方守军稀少,加上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长城年久失修,因此匈奴不断进入长城内掳掠,汉朝初期的几位帝王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

不过,即便是长城年久失修,其防御作用依旧具备,只要守将得力,匈奴依旧破不了长城,当年卫青、霍去病、公孙敖出击匈奴的时候,就以长城为进退的主要据点,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匈奴都被赶到了漠北地区。

后来历代王朝也都有修长城的习惯,明朝是最后一个修长城,由于年代久远,早期修建的长城大多已经残缺不全,他们抵御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入侵,身躯已残,但青史上记载了它们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

如今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于是在隋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大规模的长城,并且在200多年统治期间,都没有停止过修缮长城。

尤其是榆林至神木这一段地区保存得最完好,虽然这段长城也不免遭到破坏,依旧能从中看到它的雄壮丽,蜿蜒100多公里,有210多座烽火台。

从历史中可以看到,长城在2000多年里,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在那个还是冷兵器的时代,长城恰好位于400毫米降雨线上,成为了中国南北方的一道分水岭,守护了南方的安宁,为南方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长城守护了中原王朝,却把西方一些国家的祖先害惨了”,他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有了长城的存在,入侵中原王朝太难了,于是他们只能向西掠夺,达到了中亚已经欧洲一些地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