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45)偶尔干点正事
读通鉴(145)偶尔干点正事
青龙四年丙辰,公元236年
春,吴国人铸大钱,一个抵五百个。(吴国这招有点坑魏蜀)
三月,吴国张昭卒,得年八十一。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吴主孙权以下,举邦惮忌他。
夏,四月,汉主刘禅至湔,登观阪,观汶水之流,旬日而还。
武都氐王符健请降于汉国;其弟不听从,领着四百户投降魏国。
五月,乙卯,魏国乐平定侯董昭卒。
冬,十月,己卯,魏国皇帝还洛阳宫。
甲申,有星孛于大辰,又勃于东方。
高堂隆上疏说:"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准备营建宫室,则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如今圜丘、方泽、南北郊、明堂、社稷神位未定,宗庙之制又未如礼制,而崇饰居室,士民失业,外人都说'宫人之用与军国之费略齐',民不堪命,皆有怨怒。《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采椽、卑宫,唐、虞、大禹之所以垂皇风;玉台、琼室,夏癸、商辛之所以犯昊天。如今宫室过盛,天彗章灼,这是慈父恳切之训。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
高堂隆数次切谏,魏国皇帝颇不高兴。侍中卢毓进谏说:"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惟恐不闻其过,这才是臣等所以不及高堂隆的地方。"皇帝怒意消解。卢毓是卢植的儿子。
十二月,癸巳,颍阴靖侯陈群卒。陈群前后数次上书陈得失,每次上密奏,都毁掉草稿,当时的人及其子弟都不能知道内容。评论的人或讥讽陈群居位拱默;正始中,下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才得见陈群劝谏的事,皆叹息。
袁子评论说:有人说:"少府杨阜怎么示是忠臣!见人主不对则勃然抵触,与人说话未曾有不道。"答:"仁者爱人,施之君谓之忠,施于亲谓之孝。如今为人臣,见人主失道,直诋其非而播扬其恶,可谓直士,不是忠臣。反而司空陈群则不然,谈论终日,未曾言人主之非;上书数十次,外人不知。君子谓陈群才是长者。"
(这是一个无解的人性问题,你去问公司员工,大家都说公司这不好,那不好,极少有会感恩公司的人。哪怕在公司得到巨大的提升,也不满意。朝臣也一样,魏延一直觉得诸葛亮埋没了他。司马光拿杨阜和陈群来做比对,给杨阜定性为直士。认为这个人算不上忠臣,就是喜欢顶撞老板,但实际上除了扬公司之恶,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乙未,魏国皇帝行至许昌。
下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推举兖州刺史太原人王昶应选。王昶为人谨厚,给自己的侄子取名叫王默,王沈,给自己儿子取名叫王浑,王深,写家书戒子侄说:"我以四字为你们的名,想要使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越。天下的事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所以君子戒于结党攀附。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很少不能达终占的。毁誉是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孔子说:'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对方说的就是得当;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对方说的妄言。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有什么可以反报!谚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太原王家的重家风建设,所以太原王家汉代之后代代都出大才干的人。王昶这个家书在史书里常不被人重视。)
景初元年丁巳,公元237年
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黄龙见。高堂隆认为:"魏得土德,故其瑞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皇帝听从其议。三月,下诏改元,以是月为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从地正也。更名《太和历》曰《景初历》。
五月,己巳,皇帝还洛阳。
己丑,大赦。
六月,戊申,京都地震。
己亥,以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左仆射卫臻为司空。
有司奏以武皇帝为魏太祖,文皇帝为魏高祖,皇帝为魏烈祖;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孙盛论道:谥以表行,庙以存容。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寿终而预先自已尊显。魏国的这群官僚在这个方面失掉正心。
秋,七月,丁卯,东乡贞侯陈矫卒。
公孙渊数次对魏国的宾客出恶言,皇帝想要征讨他,任命荆州刺史河东人毌丘俭为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说:"陛下即位已来,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功绩。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光禄大夫卫臻说:"毌丘俭所陈皆战国细术,并非王者要做的事。吴国频繁出兵,寇乱边境,而犹按甲养士,未果致讨,诚以百姓疲劳缘故。公孙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毌丘俭想要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狂妄。"皇帝不听,使毌丘俭率诸军及鲜卑、乌桓屯辽东南界,玺书征公孙渊。公孙渊发兵造反,逆击毌丘俭于辽隧。正好天下雨十余日,辽水大涨,毌丘俭出战不利,引军还右北平。公孙渊因此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遣使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以侵扰北方。
汉国张皇后殂(张飞女儿)。
九月,冀、兖、徐、豫大水。
西平郭夫人有宠于魏国皇帝,毛后的宠爱松弛。皇帝游后园,曲宴极乐。郭夫人请延皇后,皇帝弗许,因禁左右命大家保密。皇后知之,明日,对皇帝说:"昨日游宴北园,乐乎?"皇帝认为左右泄密,所杀十余人。庚辰,赐皇后死,然犹加谥号称悼。癸丑,葬愍陵。迁其弟毛曾为散骑常侍。
冬,十月,皇帝用高堂隆的建议,营建洛阳南委杰山为圆丘,下诏说:"当年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四百余年,废无禘礼。曹氏世系出自有虞,如今祀皇皇帝天于圆丘,以始祖虞舜配;祭皇皇后地于方丘,以舜妃伊氏配;祀皇天之神于南郊,以武帝配;祭皇地之祇于北郊,以武宣皇后配。"
庐江主薄吕习密使人请兵于吴国,想要开门为内应。吴主命卫将军全琮督前将军朱桓等人赶赴接应,吴军既至,事情已败露,吴军无功而还。
诸葛恪至丹杨,移书四部属城长吏,下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全部按令屯居。于是内诸兵将,罗兵幽阻,只是制造阻碍藩篱,不与叛军交锋,等候其谷稼将熟,则纵兵抢收,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谷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渐出来投降。诸葛恪于是再次敕部下说:"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拘执!"
臼阳县长胡伉获得投降民周遗,周遗是过去的恶民,困迫暂时出来,胡伉缚送言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教,于是斩杀以徇。山民听闻胡伉坐执人被戮,知新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一年期人数,皆如本规。诸葛恪自领万人,其余分给诸将。吴主嘉其功,拜诸葛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徙迁其军屯庐江皖口。
这一年,迁徙长安钟虡、橐佗、铜人、承露盘于洛阳。盘折坏,声音传数十里。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征发百姓家里的铜铸铜人二,号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凰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余,置内殿前。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让公卿群僚皆参与背负土方,树松、竹、杂木、善草于其上,捕山禽杂兽置于其中。
司徒军议掾董寻上疏劝谏说:"臣听闻古之直士,尽言于国,不避死亡,故周昌比高祖于桀、纣,刘辅譬赵后于人婢。天生忠直,虽有白刃沸汤,敢往而不顾身,诚因为当时的主上爱惜天下。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或门殚户尽,虽有存者,遗孤老弱。假如如今宫室狭小,应当广大它,犹宜随时,不妨农务,何况作无益之物!黄龙、凤皇、九龙、承露盘,此皆圣明之所不兴,其功三倍于殿舍。陛下既尊群臣,显以冠冕,被以文绣,载以华舆,所以异于小人;而让大家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沾体涂足,衣冠了鸟,毁国之光以崇没有益处的事,太无聊了。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忠无礼,国何以立!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秉笔流涕,心与世辞。臣有八子,臣死之后,累陛下矣!"将奏,沐浴以待命。
皇帝说:"董寻不怕死吗!"负责的人上奏捕收董寻,皇帝有诏勿问。
高堂隆上疏说:"如今的小人,好说秦、汉之奢靡以荡圣心;求取亡国不度之器,劳役费损以伤德政。不是所以兴礼乐之和,保神明之休。"皇帝不听。
高堂隆又上书说:"当年洪水滔天二十二载,尧、舜君臣南面而已。如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传出去让四夷听到,不是好名声,垂之竹帛,非令名。如今吴、蜀二贼,不只是白地、小虏、聚邑之寇,全是僣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今若有人来告:'孙权、刘禅并修德政,轻省租赋,动咨耆贤,事遵礼度,'陛下听闻后,岂不惕然厌恶他们这样做,因为这样就难马上讨灭而为我国大忧!若使告者说:'彼二贼一起干无道的事,崇侈无度,役其士民,重其赋敛,下不堪命,吁嗟日甚,'陛下听闻,岂不幸彼疲敝而取之不难!苟如此,则可易心而度,事义之数亦不远!亡国之主自谓不亡,然后至于亡;贤圣之君自谓亡,然后至于不亡。如今天下雕敝,民无儋石之储,国无终年之蓄,外有强敌,六军暴边,内兴土功,州郡骚动,若有寇警,则臣惧版筑之士不能投命虏庭。又,将吏奉禄,稍见折减,方之于昔,五分居一,诸受休者又绝禀赐,不应交税的如今皆出一半,此为官入兼多于旧,其所出与参少于过去。而度支经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赋,前后相继。反而推之,凡此诸费,必有所在。而且禄赐谷帛,人主所以惠养吏民而为之司命者,若今有废,是夺其命。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皇帝看过后,对中书监、令说:"观高堂隆此奏,使朕害怕了!"
尚书卫觊上疏说:"如今议论的人多好悦耳:其言政治,则比陛下于尧、舜;其言征伐,则比二虏于狸鼠。臣以为不然。四海之内,分而为三,群士陈力,各为其主,是与六国分治无以为异。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敝,难可复振。武皇帝之时,后宫食物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此皆陛下之所看到的。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计校府库,量入为出,犹恐不及;而工役不辍,侈靡日崇,帑藏日竭。当年汉武信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陛下能明,每次拿这件事嘲笑。汉武有求于露而犹尚见非议,陛下无求于露而空设一盘,不益于好而糜费功夫,诚皆圣虑所宜裁制。"
这时有诏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的,还家以配士,听任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的进宫。太子舍人沛国人张茂上书劝谏说:"陛下,天之子,百姓吏民,亦陛下的儿子,如今夺彼以与此,亦无以异于夺兄之发妻弟,于父母之恩偏,又,诏书听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贵买生口以赎其妻。县官以配士为名而实内之掖庭,其丑恶就出与士。得妇者未必喜而失妻者必有忧,或穷或愁,皆不得志。君有天下而不得万姓之欢心,鲜不危殆。而且军师在外数十万人,一日之费非徒千金,举天下之曲以奉此役,犹将不给,况复有宫庭非员无录之女。椒房母后之家,赏赐横与,内外交引,其费半军。当年汉武帝掘地为海,封土为山,赖是时天下为一,莫敢与他相争的原因。自衰乱以来,四五十载,马不舍鞍,士不释甲,强寇在疆,图危魏室。陛下不战战业业,念崇节约,而乃奢靡是务,中尚方作玩弄之物,后园建承露之盘,斯诚快耳目之观,然亦足以骋寇雠之心!可惜啊,舍尧、舜之节俭而干汉武帝之侈事,臣窃为陛下不可取。"皇帝不听。
高堂隆疾笃,口述上疏说:"曾子有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愿陛下稍加垂怜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然癸、辛之徒,纵心极欲,皇天震怒,宗国为墟,纣枭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下有怨叹,则辍录授能。由此观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皇帝亲手下诏深慰劳他。未几而卒。
陈寿评论说: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心!等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谓意过其通!
皇帝深疾痛浮华之士,下诏吏部尚书卢毓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吃啊。"
卢毓对答说:"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不应该疾痛。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的政绩。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如今考政绩的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
皇帝采纳其言。下诏散骑常侍刘邵作考课法。刘卲作《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诏下百官议。(慢慢干正事了)
司隶校尉崔林说:"按《周官》考课,其文备。自康王以下,遂以陵夷,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等汉朝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增减无常,固难按一个标准,且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怎么能靠在考课!"
黄门侍郎杜恕说:"明试以功,三考黜陟,诚帝王的好制度。然而历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臣认为其法可粗依,其详难备举的缘故。俗语说'世有乱人而无乱法',若使法可专任,则唐、虞可不须稷、契之佐,殷、周无贵伊、吕之辅助了。如今奏考功者,陈周、汉之说,缀京房之本旨,可谓明考课之要。于以崇揖让之风,兴济济之治,臣以为未尽善。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劳等级补郡守,或就增秩赐爵,这个是考课的急务。臣以为便当显其身,用其言,使具为课州郡之法,法具施行,立必信之赏,施必行之罚。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全者按其职考课。古之三公,坐而论道;内职大臣,纳言补阙,无善不纪,无过不举。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这个来说,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诚使容身保位,无放退之辜,而尽节在公,抱见疑之势,公义不修而私议成欲,虽仲尼为课,犹不能尽一才,又况于世俗之人!"
司空掾北地傅嘏说:"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口水一多,正事大多干不成,因为有一群人专门靠反对干正事的人为生,他们的任务不是干事,而和干事的人打口水仗,以便让别人觉得他更厉害,只是不想干。)
司马光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浑殽;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何以言之?公明者,心也;功状者,迹也。己之心不能治,而以考人之迹,不亦难乎!为人上者,诚能不以亲疏贵贱异其心,喜怒好恶乱其志,欲知治经之士,则视其记览博洽,讲论精通,斯为善治经矣;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斯为善治狱矣;欲知治财之士,则视其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欲知治兵之士,则视其战胜攻取,敌人畏服,斯为善治兵矣。至于百官,莫不皆然。虽询谋于人而决之在己,虽考求于迹而察之在心,研核其实而斟酌其宜,至精至微,不可以口述,不可以书传也,安得豫为之法而悉委有司哉!或者亲贵虽不能而任职,疏贱虽贤才而见遗;所喜所好者败官而不去,所怒所恶者有功而不录,询谋于人,则毁誉相半而不能决;考求于迹,则文具实亡而不能察。虽复为之善法,繁其条目,谨其簿书,安能得其真哉!
有人说:人君之治,大者天下,小者一国,内外之官以千万数,考察黜陟,安得不委有司而独任其事哉?曰:非谓其然也。凡为人上者,不特人君而已。太守居一郡之上,刺史居一州之上,九卿居属官之上,三公居百执事之上,皆用此道以考察黜陟在下之人,为人君者亦用此道以考察黜陟公卿、刺史、太守,奚烦劳之有哉!或曰:考绩之法,唐、虞所为,京房、刘邵述而修之耳,乌可废哉?曰:唐、虞之官,其居位也久,其受任也专,其立法也宽,其责成也远。是故鲧之治水,九载绩用弗成,然后治其罪;禹之治水,九州攸同,四隩既宅,然后赏其功;非若京房、刘卲之法,校其米盐之课,责其旦夕之效也。事固有名同而实异者,不可不察也。考绩非可行于唐、虞而不可行于汉、魏,由京房、刘卲不得其本而奔趋其末故也。
初,右仆射卫臻典选举,中护军蒋济给卫臻写书信说:"汉祖遇亡虏为上将,周武拔渔父为太师,布衣厮养,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试而后用!"
卫臻说:"不然。子欲同牧野于成、康,喻断蛇于文、景,好不经之举,开拔奇之津,将使天下驰骋而起!"
卢毓论人及选举,皆先性行而后言才,黄门郎冯翊李丰曾以问卢毓,卢毓说:"才所以为善,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如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李丰心服其言。
解读:司马光用了很长一段来评说魏国的治理,司马光对魏国以商韩之法治国一直有疑虑,所以皇帝不干正事,底下的大臣则假装是直士,大家都闲得无聊一样的,把国家正事弄得就像村里大妈讨论儿女婚嫁,都情绪化,而无内容,好不容易搞选拔的考核,却又没有一个大才来规范考试的内容。
为什么无法决定考试的内容,一来考试这个东西会让世家吃亏,所以世家反对,二来魏国用的商韩,不是儒家,不好考。皇帝自己内心也不怎么喜欢三皇五帝孔孟的治国思想,底下人考什么呢?
思想不统一,最后就成了口水仗。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