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的源流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形成的。它作为当时学术争鸣的中心,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繁荣。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成为了许多古代科学,特别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被历朝统治者隐秘使用,所谓外用儒学,内用黄老的黄老之学。

稷下学宫是中国最早的大学,而在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著作最丰、影响最大的当属稷下黄老学派。为什么叫黄老学派呢,这是因为孔子讲周公,墨子讲大禹,孟子讲尧舜,道家呢,则讲黄帝,所以黄帝被推崇为道家的祖师爷,再往下则为老聃。田骈、 季真、 环渊、彭蒙、尹文等等都是响当当的道家代表,更别说那些介于道家与法家、介于道家与儒家或介于道家与墨家之间的人物了。

黄老之学是当时稷下学宫的“官学”。学术界认为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使其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那么,齐国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齐国本是周朝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君主,日渐衰微的周王朝及其封国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见《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这是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

田氏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大意是齐威王(因即因齐)要发扬他父亲桓公午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齐威王在铭文中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黄老之学是继儒、墨、杨、法之后兴起于齐国的学派,因其有田齐政权的支持,它在齐国的势力相当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

稷下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骈、捷子、环渊、宋钘、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经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还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与黄老道家关系密切的鸿篇巨制——《管子》。

到了战国晚期,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不久,时任秦相的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吕不韦也在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推行黄老政治,使得秦国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诞生在楚地的《鹖冠子》,也是黄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吕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战国末期黄老思想的风貌。近代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黄老与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

秦始皇执政后,废除了吕不韦的大多数措施,重新启用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将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国,不久又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得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击。但黄老思想在民间的余脉还在。

汉朝取代秦朝以后,当时的丞相曹参在稷下黄老学派的策源地——齐国学到了黄老思想的治国精髓,并将其变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有了这样雄厚的现实背景,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总结。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另外,当时的淮南王刘安还组织门客编撰了《淮南子》,成为了黄老道家巅峰性的著作。司马迁受其父的影响,其著作《史记》处处流露出黄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为道家治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司马迁还探讨了经济运行规律和企业家精神,成了以后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黄老学派中以偏重于养生和方技的『方士』群体,从战国末年,即齐威宣王时候,便开始逐渐兴起。至秦汉后曾一度大盛。一大批以“养生”、“修仙”为目的的黄老之学的实践者,在追求长生久视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迈入了人体生命科学的神秘殿堂。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勤于实践,为中医理论的创建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发源于与黄老学派相关的方仙道,继承了黄老学派的主旨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尊黄帝和老子为祖师。东汉末年出现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可以视为正式的道教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将老庄学派以恢复事物的自然本性为终极目的的学说,转变成为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为我所用的宗教信仰。由于道教特别着力于长生之道的研究,不论是早期的炼丹,还是后来逐渐兴起的内丹之术,均对中医养生学有重要的影响,而辟谷、服饵、调息、导引、按摩等各类养生方法也多被道教学者采纳加以总结和改进。至于药物学方面的贡献,只需以葛洪、陶弘景为例,其重要性便可一目了然。

正因为有着多重的因素,所以道医在汉唐之间方才盛行起来,对于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生的力量和动力,尤其是在养生学及药物学领域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相关推荐

  • 无言悲歌:稷下学宫、黄老之学、阴阳五行、黄帝内经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建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的一个具有大学堂.研究院.资政询议等多种性质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机构.该机构由齐桓公田午(B.C.374-B.C.320年)兴办,至齐宣王.泯王(B.C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三:黄老之学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三:黄老之学 公元前206 年,秦王朝终于被农民的烽火吞噬,给代之而起的汉朝统治者一个严肃的教训.秦的惨败基本上可以说是统治思想上的失败,新王朝迫切需要选择一种新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 ...

  •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除老庄之学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 ...

  • 范蠡对道家黄老之学的理论贡献

    摘要:范蠡是道家黄老之学的先驱,是老子的原始道家向战国黄老道家分化的关键人物.范蠡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观,并创造性地引入了"阴阳"的观念,他提出的"天道阴阳"的思想 ...

  • 黄老之学为何没能传承下去?黄老之术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黄老道家尊崇黄帝和老子,这说明黄老道家的起源于黄帝时期或商周时期,但说黄帝.伊尹.辛甲.吕尚.鬻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另外,有些学者注意到,商周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如 ...

  • 中医数术考|黄老之学与河图洛书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论数术,三分之二篇幅之后才及于藏象,盖象因于数,数术乃藏象之源,所谓脏腑功能实为数与象之结合.如肝属于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尚书·五行 ...

  • 上古道家黄老仙学之女娲补天,神机补心术

    上古道家黄老仙学中有一个极密的补心术,修复心力增加神性灵力的法门,此仙术强大身心健康,延年长寿,是重要的仙学基础法门,华夏人现在落漠到连心也要印度来补实乃一大笑话,我华夏上古道家乃神传之道亦是通天之法 ...

  • 汉初统治者青睐黄老之学,仅是因为它主张“清静无为”吗?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经过暴秦苛政峻法的统治和秦末的战争,汉王朝草创之时社会经济民生 ...

  • 萧规曹随,黄老之学是怎样成为指导汉初政治原则的--秦汉史话14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04,<秦汉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汉初经历社会大动荡之后,一种称为"黄老术"的学术思想,正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被汉廷指定为指导政治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