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用药经验总结
蒲辅周先生用药杂谈
蒲老毕生勤于治学,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对有些中药和方剂亦记录了自己的心得。其中中药部分记录了蒲老的部分用药体会和一些单验方,录于后,以飨读者。
1.香薷
味辛微温芳香,专长祛暑利水,为祛暑之良药。
有人说:夏月香薷乃冬月之麻黄也,因而被误解为发汗的峻药,但临床实际不是峻汗之药,夏季外感疾病,属暑湿郁闭于表者常需用到香薷、鲜香薷之类,但香薷确与麻黄不同。
香薷还可治疗水肿病,应注意实水时方可用。
2.荆芥
辛温,为治诸风要药,外感风邪常用有效药,如咽喉痛、风疹多选用,荆防败毒散是外感病初起重要方剂。
炒黑走血分,治血病及产后血晕,用炒荆芥穗为末,以童便和酒调服。
3.姜
生姜辛微温,干姜辛温,姜皮辛凉。
生姜散热温,主治颇多,主要是温胃,散风寒,和胃降逆。一患者候诊,呕吐清水难忍,给生姜一片含之即止。治痢,生姜与好茶叶各一两,浓煎服。冻疮可用姜汁频涂。火邪、温病慎用。
4.紫苏
气香味辛性温,为民间常用有效发汗药。临床上苏叶发表、苏梗理气安胎。紫苏既能走气分又能走血分,白苏只能走气分。
5.桂
辛温,温里用肉桂,发表用桂枝。桂,春夏慎用,乃因春温夏热而言。一云损胎,亦非确论,乃用之当否。有表证五苓散用桂枝,无表证用肉桂。
6.藁本
足太阳经药,祛风寒作用很好,主治风寒及头巅顶疼痛,脊强、疝瘕、阴中寒肿痛亦治之。治头屑,取藁本、白芷等份为末,夜擦日梳,头屑垢自去(用食盐水,每晚洗一次亦效)。
7.白芷
善治阳明、太阴诸风,以祛风为主,并能下乳。治头风,香白芷一味,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下,名都梁丸;治口臭,以白芷为末,食后服一钱,白开水下,芳香解秽。
8.淡豆豉
苦甘寒,临床主要用于解郁热,为解表发汗通用药。葱豉、姜豉、栀豉、生地豆豉等都是有效简方,豆豉在伤寒、温病都可选用,我用火郁汤亦多加豆豉。
9.浮萍
辛寒,水中紫背浮萍也。浮萍为热证之发汗药,主治风热风温有效,除寒热、发汗。治身痒、瘾疹、癣疮等。寒湿勿用,伤寒亦不能用。
10.升麻
功用祛风热,为阳明经专药。古方多用于解毒取吐法;治喉痹作痛,以升麻半两,煎汤服取吐;治齿痛,以升麻煎汤,热嗽咽之,或加生地。凡麻疹已露,勿用此药。
11.石膏
辛甘寒。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解肌退热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
12.栀子
《内经》中讲以苦吐之。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均用栀子引吐。而非是豆豉涌吐。生栀子走气分,炒后苦性低走血分。脾胃阳弱,便溏者不宜用栀子。
13.决明子
性平微苦,入肝经。善祛风清热、润便。治雀盲头风,肝火便秘,我用决明子粉,每次服一、二钱,效果很好。
14.白薇
清伏热有效,故温病方多采用。血厥亦名郁冒,由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古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钱,共为末,每剂水煎五钱,温服。
15.玄参
长于滋肾水,清无根火(即清上焦浮火)。古方治瘰疬,主要用在解郁热。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蒸食之。
16.丹皮
微苦辛,入手厥阴、足少阴。白花者补,赤花者利,故治无汗之骨蒸。丹皮长于养阴清血分伏火,前人说,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丹皮治相火,故肾气丸用之。有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黄柏乃苦燥大寒之品。
17.银花藤
其花即金银花,藤、叶功用同花,可代银花,专长清热解毒,为内外科通用药。同甘草治一切痈肿毒热。
18.苍白术
二术治病颇广泛,主要是健脾除湿。古分赤白术,赤术即苍术,苍术燥,故燥湿发汗多用之;白术性平,故健脾利湿多用之。总之,苍术力锐,白术力缓。
19.独活
长于治风湿,古法治风,只一味浸酒服,治关节痛、产后受风等证。治历节风痛,以独活、羌活、松节等份,浸酒,每日空心饮一杯。
羌独活二者的区别:羌活治游风,独活治伏风。一说羌活治上,独活治下,各擅其长。
20.吴萸
辛苦大热有小毒,为足三阴经药。宣寒湿痹,通络活血,温中降逆,开郁化滞,润肝燥脾,治吞酸、吐泻、腹痛、转筋等。吴萸、丁香煎后,放红糖(不刺激咽喉),有温热止痛之效,为宣痹之法。
21.高良姜
气香性温,善治冷气,专长温中止痛。
良姜酒洗7次,香附子醋洗7次,等份研末,每服二钱,姜汁,盐汤下,治心气痛颇效。心气痛,多因气及寒起,因寒者良姜倍于香附;因气者,香附倍于良姜。
肺有伏火者勿用。其子即红豆蔻也。
22.菖蒲
辛温。功专通阳开闭,通心气,利九窍,宣痹,善治心腹冷气,逐寒湿痹。因能通心气,治疗心脏病可选用,柏子养心丸内亦可加九菖蒲。
23.磁石
辛寒无毒,补五劳七伤,耳聋,目昏,除烦,惊癫,气瘿,项核。为滋肾镇肝有效药,如临床用于治高血压病等。
24.牡蛎
咸平微寒,入足少阴肾。主治伤寒,温疟,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汗,胁下坚满,瘰疬,心脾气痛,利水,消疝腹,瘿疾,烦热,小儿惊风,下利,止渴,乃治阴虚之药,凡补阴须生用。
25.僵蚕
咸辛平,去风痰,开喉闭有专长。急喉风痹,以白僵蚕、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生姜汁调,灌之涎出即愈;治喉风痹,开关散(炒白僵蚕,白矾半生半枯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生姜汁调。
26.苦楝子(即金铃子)
苦寒小毒。根、花功同,杀虫治疝,导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为治心痛、疝痛和杀虫要药。治疝须同肉桂、茴香合用。
27.香附
辛微甘寒,入手足厥阴、少阳兼行十二经。专长理气和血,调和三焦,治气郁的主药,治疗一切气痛。
气郁吐血,童便调香附末二钱;小便尿血,香附、地榆煎服;气郁头痛,醋制香附四两、川芎二两,为末,每服二钱,茶水调下;偏正头风,制香附一斤、炮乌头一两、甘草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葱茶汤送。
28.木香
辛苦温,入足太阴、阳明。古方南木香即广木香,行滞气,和脾胃,磨汁服佳。中虚者勿重用。
后世所谓青木香,乃马兜铃之根。还有川木香似广木香功同。
29.降香(一名紫藤香)
辛温。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用法以瓷瓦片(勿用铁刀)刮下研最佳,止血即效。一人被刀伤出血不止,用花蕊石散无效,用紫藤香瓷刮研末,掩之血止痛定,次日结痂。降香治病颇多,亦可用于溃疡病出血(顺气)和肠胃病上吐下泻等。
30.地榆
为凉血止血有效药。治烫火伤,用蛋清调涂有效。崩漏下血、流鼻血,用地榆苦酒煎治之有效。
31.茅根
甘寒,清热、凉血、止血、生津止渴,利小便,解表。治春温流鼻血。
32.鸡血藤
专长通经活血,壮筋骨,治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并治妇女经水不调,赤白带下。
33.川芎
辛温,不宜重用久服。若使它药佐之,中病即止可也。且不独川芎,如黄连、大黄,古人亦有告诫。治产后乳房痛不可忍,名乳悬,可用当归、川芎为末,浓煎频服,并以篦麻子一粒捣细末,贴脚心。
34.血竭
甘咸平,为活血化瘀有效药,乳没行气活血,血竭专于行血化瘀。
35.人参
味甘性微寒。其主要功用:益气养血生津,主治气血虚怯及男女老幼内外诸证。
如前人经验:治阳虚气喘欲绝,产后虚喘者可重用独参汤,水煎取汁,频服之;治产后血晕,可用人参一两、苏木半两,以水、酒和童便煎服之;
治惊疾、夜寐不安,可用人参、龙齿、茯神各一钱,煎浓取汁,调朱砂末服;治虚劳吐血,先以十灰散止之,继之以独参汤主之,用人参一两、肥大枣五枚,浓煎服;
治消渴引饮,用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名玉壶丸。
人参价贵,临床一般补气健中,可用党参代人参用。益气生津,清热润肺,西洋参为好,但可用沙参、玉竹代替。
36.续断
为跌折续伤止血药。治劳伤,妊娠胎动,川断酒浸,杜仲姜汁炒断丝,等分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为丸,梧子大,每服30丸,米汤下,日一服。
37.杜仲
甘温平,滋肾润肝。有保胎之功,若三四月坠者,于二月前,以杜仲二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山药六两为末,做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汤下。
38.骨碎补
一名毛姜、猴姜,入足少阴。此药长于温肾,治损伤效果很好。
一例牙齿食猪肉即痛,服此药而愈,乃肾气不足所致也。治肾虚牙痛,亦可用骨碎补二两,瓦器焙,研为末,常揩牙,久自愈。
39.胡桃
甘温平,主要温肾健胃,治虚喘咳嗽。肺寒虚喘者可用,肺热咳嗽者勿用。其质润,其皮涩,临床用时去壳留衣,即勿去紫皮也。
前人经验,食之令人肥健,养血润燥,润肌黑发,温肺化痰,补下焦益命门,利三焦润肠通便利尿,又能固肾止泻,腰痛脚重,治疝痛,制铜毒等。
我用生核桃(连衣),每日一个,每年秋后用至清明,消食化痰;治喘,以心肾两补之法,用人参一钱、胡桃二枚,煮服或蒸服,乃平补也。凡相火旺者不宜食。
40.赤白芍
以花色别名,味苦平微酸,入肝脾二经,主治多证,但中寒者不宜,热证生用,寒证酒炒用。此药,诸本草皆云产后勿用。临床多用赤芍行血破瘀,白芍和营养阴。
41.黄精
性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其功用益精,填髓,强筋骨,安五脏,祛风湿。黄精丹(黄精、当归)是平补方,久服似有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42.白芥子
专长化痰软坚,控涎丹用于治皮下痰核多有效,阳和汤亦必用白芥子;治胸膈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共为末,枣肉捣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
43.贝母
浙贝,大苦寒。降痰开郁、清肝火、除时气烦热。疗喉痹、痙疡、肺痈、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
性味俱厚,较川贝母之清降之功强数倍。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浙贝。川贝母偏于补,虚咳者宜;感冒初起不宜用,早用敛汗。
44.五味子
皮肉酸甘,其核苦辛咸,一物而具五味也。其功用:交心肾,止虚汗,益胃生津。凡用五味子,必须捣破,五味乃全。
45.露蜂房
甘平有小毒,入阳明经,专长祛风解毒,为外科要药,可以外敷或洗,亦可内服,能祛风解毒,消痈肿,此药可代僵蚕使用。
46.甘草油
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细小甘草无粉),以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籽油亦可,其他杂油花生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
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
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热疳疮,其效显著。
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故笔记之。
47.甘草
味甘性缓,能清火、解百毒,生肌止痛,麻油、菜油亦能清火润燥,解毒杀虫,二物配合,有消肿、解毒、止痛、生肌之效。
蒲辅周对于各种中药的用药经验总结
野菊花:味苦寒,花小蕊多,用之不当,服之伤胃。治疔肿,野菊花连叶一握,同地丁煮汁颇效。
芦荟:苦寒,为杀虫清热药,主要是杀虫。小儿脾疳,本品与使君子等分,为细末,米汤饮服一、二钱。
芫花:辛温有毒。功用逐水,治牙痛难忍,芫花末擦之令热,痛定即以温水漱之。治疯犬咬中毒,用芫花根皮,不拘多少,糯米一杯,铜器一小具,三味熬成稀粥,空腹食用,毒重者必泄黑水数次,此方是经验方,我亦用之有效。
牵牛子:为消水肿有效药,但虚证不宜用。时珍说,白丑补命门火,黑丑能利水。
石膏:辛甘寒。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解肌退热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
栀子:《内经》中讲以苦吐之。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均用栀子引吐。而非是豆豉涌吐。生栀子走气分,炒后苦性低走血分。脾胃阳弱,便溏者不宜用栀子。
决明子:性平微苦,入肝经。善祛风清热、润便。治雀盲头风,肝火便秘,我用决明子粉,每次服一、二钱,效果很好。
白薇:清伏热有效,故温病方多采用。血厥亦名郁冒,由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钱,共为末,每剂水煎五钱温服。
玄参:长于滋肾水,清无根火(即清上焦浮火)。古方治瘰疬,主要用在解郁热。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蒸食之。
丹皮:微苦辛,入手厥阴、足少阴。白花者补,赤花者利,故治无汗之骨蒸。丹皮长于养阴清血分伏火,前人说,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丹皮治相火,故肾气丸用之。有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黄柏乃苦燥大寒之品。
丝瓜:甘平。煮食除热,老者烧存性服,祛暑清热,治阴茎疮溃,丝瓜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频搽之。治坐板疮,以丝瓜皮焙丁为末,烧酒调搽之。治手足冻疮,老丝瓜烧存性为末,和腊猪脂涂。治肠风下血,老丝瓜烧存性,槐花炒黑等分为末,每空心服二钱,米饮下。治乳汁不通,老丝瓜连子烧存性为末,酒下二钱。凡用酒皆糯米甜酒也。
黄连:苦寒,为清火解毒药,内外通治。乳汁浸黄连,治目疾;三消骨蒸,黄连末以冬瓜汁浸一夜晒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用冬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大麦汤下;下利不止,黄连、干姜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温开水送服。
黄芩:苦寒,主治不外清肺、大肠、胆三经之火。枯芩走肺,重在清肺火;子芩走大肠,重在清肠火。洁古治眼眶作痛,乃风热有痰,黄芩(酒浸)、白芷等为分末,每服二钱,茶下。治肺中有火,肤热如燎,肝热目生翳,少阳头痛古方用片芩一味炒,或酒炒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或为丸服。治痔久出血不止,用清酒炒黄芩三钱为末,久收可止。
银花藤:其花即金银花,藤、叶功用同花,可代银花,专长清热解毒,为内外科通用药。同甘草治一切痈肿毒热。
椿(樗):苦温小毒,根、叶功同,椿香体实,樗臭体疏,凡用根刮去粗皮。治赤白带、痢、下血。
挟热下痢,脓血大便,人参散,以樗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或米饮下亦可;休息痢,日夜无度,臭不可近,脐腹撮痛,用椿根白皮、诃子各十两,母丁香30个,为末,醋糊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米饮下;脏毒下血,下利清血,均用椿根白皮,为末,醋糊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米饮下;白带,椿根白皮一两半,良姜、白芍、黄柏均炒黑,各二钱,为末,粥为丸,梧子大,空心服1丸,白汤下。
苍白术:二术治病颇广泛,主要是健脾除湿。古分赤白术,赤术即苍术,苍术燥,故燥湿发汗多用之;白术性平,故健脾利湿多用之。总之,苍术力锐,白术力缓。
五加皮:辛温。根、皮、茎、叶功同。五加皮有两种,一种臭五加皮,酒炒用,祛风湿;一种红毛五加皮,不臭,祛风湿兼补,两者均坚筋强骨,祛风湿。古云主痿跛、脚气、风湿痹、五迟、四肢不遂、骨节挛急,五劳七伤。小儿行迟者,五加皮五钱、川牛膝二钱半、香木瓜二钱半,共为末,每服五分,米汤入酒二三滴,调服有效。
松节:主百节风痹,燥血中之湿;枝、叶功同节;皮,—名赤龙皮,煅灰存性,治疮疡;子,逐风痹,头眩,温肠胃,润五脏,治燥咳,虚秘。肺燥咳嗽,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研膏和蜜半两收之,每服二钱,食后服。大便虚秘,以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黄芪汤下。
独活:长于治风湿,古法治风,只一味浸酒服,治关节痛、产后受风等证。治历节风痛,以独活、羌活、松节等份,浸酒,每服空心饮一杯。羌独活二者的区別:羌活治游风,独活治伏风。一说羌活治上,独活治下,各擅其长。
附子:辛温有毒,入足少阴,为临床温阳有效药物。如阳虚脱证,就有四逆汤、参附汤等方剂。
吴茱萸:辛苦大热有小毒,为足三阴经药。宣寒湿痹,通络活血,温中降逆,开郁化滞,润肝燥脾,治吞酸、吐泻、腹痛、转筋等。吴茱萸、丁香煎后,放红糖(不刺激咽喉)有温热止痛之效,为宣痹之法。
高良姜:气香性温。善治冷气,专长温中止痛,良姜酒洗7次,香附子醋洗7次,等份研末,每服二钱,姜汁,盐汤下,治心气痛颇效。心气痛,多因气及寒起,因寒者良姜倍于香附;因气者,香附倍于良姜。肺有伏火者勿用。其子即红豆蔻也。
菖蒲:辛温。功专通阳开闭,通心气,利九窍,宜痹,善治心腹冷气,逐寒湿痹。因能通心气,治疗心脏病可选用,柏子养心丸内亦可加九节菖蒲。
铁落:辛平无毒,功能平肝镇怯,治惊邪癫狂,善怒发狂,煎汁服。凡用铁落,俱煎汁服,取其气,勿服其质免伤胃肠。
磁石:辛寒无毒,补五劳七伤,耳聋,目昏,除烦,惊癫,气瘿,项核。为滋肾镇肝有效药,如临床用于治高血压病等。
牡蛎:咸平微寒,入足少阴肾。主治伤寒,温疟,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汗,胁下坚满,瘰疬,心脾气痛,利水,消疝瘕,瘿疾,烦热,小儿惊风,下利,止渴,乃治阴虚之药,凡补阴须生用。
蚯蚓(又名地龙):咸寒。清热利尿有效。而补阳还五汤用之,重在宣痹。
蜈蚣(又名天龙):辛温有毒,入厥阴。治抽风有效,亦消癥瘕积聚,去恶血。
莲藕:治病颇多,笔录以供临床选用:伤寒口渴,藕汁、生地汁、童便各半盏,煎温服;时气烦渴,藕汁、生蜜和匀服;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时珍治一男子,血淋痛胀,以藕汁调发灰二钱服,3日血止痛去;卒暴吐血,大便下血,藕节为末,或捣烂水煎,调蜜服;鼻渊脑漏,藕节、川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呕血不止,荷花为末,酒调,每服二钱;经血不止,莲蓬烧存性末,每服二钱,酒调下;血崩不止,莲蓬、香附等分,煅存性,每服二钱,米汤下;漏胎下血,每服二钱,米汤下;血淋,每服二钱,少入麝香,米饮下;崩中下血,荷叶烧存性半两,蒲黄、黄芩炒黑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偏身风疬,荷叶、石灰合煮浸洗;阴肿痛痹,荷叶、浮萍、蛇床等分,煎水洗;头面胀痛,寒热,用荷叶一具,升麻,苍术各五钱,煎服,名清震汤。
地榆:为凉血止血有效药。治烫火伤,用蛋清调涂有效。崩漏下血、流鼻血,用炮榆苦酒煎治之有效。
茅根:甘寒,清热、凉血、止血,生津止渴,利小便,解表。治春温流鼻血。
穿山甲:咸微寒有毒,除瘴疟,寒热风痹,通经脉,排脓血,通窍,下乳汁,并疗诸痉,恶疮,瘫痪,风疾,为外科要药。临床多用于实证,虚证用之也无坏处。
桃仁:辛酸甘热。破血消瘀,活血通经。生仁有毒,勿服。
鸡血藤:专长通经活血,壮筋骨,治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并治妇女经水不调,赤白带下。
川芎:辛温,不宜重用久服。若使它药佐之,中病即止可也。且不独川芎,如黄连、大黄,古人亦有告诫。治产后乳房痛不可忍,名乳悬,可用当归、川芎为末,浓煎频服,并以蓖麻子一粒捣细末,贴脚心。
玄胡:为行气活血消瘀有效药。主治气滞血瘀诸痛。治热厥心痛,元胡、金铃子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或白开水下。治疝痛,元胡、全蝎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盐汤或酒下。
血竭:甘咸平,为活血化瘀有效药,乳没行气活血,血竭专于行血化瘀。
人参:味甘性微寒,其主要功用:益气养血生津,主治气血虚怯及男女老幼内外诸证。如前人经验:治阳虚气喘欲绝,产后虚喘者可重用独参汤,水煎取汁,频服之;治产后血晕,可用人参一两、苏木半两,以水、酒和童便煎服之;治惊疾、夜寐不安,可用人参、龙齿、茯神各一钱,煎浓取汁,调朱砂末服;治虚劳吐血,先以石灰散止之,继之以独参汤主之,用人参一两、肥大枣五枚,浓煎服;治消渴引饮,用人参、栝蒌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名玉壶丸。人参价货,临床一般补气健中,可用党参代人参用。益气生津,消热润肺,西洋参为好,但可用沙参、玉竹代替。
黄芪:黄芪甘温,其功用:收汗固表,托疮生肌,补中益气,为补气要药。此药主治颇多,总以解虚热,实卫气为主,乃补中气主药,善治大风。
续断:为跌折续伤止血药。治劳伤,妊娠胎动。川断酒浸,杜仲姜汁炒断丝,等分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为丸,梧子大,毎服30丸,米汤下,日一服。
杜仲:甘温平,滋肾润肝。有保胎之功,若三四月坠者,于二月前,以杜仲二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山药六两为末,做糊为丸,如梧子大,毎服50丸,空心米汤下。
骨碎补:一名毛姜、猴姜,入足少阴。此药长于温肾,治损伤效果很好。一例牙齿食猪肉即痛,服此药而愈。乃肾气不足所致也。治肾虚牙痛,亦可用骨碎补二两,瓦器焙,研为末,常揩牙,久自愈。
韭:性温味甘辛消瘀。温肾壮阳,暖腰膝。治胸痹刺痛如锥,捣汁服。治吐血、衄血、尿血,妇女经脉逆行及跌打损伤,胸中恶血,胃脘瘀血,产后血晕,以韭汁和童便服。妇女白带,韭汁和童便露一宿服。韭汁单服,味辣难吞,必同童便或牛乳或白沙糖服之。韭子:辛甘温,温肝肾,治遗精梦交,遗尿,妇女白溢,白浊。韭子用盐水拌湿润,炒干研末,每服二钱,治阳痿。
胡桃:甘温平,主要温肾健胃,治虚喘咳嗽,肺寒虚喘者可用,肺热咳嗽者勿用。其质润,其皮涩,临床用时去壳留衣,即勿去紫皮也。前人经验,食之令人肥健,养血润燥,润肌黑发,温肺化痰,补下焦益命门,利三焦润肠通便利尿,又能固肾止泻,腰痛脚重,治疝痛,制铜毒等。我用生核桃(连衣),每日一个,每年秋后用至清明,消食化痰;治喘,以心肾两补之法,用人参一钱,胡桃二枚,煮服或蒸服,乃平补也。凡相火旺者不宜食。
枸杞:苦平甘寒,苗叶清上焦心肺虚热,根皮消下焦肝肾虚热,其子滋肾润肺。苗、根皮去三焦客热,解骨蒸肌热,泻肾火,降肺火,凉血去胞中火。
赤白芍:以花色别名,味苦平微酸,入肝脾二经,主治多证,但中寒者不宜,热证生用,寒证酒炒用。此药,诸本草皆云产后勿用。临床多用赤芍行血破瘀,白芍和营养阴。
天门冬:甘平微苦,入手太阴、足少阴,润燥滋阴,清肺降火,消痰止嗽。临床多用于润肺滋肾,理热痰,润大肠,属阴虚而喘者用之有效。若风寒咳嗽,有表邪者勿用。
石斛:甘平,入足太阴、少阴、命门,专长养阴,养阴而不滞邪,外感热病津伤者,尤多选用。养肝和胃,清肺补脾,每用二钱,入生姜一片,煎水代茶饮。
鳖甲:咸平,入足厥阴血分。主心腹癥瘕积聚,恶血,骨蒸,阴蚀,痔核。用生剔去肉者,煮熟取肉者不可用。痃癖积聚用鳖甲醋炙煮,每服一匙,牛乳一合调服,朝夕取之。又方鳖甲、琥珀、大黄等分为末,酒调服二钱,下恶血愈。沙石淋痛,大鳖甲醋炙为末,酒服,日2服。阴头生疮,鳖甲末,鸡子清调涂;妇女阴脱,大肠脱肛,鳖头煅存性为末,葛根熬汁,入酒调服。
黄精:性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其功用益精,填髓,强筋骨,安五脏,祛风湿。黄精丹(黄精、当归)是平补方,久服似有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神曲:甘温微辛。消食健胃助消化,六神曲能解表,福建制者佳,名建曲。
白附子:辛温味麻,入阳明经,专长祛阳明风,为祛风去痰之要药,临床上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有效。
南星:苦辛温有毒,入手足太阴,为治风痰有效药。
半夏:辛温有毒,入足阳明、太阴、少阴三经。为除痰降逆、消心下痞有效药物。如三个泻心汤皆有半夏。总之附子、乌头、南星、半夏乃救急扶危之要药。
白芥子:专长化痰软坚,控涎丹用于治皮下痰核多有效,阳和汤亦必用白芥子;治胸膈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共为末,枣肉捣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
胖大海:产于至阴之地,其性纯阴。为清热凉血有效药,实火可用,虚火勿用。
贝母:浙贝,大苦寒。降痰开郁,清肝火、除时气烦热。疗喉痹、瘰疠、肺痈、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性味俱厚,较川贝母之清降之功强数倍。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浙贝。川贝母偏于补,虚咳者宜;感冒初起不宜用,早用敛汗。
紫菀:苦温辛,治久嗽不愈,紫菀、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乌梅一枚,煎汤调下。紫菀,冬花性温治寒咳;百部长于热咳。配合使用治久咳,止嗽散亦紫菀、百部同用。
白矾:性涩。主治湿痹,痰结,消肿,杀虫,治病颇多,为内外妇儿科通用药。一单验方,白矾每次服玉米粒大,日两次,治疗心区疼痛。
五味子:皮肉酸甘,其核苦辛咸,一物而具五味也。其功用:交心肾,止虚汗,益胃生津。凡用五味子,必须捣破,五味乃全。
麦:当分小麦、浮麦。小麦微寒,面温皮凉,主养肝心;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甘咸寒,其功益气除热,主治自汗、盜汗、骨蒸虚热、妇女劳热。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用之灵活适当能治不少病,不可轻视之。
贯众:功专清热,解毒,杀虫,可预防感冒,主要是解毒。并有止血之功。
石榴:甘酸温涩,有甜酸两种,入药用酸者,主治下痢,崩中。肠滑久痢,酸石榴一个,火煅为末,毎服一匙,仍以酸石榴一个煎汤送下。或用酸石榴皮、干陈皮,焙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
露蜂房:甘平有小毒,入阳明经,专长祛风解毒,为外科要药,可以外敷或洗,亦可内服,能袪风解毒,消痈肿,此药可代僵蚕使用。
甘草油: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细小甘草无粉),以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子油亦可,其他杂油花生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
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热疖疮,其效诚著。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故笔记之。
甘草:味甘性缓,能清火、解百毒,生肌止痛,麻油、菜油亦能清火润燥,解毒杀虫。二物配合,有消肿、解毒、止痛,生肌之效。
童便:阴虚火动,热蒸如燎,服药无益者,用童便滋阴清热。回忆我1934年在成都行医,友人之妻,年30余岁,病内热两年,诸药无效,注射针药亦然,请我设法,教她服童子尿,每日3次,每服1盏,服20日效,60日痊愈。朱丹溪谓:“降火最速,莫过于童便。”童便其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不可缺,能消瘀血,止吐衄,咳咯诸血、血逆加童便其效更速。我治一溃疡病大出血,用《金匮》柏叶汤,以童便代木通治疗而愈。
蒲辅周运用附子二十三法
1.回阳救逆
《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先生遇霍乱吐、利、大汗、肢厥,用人参四逆汤;脉微欲绝,阳浮于外,予通脉四逆汤加葱白、猪胆汁、人尿;急救投生附子。阳脱汗多者选芪附汤,有下利用术附汤。
在腺病毒肺炎120例治疗过程中,对其中1例阳虚肢厥者,投参附合四逆汤为主抢救成功。虽仅见此1例,他认为“不可不备一格。”“阳虚欲脱(腺病毒肺炎)”案经中西医治疗,骤然体温剧降,昏迷足凉,呼吸微弱,舌上少津,脉沉弦细无力,证属阴津既伤,阳气欲脱。先生急疏回阳救逆之西洋参6克、川附子3克、石菖蒲2克,浓煎频服,当夜四肢渐回温,昏迷转微烦,痰能咳出;翌日呼吸衰竭缓和,舌红津回。续以益气生津法(沙参、麦、味、菖、远)调理五日痊愈。全仗参附力挽欲绝之阳也!
2.引火归原
《本草正》谓附子“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先生对大虚似实,见面赤颧红,头眩烦躁,脉浮大而涩者,认为系欲脱之兆。若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亦至虚有盛候,急宜右归加龙、牡、磁、龟板、阿胶和淡菜等味收摄元神。“类中风”案断为五志过劳致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于上,肝风将动。先生予育阴潜阳,佐附子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趋消失,震颤平复。
3.回阳固阴
“热病转寒中(乙脑)”案会诊前迭进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属而高热不退,肢厥神昏,腹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但量不多,头汗出,口唇燥,板齿干,乃虚实互见,邪陷中焦。先生投辛通苦降剂(参、夏、姜、芩、连、芍)后利止满减,汗出热退。彼时热虽去而元气伤,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绝,恐将阳脱,急以生脉加附、龙、牡回阳固阴,浓煎徐服不拘时,各症渐减,阴回阳生。继进三才汤佐枣仁、石斛、阿胶养阴益胃,未及数帖而瘥。
4.扶阳固卫
先生于阳虚卫弱之自汗,每斟酌在玉屏风散加附子,或芪附汤间取效。
5.温补肾阳(温肾培元)
《汤液本草》云附子入“命门之剂”;《本草正义》:“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先生曰久喘治肾,系肾元阳不固者,治宜肾气丸。“脾肺同病(慢支)”案当痰湿化后,先以理中温化健脾,继予桂附地黄补肾固本。真元衰竭之自汗,遣参附汤温扶之。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济生肾气和理中丸兼进;“月经不调(三)”案为月经先期,经前腹泻,经停泻止,腰腹胀痛,黄芪建中加附、杜、故纸,服五帖经行便即不溏;“经行如崩(一)”案腰痛、脉沉迟无力,附子参入补肾强腰剂中,症情好转,后期黄芪建中加附、术,早晚另服右归丸,两月后经渐调并怀孕;“口疮”案先投封髓丹加减,大便仍稀溏,遂早进补中益气丸,晚服金匮肾气丸渐愈。上皆脾肾并调矣!
“腰痛兼二便秘涩(前列腺肥大)”案乃86岁高龄患者,真阴本亏,元阳式微,津涸气馁,无力传送,酿致尿频便结,阳虚阴结之证。先生以桂附八味去丹皮,加菟、杜、膝、故纸、巴戟补肝肾,既育阴滋涸,又温化培元,使肾中水火渐充,形体健、营卫和而诸症悉解,五年未犯。津亏而生津罔效,若系釜底无火不能气化,必加附子。但急性热病津伤,用附子当慎重,“辨证不清,不可轻投”。
6.益气温肾
先生治一老年患者,良由中气虚致小便不畅,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以鼓动肾阳,强盛心力,小肠之气充足,小便自然通利而竟全功。
7.温补阳气
“感冒(一)”案乃素体阳虚,营卫不固罹病,初进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畏风除而恶寒减,仍汗出,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投温阳利湿,诸症大减。终以温阳补中法,晨吞附子理中丸,暮服补中益气丸渐愈。首尾三易其方,大法未离乎温阳。
8.温阳利湿
阳虚型高血压,先生倡遣附子汤佐龟板、龙骨、牛膝治之。“眩晕(二·高血压)”案4年来血压25.3pa~18.7pa/16pa~12pa(190~140/120~90毫米汞柱),头晕心悸,心烦懊憹。先生据脉沉迟,舌质不红,体胖肢胀,乏力溲频,诊为阳虚湿盛,即予附子汤加龙、牡、杜仲、杞、桑寄、狗脊。仅15帖诸症尽除,血压正常。“阳虚脾湿(慢支)”案以六君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咳、痰减,惟大便日2~3次,且不成形,更予附子理中导四神丸制丸缓图。
9.温阳利水
一病程14年“心悸(风心病)”患者并慢性心衰,下肢肿胀,先生给真武合桂枝龙牡汤温阳利水,俾营卫和调,脾胃健运,水肿明显消退。另例高年高血压病案,先生视为阳虚水逆,真武辅龙、牡、半夏温镇获痊。慢性肾炎偏肾阳虚者,亦选真武汤温化行水。“慢支”水气上逆,头眩心瞤动,振振欲辟地者,或咳喘肢体浮肿者,先生尝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每获佳效。
10.温经散寒
《伤寒蕴要》指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先生昔年在四川梓潼故里曾治1例炎夏贪凉,场院连续露宿三夜者,两腿剧痛,微恶寒,上下床均须人扶持,群医历治罔效,药用附片15克(先煎)、麻黄9克、细辛6克煎服,20帖健愈如初。
11.温化寒湿
张元素论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虞抟:“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汪昂:“逐风寒湿。”先生认为,寒湿多中于阳虚脾弱者,症见脉沉缓,身无大热,口不渴,溲清便溏,或身痛重着,手足肿痛,但头汗出,背强喜暧,宜胃苓汤加川附子、木瓜、炮姜治之。寒湿,脉虚而涩者,迳投桂枝附子汤。“风寒湿痹”案缘于产后气血虚,外感风寒与内湿搏结合而为痹。先生匠心独运,将温经散寒除湿同调和营卫熔为一炉,黄芪桂枝汤合术附汤增损,翌日痛减,两日后经潮。
12.温通寒积
《本草纲目》引《王氏究原方》语:“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现腹胀便秘,口苦酸臭,尿少而黄,先生每投温脾汤和胃降浊取效。对痼冷在胃肠间之远年痛泻、休作无时者,他多断为慢性虚寒泄泻,积滞未尽,尝用温脾汤制蜜丸服,尤强调“积不除,则病难愈”。
13.温肾散寒
急性肾炎,先生对脉沉细紧或沉细弦,舌淡苔白,腰背恶寒,四肢不温者,以附子90克,麻黄、细辛各60克,共为粗末,每用12克煎服;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之。
14.助补肝肾
虞抟云附子“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滑胎(习惯性流产)”案已有五次流产或早产史,每次妊五月必漏血十余日,此次又兼胎漏。先生首调脾胃以养胎元,五味异功加砂、藿、姜、枣、山药,3帖恶阻止。继补肝肾以固胎本,泰山磐石合安胎银苎酒增损(制川附、别直参、熟地、巴戟、苎麻根、续断、归、杜、苁、术),一周服1剂,直至足月顺娩。
15.益气强心
“虚阳上越(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案先生析由气血不足使然,以附子汤益气强心,加杞、味、山萸肉、龟板、女贞子等育阴潜阳而获效满意。
16.补中养血
《本草纲目》言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甚捷。“寒湿痹证(亚变败血症?风湿热?)”案迭进通阳宣痹除湿、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养阴、调和肺胃等法,邪却正伤见多汗,血沉30~40毫米/小时。先生用归芪建中加附子等味,10剂血沉降至20毫米/小时。复谓:“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原,脾胃健强,气血足则康复矣。”
17.温经摄血
“便血”案病程近月,先生指为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旋施黄土汤加味,其中附、术旨在复健行之气,血得温煦始循经而行,深恐辛温动血,佐黄芩苦寒监制,加侧柏叶以助涩血,9帖血竟止。
18.温脾暧胃
《医学启源》云附子“温热脾胃。”“感冒”案素体阳虚,先生历经辛散、祛风清燥和温化痰饮诸法顿挫病势后,转投附子理中汤加味,并以之制丸缓图善后。
19.益火补土
“阳虚脾湿(腹泻)”案,先生初用理中加味即大便复常,惟尚乏力自汗,腹鸣腹凉,脉沉缓,原方出入制就蜜丸常服之。
20.温寒止痢
对寒痢下利清谷,肢厥脉微,甚则滑脱不禁者,先生常予理中、四逆辈。
21.平复厥热
《本草经读》:“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痢疾(急性毒痢)”案为病势危笃历用多种抗生素罔效者,先生于二诊见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虚实互见,示病邪深入厥、太二阴,兼阳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急投乌梅丸加味,2帖即厥热、烦躁皆平,下利好转。终以益气生津、调和肝脾之剂3帖而安。何等快捷!
22.温脏杀虫
李杲言附子“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虫蛊”案系先生舅父,素嗜酒善怒。盛怒后腹胀如石,头面上肢微肿,下肢黑肿,鱼腹及阴囊均穿小孔流臭黄水,脐突胸高,二便不利,脉沉弦涩。先生因制温白丸给服,吐蚘睡安,醒后糜粥自养数日,肿消孔敛。调理两月得瘳。此实谨遵“大积大聚,非不可治”经旨之启人心扉之佳案也!
23.反佐纯寒
纯寒之品理当用于火热之证。至若羸弱之体,难胜克伐,初可见功,后即不效。人以胃气为本,纯寒败胃每令病情恶化。先生忆及夏邦佐治白喉热证,以黄连解毒汤加附子、僵蚕。附子之作用在“用寒勿远热,驾诸药而不凝滞,反佐而能捣其巢,攻坚破结”。先生临床,时有效法。
纵观前述,足证先生精研医理,剖析毫芒,用附子已曲尽其妙,达致炉火纯青之至高境界。但“温而不燥”是他自始至终恪守之基本准则。盖附子究系纯阳辛温之品,补火扶阳固有余,损阴尤当慎。否则,水涸阴竭火无所附,势成燎原。
先生例举《伤寒论》附子汤配白芍,四逆汤有甘草;金匮肾气丸水中补火,皆无不遵此大旨。故先生谆谆告诫来兹,临证切忌拼凑纯温热药治病。他对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病势急剧恶化者,尝以熟附子、人参各9克,醋制龟板30克,急救肾中将绝之阴阳并强心气;治疗气闭耳聋之属阴阳两虚者,给服八味肾气丸,皆活泼圆通,深得运用附子之要领,亦先生“温而勿燥,免伤其津,实为温法要诀”之最佳诠释与疏证。
蒲辅周屡用屡效的十首方
外用寒湿积聚方
组成:乌头一两,干姜、良姜、白胡椒、北细辛、肉桂、丁香各五钱。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用一匙,加白面一匙,和匀;用生姜、葱白,煎取汁,调成膏状,摊于布上,贴患处,固定一夜,晨起去之。
主治:寒湿积聚皮色不变,喜暖怕凉。如果寒湿冷气凝于四肢关节,或足背或小腹部、腰部,自觉冷痛,或有块,照法用之,能消散而愈。热证慎之。
1972年5月,有一位姓孟的女同志,左脚长一硬块,形如李子,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已经数月,治疗无效。从气滞寒凝试治之。用胡椒、小茴香、荜茇、白芥子各五钱;肉桂二钱,共为末;入面二两,和匀,分成五包,睡前用黄酒调药一包如饼样,贴患处,用布包扎固定,用四包药,硬块就消散了。
回忆十多年前,在成都亦治愈过一类似病人,用乌头、细辛、肉桂、荜茇、良姜为末,诸法同前,经两夜即消失。由此可见,足背硬块多由寒湿引起。
三生祛痛方
组成:生乌头(草乌亦可)、生南星、生白附子。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为细末,每用一两,以葱白连须七茎,生姜五钱,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包在痛处,其效颇速,痛可缓解。
主治:偏头痛。
头痛验方
组成:全蝎二十一个,地龙六条,土狗(蝼蛄)三个,五倍子五钱,生南星一两,生半夏一两,白附子一两,木香三钱。
用法:上药为细末,加二分之一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纱布包固定。
主治:偏正头风,三叉神经痛,痛不可忍者。
连参散
组成:苦参十两,黄连五两,甘草三两,木香二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痢疾白多者红糖水冲服,赤多者白糖水冲服。
主治:痢疾。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流行痢疾,蒲老祖父在香连丸的基础上立此方,治痢疾多效。
茺蔚老姜汤
组成: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一两,煨老生姜一两,红糖二两。
用法:上药煎取三碗,分三次热服。
主治: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亦可随之而愈。
当归艾叶汤
组成:当归一两,生艾叶五钱,红糖二两。
用法:上药煎熬取三碗,分三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主治: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
此方是蒲老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艾附丸
组成:艾叶、四制香附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三钱,开水送服。
主治: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
痛风验方
组成:三角风、八角风、九节风、鸡血藤、白通草、黑马草、花椒根(或用花椒一钱)各二钱。
用法:好白酒半斤,浸七天可服,服完后加白酒半斤浸,每次服三至五钱,能饮酒者可服一两。
主治:关节痛。
此方为张东友老中医得之于本地一位中医的经验方,后口传于蒲老,蒲老屡用有效。
疟疾验方
组成:酒炒常山二至三钱,知母、贝母、草果仁各一钱。
用法:水煎,晨起空腹热服,服后若吐,勿恐慌,此为病去。
主治:疟疾。有表证或食滞者,先解表消食,后用此方。
休息痢验方
组成:当归五钱,薤白头五钱,甘草二钱,滑石五钱,白芍五钱,槟榔二钱,莱菔子(炒)二钱,枳壳一钱,广木香五分(磨汁冲)。
用法:水煎服。
主治:休息痢。
此方是蒲老给自己用的验方。蒲老曾经患慢性痢疾八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无效,用此方而愈。用于其他患者也见效。必须注意忌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