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问题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众多,可以按照生活领域、核心观念、学科内容等作出不同的划分。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广大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和教研员十分关注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问题,对如何把握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的定位和德育落点感到困惑。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因为缺乏处理螺旋式上升内容的意识和方法,对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的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超前、重复或倒挂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选取几个教育主题,结合具体案例,简要梳理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和统编教材研究者参考。
一、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内容分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生活领域,虽然这个课程标准是针对小学中、高学段,但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整套教材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不同学段呈现不同生活领域。其中,一些生活领域在教材中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那么,如何整体把握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这些不同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一是这一领域内容在不同学段是如何呈现和分布的?二是这一领域内容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是什么?三是这一领域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家庭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
家庭生活领域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分布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父母分担”,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这些单元从低到高依次侧重健康与安全、亲情与习惯、感恩与理解、分担与贡献、责任与家风。亲情、习惯、理解和责任是不同学段家庭生活主题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班级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
班级生活领域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分布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伙伴”,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低学段侧重适应班级生活,中学段侧重改善班级生活,高学段侧重管理班级生活。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是不同学段班级生活主题的共同价值追求。
(三)公共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主要分布在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低学段侧重养成公共生活习惯,中学段侧重遵守公共秩序,高学段侧重参与公共生活。规则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是不同学段公共生活主题的共同价值追求。
(四)家乡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
家乡生活领域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主要分布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二年级侧重家乡的景物、物产、人物和事件,三年级侧重家乡的邻里和环境,四年级侧重家乡的文化与历史。认识家乡、认同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不同年级家乡主题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价值观念的螺旋式上升
我国20世纪之前的小学德育教材大多以德目为中心,每课书基本围绕一个德目展开,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21世纪初以来的小学德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德目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大多围绕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展开。但是,培养儿童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仍然是德育教材的基本任务,同一价值观念在不同学段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仍然存在,只是与传统德育教材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也是如此。有些课文标题单从字面上看,很难一下把握课文所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要想整体上把握某一价值观念在整套教材中的螺旋式上升,就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下面举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
(一)诚信观念的螺旋式上升
诚信内容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主要分布于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四年级下册第2课《说话要算数》,五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沟通交流》、第10课《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五年级下册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会尊重》。三年级侧重讲做人应该诚实、不说谎,并引导学生分析了说谎的不同因素——既有道德因素,也有心理等其他因素。四年级不仅讲对别人说话要算数,还讲了对自己说话也要算数。五年级从社会交往技能的角度讲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了诚信这一美德的价值。六年级上册是法治专册,以借东西要按时归还、约法三章和合同等内容,从法律的角度讲诚信。最后,六年级下册从尊重自己的角度渗透了诚信教育。总体来看,不同学段教材中诚信教育的内容都是与儿童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
(二)节俭观念的螺旋式上升
勤劳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统编《道德与法治》在不同学段都有渗透,下面以节约粮食为例,梳理统编教材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讲节约粮食,暴饮暴食、挑食不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好,也是浪费粮食的行为。二年级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讲珍惜粮食,粮食是大自然的馈赠,节约粮食也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从而渗透节约粮食的观念。四年级从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角度讲节约粮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粮食的浪费,不仅关乎粮食本身,还连带水资源等资源的浪费。同时,教材还引用了传统美德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这句格言,在五年级讲《弘扬优秀家风》一课再次出现。中学统编德育教材则从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角度讲节约粮食的意义。可见,不同学段对节约粮食内容的编排,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传统、人与国家等不同视角,按照学段,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
在探讨价值观念的螺旋式上升的时候,很多教师可能自然地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观念的螺旋式上升问题。按照教材编写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教师可以按照这十二个观念来梳理教材的相关内容,以便分析不同学段、不同教学主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教材的整体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贯穿全学段、覆盖全领域。因此,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向螺旋式上升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向全覆盖。
三、法治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法治教育内容在编排上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明确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覆盖各教育阶段,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式上升的法治教育体系。”总体来说,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不同学段的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低年级(1-2年级)和中高年级(3-6年级)分别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这本身就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要求中高年级学生“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在规则方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又如,要求低年级学生“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这是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在安全、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再如,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要求高中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签署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主要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这是对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方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注意法治教育内容在不同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
例如,在家庭生活领域,低学段侧重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中高学段侧重对家庭成员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认识。在学校生活领域,低学段侧重培养规则意识以适应新的环境,中高学段侧重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参与制定规则、修改规则、运用规则。在社区(家乡)生活领域,低学段侧重公共领域规则的遵守,中高学段侧重制订公共领域规则的程序和意义。在国家生活领域,低学段侧重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如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关的法律规定,中高学段侧重认识国家主权、行政区划、民族团结等。
(三)注意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螺旋式上升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这一册完全是法治教育的主题内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八年级下册也是法治教育专册。这就要注意小学法治教育专册与初中法治教育专册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义务教育阶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内容的组织来看,二者之间显然具有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两本法治教育专册都以宪法为核心,要注意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差异。依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的目标是“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初中的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第二,小学要求“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而到了初中,要求“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第三,小学要求“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了初中,要求“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第四,小学要求“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到了初中,要求“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采取集中呈现和有机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例如,小学低学段侧重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小学中学段侧重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小学高学段侧重中华文字、古代科技和传统美德。同时,不同学段在其他不同主题中充分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传统美德故事等对学生有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在不同年级有机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都是为其所在单元主题服务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个集中讲传统文化的单元,它与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就存在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后者比前者更抽象;与统编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之间也存在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后者比前者更具体。
从一线教学实践来看,有必要着重分析“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一单元与初中统编《中国历史》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区别。小学阶段,如果抽象地讲传统文化,学生不容易接受。因此,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一单元以中华文字、古代科技和传统美德为中心,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内容,特别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在统编初中《中国历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中都会讲到,并且讲得更细、更深,这个意义上的螺旋式上升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除此之外,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于历史课程的特点,那就是以德育目标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突出显性德育,而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这一特点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课第一个话题“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特别是这些科学家的感人故事,这一话题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家都有哪些发现、发明、创造,重点在于挖掘这些科学家事迹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最终的落脚点是励志。例如,这一话题中的活动设计呈现几个学生的话:“我要像李时珍一样,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又脚踏实地、不懈努力的人。”“在生活中,我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我听过鲁班发明锯的传说,我要像他一样,用科技发明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些话都是要凸显科学家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又如,这一课第二个话题“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里的活动设计中提到华佗、孙思邈等医学家。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并没有像初中统编《中国历史》那样一一列举他们的医学成就,而是突出他们治病救人的美德。像孙思邈,就没有提他的著作《千金方》,而是摘录了孙思邈关于医德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突出其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医德。这些内容都是显性德育的内容,是本课教学的德育落点,与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值得注意。
总之,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螺旋式上升,不仅要注意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螺旋式上升,还要注意应用角度的螺旋式上升——前者以显性德育为主,后者以知性教育为主。
五、革命传统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内容也是以分散渗透与集中呈现相结合的方式编排的。小学低学段侧重从升国旗、唱国歌和纪念日等细节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小学高学段围绕国家遭受列强侵略、中国人民顽强反抗、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等,以单元的形式集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最集中地体现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中。
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看到“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内容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单元内容和统编初中《中国历史》中的近现代史内容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一线教师自然地从教学的角度,要求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统编初中《中国历史》类似内容作一个区分。如果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角度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内容与统编初中《中国历史》中的近现代史内容之间,存在螺旋式上升关系。只有把握这一相同教育主题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不同特点,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螺旋式上升关系。我们可以围绕以下两条线索来分析。
第一条线索是时间线索。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内容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时间线索是底线。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小学生应该把握。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之所以像历史教材那样按照时序排列,是吸取了21世纪初十多年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当时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不少教材在讲革命传统时,不注重时序,小学生学完之后,对于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在时间线索方面,可以说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统编初中《中国历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线条的粗细之差,小学线条粗一点,用过去形象的说法,“红线穿珠”,把重要的事件串连起来。初中的线条细一些,能够“以线带面”,这是二者的差别。
第二条线索是革命精神线索。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教材,要显性地落实德育目标,旗帜鲜明地讲清楚革命传统价值观和革命精神谱系。我们可以看到,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明确地提到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等。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活动或问题,例如:“了解有关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并以'今天我们已经丰衣足食了,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题开展一次辩论活动。”“能把'烂泥湾’变成'好江南’靠的是什么精神?”这实际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和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又如:“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更要记住这些人民英雄们!他们靠的是一种信仰,为的是一个理想,孕育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了解这段历史,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英雄们?”可见,这类活动的落脚点,不是让学生去记住史实,而是让学生感受、传承这些英雄人物事迹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统编初中《中国历史》虽然也承载着德育任务,但是,它的行文风格、问题设计都有明显的历史学科特点,革命精神的内容蕴含在历史叙事当中。相对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重视革命精神线索,而初中历史课程更重视时间线索。
六、领土主权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托地理学科内容进行国家领土主权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懂得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这一主题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内容,如果孤立地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其他单元或课都不存在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但是,如果从中小学课程衔接的角度看,仍然存在螺旋式上升关系。因为,从课程方案上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有明确的衔接关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把地理与环境教育作为综合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此,教师就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内容与初中地理课程相同学科内容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螺旋式上升关系。
第一,在知识层面,与初中地理课程相比,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领土主权教育内容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比如,关于我国疆域的辽阔,教材并没有描述祖国疆域的四至点,以及南北、东西的实际跨度,而是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诗歌、搜集的数据、旅游的经历等多种方式感受祖国的辽阔,只要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就达到教学目的了。又如,有关我国的行政区划,了解教材的内容即可,不需要学生把握各个省的名称、简称和省会。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综合课程,本课的内容虽然以地理学科为主,但同时也综合了部分历史学科、社会学学科的内容。例如,在讲到台湾省的时候,设计了活动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省的美丽风光和民风民情,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等”。这体现了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程的特点。
第二,在能力层面,依照《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对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领土主权教育内容,学生达到的能力水平主要是“了解”“知道”“体验”等,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类似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水平主要是“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等。从这些行为动词的层级可以看出,对于类似主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在能力要求上的差异。
第三,在价值观层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中有相似的地理教育内容,都承担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但是,相对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显性的,初中地理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隐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领土主权教育内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引领,选择、组织相关的地理素材;而初中地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地理学科内容的教育之中。
综上所述,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仅需要对同一教育主题在小学不同学段的分布和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还要从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把握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注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历史课程、地理课程的纵向衔接,这样才能找准具体教学内容的定位和德育落点。统编教材是权威的文本,同时也是开放的文本。对于同一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教材编者有自己的设计,一线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在不违背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大方向的前提下,一线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情,对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主题,在内容广度、深度和应用角度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使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素质教育》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