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成都的清明上河图
曾经的锦里号称“西蜀第一街”,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于世,今日的锦里,依托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俨然就是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这里已经成为成都人气最旺的街道,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处。
去成都,不去锦里似乎有些说不过去,虽然锦里已经是一条为游客而存在的商业旅游街,那里的小吃可观性更甚于可食性,但锦里还是浓缩了成都的味道,值得一去。
锦里牌坊,唐朝李商隐曾写下“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的诗句,作为一条街道,锦里已经旺了两千年。
去锦里无非吃吃喝喝、玩玩逛逛,总之游客所需求的,这里都有,锦里的小吃十分上相,这可是招徕顾客的绝招,你可以不吃,但不能不看。
锦里好吃街永远都是人满为患,到了晚上更是人头攒动,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锦里是旅游区,好吃街的食店竭尽全力吸引着顾客的眼球,眼球吸引得越多,钞票也吸引得越多,这家从服务员到小吃都卖相精美的小店异常火爆,至于好不好吃,呵呵,那就见仁见智了。
翠绿的粽叶里包裹着暗黄的糯米,再点缀着鲜红的辣椒和鲜脆的葱段,吸引得我不拍张照片都不行。
层层叠叠,该是鹌鹑吧。
油炸豆腐吧,锦里的小吃很多,比较出名的有三大炮、伤心凉粉、三合泥、酸辣肥肠粉等,锦里的小吃价格偏贵,味道一般,属于旅游区典型的好看不好吃。
美食怎能不拍照,呵呵,我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吃完了,逛逛锦里吧,在锦里的入口处,要想拍张没人在留影的照片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地方实在太旺。
绿色的垂柳、红色的灯笼、青色的石板路,锦里很有fell。
最难得的是还有临水店铺,虽比不上丽江,但有了水,锦里就有了灵气。
貌似还有些园林的感觉,作为南方的景点,没有水才是不可思议的。
一家大小悠闲地在喂黑天鹅,锦里就是休闲成都的缩影。
被游客踩光滑了的青石板路,明清风格的川西建筑,点缀其间的红灯笼,锦里有如一幅画。
锦里不仅仅是人工打造的商业区,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国文化根植其中。
在锦里,打造的就是以三国为主的文化品牌,毕竟隔壁的武侯祠就是中国著名的三国圣地之一。
张飞牛肉,去四川旅游,特别是在成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品牌。
脸谱,有传统古典式的,也有妖艳现代式的,应有尽有。
除了三国文化,锦里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皮影做工精致,色彩丰富,老外看得留连忘返。
到了晚上,还有皮影表演,小孩大人都看得不亦乐乎,确实,很多传统民俗的东西,现在似乎只能在旅游景点才能看到了。
各种牛角做成的毛笔,貌似也仅此一家,再要在其他地方找到,估计也不容易。
富有个性、漂亮又实用的工艺日用品,这样的红伞撑出去一定能吸引不少目光。
除了诱人的美食、精美的工艺品,漂亮的街景,锦里还有真实存在的历史。刘湘,川军将领,抗日战争第七战区司令,陆军一级上将,死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锦里的宋代石刻长廊,这些文官、武士、侍女、青龙和白虎,都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曾经在荒野孤坟之下寂寞百载千年,如今在灯红酒绿之中里看尽人间繁华。
还少不了成都特色的掏耳朵。
白天不懂夜的黑,锦里的夜色别有一番风味,去锦里至少要去两次,白天一次,晚上一次。
这样的窄巷,吸引了众多男女,也许“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灯笼上的“掏耳朵”,锦里的灯笼也有特色,简单明了地表现着那些令人回味的传统。
看到糖画就想到小时候放学时的开心,那些画龙画凤的,当时的我们可吃不起,好像至少要一两毛钱一个,复杂些的糖画要五毛钱以上,我们只偶尔吃那种一根木棒插着一坨糖的,五分钱,俗称“牛屎”。
再去成都,不知道我还会不会再去锦里,锦里就是一个旅游景点,有些嘈杂、有些浮躁,但仿佛又总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你过去,我想来想去,应该不是美食,那里的美食好看不好吃,应该也不是土特产,旅游景区的土特产肯定比超市贵,估计也不是三国文化,要感受三国文化,我宁愿去隔壁的武侯祠,那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应该是人气,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骨子里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也许,看形形色色的人,听各种各样的方言,与美女帅哥擦肩而过,也是旅游的一部分。锦里,就是这么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