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敛疮

胎敛疮
    胎敛疮是一种婴儿哺乳时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因疮有干湿之分,故可分为干癥、湿
症。发病与喂奶有关,故又称奶癣、乳癣。以发生在头面部,皮损呈多形性,剧烈瘙痒,
反复发作等为特征.多见于肥胖渗出性体质婴儿,尤多见于人工哺育婴儿。西医称为婴
儿湿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说:“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
《外科正宗.奶癣>>说:“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
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
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症;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
延及遍身,即成湿症。”可见中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及证型早有了明确的认识.
    (病因病机)
    由于怀胎时母食五辛,遗热于儿.如儿母怀孕时多食辛辣炙煿,鱼腥海味等发物;或
因产母情志内伤,易于发怒,肝火内动,遗热于儿;或因生后喂乳失当,饮食不节,脾
胃薄弱,过食甘肥,以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发病常于满月前后,亦有迟至3个月或l一2岁小儿发病。依
其表现不同。一般分为两型:①渗出型。多见饱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的乳婴。患
儿大便时而秘结,时而腹泻,前囟或眉弓常有厚积脂性痂皮,皮损为多形性湿疹样改变,
易呈现糜烂、渗出、结痂。②干燥型:患儿多为营养较差、瘦弱或皮肤干燥婴儿。皮损
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少有水疱、糜烂和渗出。
    本病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额部、眉间、头皮,患病既久,亦可侵及颈
部,肩胛或胸背等处,甚至遍及全身.
    自觉阵发性剧烈瘙痒,遇热尤甚,患儿哭闹不安,常影响睡眠和健康.病程缓慢,时
好时坏。
    2  诊断要点
    2.1  好发于颜面、眉间、头皮等处。

2。2  皮损为多形性,以糜烂、渗出、结痂为主者,为渗出型;以红斑、丘疹、鳞屑
为主者,为干燥型.    .
    2.3  自觉阵发性剧痒,病程较长。
    3  鉴别诊断
    3。l  黄水疮  多发于夏秋之际,开始亦起红粟、水疱,但不久即成脓疱,周围绕以
红晕,疱壁松弛,破溃流脓。后结黄蜜色痂皮,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有传染
性.
    3。2  湮尻疮  仅发生在臀部、阴部、大腿等处和尿布相接的部位,皮损为边界清楚
的红斑。
    [辨证]
    重  胎火湿热证  为湿症,多生于肥胖婴儿。初起多见于脸面、两颧、两颊、头皮、
额上、眉间、耳项等处,重者可发于全身各处。成片潮红、起红粟、水疱,抓痒溢水,甚
则黄水淋漓,破烂蜕皮,形成黄痂,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  脾虚湿蕴证  为干症,常见于营养欠佳、面黄饥瘦的婴儿。初则皮肤暗淡,继则
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消化不良,吮乳后不久吐出未消化的乳块,大便
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疗)
    1  内治法
    1。l  辨证论治
    1。1.1  胎火湿热证  治宜凉血利湿清火。选用消风导赤汤酌加大黄、淡竹叶、连翘
等。
    1.1.2  脾虚湿蕴证  治宜健脾理湿助运。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五宝散0.9g,分3次吞服;人造牛黄粉0.3g,分2次吞服。
    1.2.2  湿症者。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每支周岁以内分3次服,周岁以上分2
次服。或用导赤丹,周岁以内工丸分2次服,周岁以上每服1丸。或用犀角化毒丸.量
儿大小,每日服1---2丸。干癥轻者,服参苓白术散,每日2次,每次3g,水冲服。
    2  外治法
    2。1  湿症
    2.1。l  湿敷  方用生地榆、黄柏各9g。煎水lOOml,待温,用纱布叠成5—6层,或
以口罩或小毛巾,蘸水湿罨患处.隔20~--30分钟蘸水再罨再敷,每日3—4次,直至流
水减少为止,改用湿疹膏。亦可用青白散,以麻油调敷患处。
    2.1.2  洗剂  硫磺30g,花椒5g,黄连lOg。加水700ml,去渣外搽,每日3—4次。
    2.1.3  粉剂  青蛤散,煅蛤粉lOg,青黛3g,轻粉5g,黄柏5g,熟石膏20g,共研
细末。水多时干掺,水少时麻油调搽。文蛤散,五倍子lOOg,打成细块,锅内炒黄色;次
下川椒60g,同炒至黑色烟起为度,入罐内封口存性,次日加入轻粉15g,先研极细,再
共研极细末,香油调搽。
    2.2  干症
    2.2.1  外搽玉红膏或润肌膏。

2。2.2  乌云膏,松香末60g,硫磺末60g,研匀,香油调如糊,摊青布上半指厚,卷
成条,线扎之,再用香油泡1日,取出,刮去浮油,火烧着一头,下用粗碗接之,布灰
陆续剪去,取滴下之药油,浸冷水内一夜出火毒,抹于患处。
  [预防与护理]
  1  忌用肥皂水洗涤,结痂厚,先用麻油湿润,然后轻轻揩去结痂。
  2  乳母忌食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
  3  用纱布包住患儿双手,防止搔抓;头部戴布帽,减轻后枕部的摩擦。
  4  患儿不能穿着羊毛、人造纺织品内衣,以防过敏和加重病情,也不宜穿着太厚,
内衣宜宽松,以免物理性刺激。
    5  患儿及哺乳者,均应禁忌种牛痘,同时避免接触新种过牛痘者和单纯疱疹患者。
    [古籍选粹]
    《外科正宗。奶癣>>  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
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以文蛤散治之,或解毒雄黄散,甚则翠文
散妙。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
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症;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
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癥。俱服消风导赤汤,干者抹润肌膏;湿者用嫩黄柏头末,与
滑石等分撒之。脓痂过厚,再以润肌膏润之。又有热极皮肤火热,红晕成片,游走状如
火丹,治法不宜收敛,只宜外发,宜服五福化毒丹,亦以润肌膏抹之;痒甚者,俱用乌
云膏搽之.乳母俱忌河海鱼腥、鸡、鹅、辛辣、动风、发物,缓缓自效。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生理和药
理性介质反应异常、营养过度、消化不良、食物过敏、某些外界刺激因子(肥皂、羽毛、
毛衣等)有关。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施治  楼延丞等采用辨病与辨证施治相结合,治疗小儿湿疹100例。急性
湿疹以化湿清热,疏风止痒为主。基本方:青黛3g,紫草lOg,荷叶6g,败酱草12g。地
肤子9g,生地9g。慢性湿疹以养血、祛风、杀虫为主,佐以利湿。基本方:当归6g,生
地12g、生玉竹6g,黑芝麻9g,贯众9g,云苓皮9g,赤白芍各9g.加减;皮疹以面部
为主,加蝉衣、菊花;臀部、躯干、四肢为主,加苦参、黄柏;痒甚,加白鲜皮;湿疹
长久,痒甚不休,加鹤虱、贯众。共治疗i00例,治愈59例,好转28例,无效13例。
朱仁康对皮肤潮红、糜烂、渗出、结痂等属湿热者,治以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或
服牛黄消热散。对瘦弱婴儿,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属脾虚者,治拟健脾化湿,用化
湿汤加减;对皮损与脾虚型相似,而无脾胃症状的伤阴者,用滋阴除湿法。
    2.2  单方验方  肖洁以保和汤消食和胃清热、健脾祛湿,治疗婴儿湿疹67例。其
中痊愈60例,总有效率为98.5%。基本方药:黄连5g,黄芩5g,薏苡仁lOg,炒内金
3g,连翘6g,山楂6g,茯苓5g,半夏4g,陈皮3g,莱服子6g,麦芽5g。日服1剂,以
i0日为l疗程。一般l或1个半疗程即可痊愈.詹乃俊用疏风祛湿汤治疗本病36例,药
用忍冬藤9g,炒淡苓、蝉衣、炒枳壳、陈皮各2g,制僵蚕、白鲜皮各6g,炒白术、炒苍

术、藿香各5g。加减。热重者,加栀子皮、白茅根;风甚者,加防风、桑叶;湿甚时,加
薏仁;大便粗糙气秽者,可加山楂炭。36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34例在1周内治愈,2
例在半月后治愈。
    2。3  外治方剂  张心清用复方五倍子膏治疗婴儿湿疹(五倍子30g,黄柏lOg,青
黛lOg,冰片3g,地塞米松30mg,共研末加医用凡士林制成lOOg),并用醋酸肤轻松软
膏对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
异。肖红燕用中药湿敷治疗本病48例,治疗组用荆芥、防风、蛇床子、威灵仙各30g,水
煎湿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对照组用3%硼酸湿敷,干燥后用肤轻松软膏外搽。用
药5天判断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述评)
    胎敛疮系禀性不耐,内有胎火,脾胃运化失司,外受风湿热邪所侵,蕴阻肌肤而成。
临床表现有干症、湿症之分。干症为风热盛,湿症偏重于湿热盛。治疗上风热盛者,宜
清热祛风;湿热重则,宜清热除湿.均可选用消风导赤汤随症加减,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中药洗剂、油膏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方法简便,易于观察.疗效确切,使用时应注意
婴儿皮肤娇嫩,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