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专辑 | 天时:赶场的诞生和场期

赶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
记忆中还是孩童的时候,每逢三六九家中的长辈就会带着我去镇上赶场,那一天小朋友的眼睛是不够用的。原本懒洋洋的小镇像是被一盆滚烫的开水激活,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赶场的时候,镇上几乎能买到任何生活必需品。蔬菜果瓜不稀奇,针头线脑也常见,锅碗瓢盆论堆算,鸡鸭猪牛当街卖。那时候总会缠着爷爷给我买个“绞绞糖”或者称一点叮叮糖。对于小朋友来说,这大概就是赶场时最重要的事。
以前小时候总以为只有家乡才有赶场,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活动。沿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当地叫做赶圩,北方朋友说他们有赶集,云南的朋友说他们称为赶街,五岭以南的朋友说他们是赶务。
四川的赶场始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我猜想时间一定很靠前。毕竟自古以来,富饶的巴蜀之地就是当朝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唐朝时,巴蜀之地便成为了规模巨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全国工商业第二繁荣的城市,得了“扬一益二”的名号。巴蜀地区繁荣的商业背后,自然是各地兴旺的商品流通,各城乡的赶场便会应运而生。
鸟瞰整个巴蜀之地,除成都平原以外,余者皆为高山大河所分割。这些地方崎岖难行,高山峡谷,道路险峻,时常还有猛兽出没。这样特有的生态环境使得川省多数地区无村落而散居。这样一来居民自然需要借助“赶集”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当赶集顺理成章的形成后,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为其赋予各种各样规矩。
近些年四川大多数地方是每逢“三、六、九” ,也有逢五逢十的,也有逢一逢六的,各地场期不一。笔者走访许多老人,查阅很多资料后发现,赶场的场期也经历了数次变化。
清末至民初时间,川地的场镇大多使用十二支作为集期。所谓的十二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生肖。十二支配上甲子就定下了场期,比如狗场的场期定在属狗属龙的日子,牛场的场期定在属牛属羊的日子。现在云南省的元阳县城关镇,仍然坚持着每逢龙、鼠、猴日有集市的传统。
这种根据十二支计算场期的办法或许我们现在的人看得一头雾水,但是在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除了以十二支作为集期,后来还慢慢演变出农历制、星期制、日日制,不固定集制等等。
以农历制为例,在解放前后大多数人还是爱使用农历,如果遇到五天一场赶集的场镇,场期就是初一、初五、初十这样以此类推。交通人口发达的地区,场期的间隔便较短,比如四川宜宾长宁县的赶集时间就是初二、初四、初六、初八、初十以此类推的“逢双赶集“。
时间再往现在推移,当人们习惯了使用公历后,星期制的场期也随之兴起。大多数地方会定在每周星期四、周日赶集,或者每周星期三、周六为集市。
日日为市的场镇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颇少,大多都是一些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场镇。这些场镇的集市很快就转变成各类店铺、专业市场,没有了赶场本来的味道。
这些年人们习惯的改变,十二支场场期制的场镇几乎消失了。农历制场期也逐渐向公历和星期制场期演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以前位置较近的场镇都会把场期岔开,这样就方便了居民和商贩在各个场镇之间转圈。有些相邻的场镇会故意把场期设置的前后衔接,这样商贩可以按着时间,顺着五六个乡场转一圈。
你们当地场镇的场期是怎么样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