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

  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不同阶段,我国古代对葡萄酒的文化较为重视。为此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欢迎参阅。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

  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

  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

  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

  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

  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反映。

  宋代-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低潮期

  宋代葡萄酒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苏东坡、陆游、元好问等的作品中看出来。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不得意时,很多故旧亲朋都不上门了,甚至连音讯都没有。只有太原的张县令,不改初哀,每年都派专人送葡萄来。从诗中,我们还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产地。

  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当时的临安虽然繁华,但葡萄酒却因为太原等葡萄产区已经沦陷,显得稀缺且名贵。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传。除了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山酒经》上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酿制的,且味道也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