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音乐剧《新华报童》北京成功首演,全场又暖又嗨又燃
“微微的炉火,将夜色温暖,声声的叫卖,像亲人呼唤,夜归的人啊,喝一碗粥吧,喝一口甜蜜,融化心里的寒……”
这是音乐剧《新华报童》中的几句唱腔,舒缓优美有着淡淡的忧伤,却又能在无尽的黑夜中,给人带来治愈的力量,这也是《新华报童》这部音乐剧,所带给观众的感动所在。
4月30日到5月2日,音乐剧《新华报童》在北京天桥剧场开启了首轮的五场演出,现场人气爆棚,观众反响热烈,战台烽有幸观摩了演出,感慨颇多。
初始,看到《新华报童》的剧名,会想起一部电影和一首歌,电影是拍摄于1979年的《报童》,歌曲则是脍炙人口的《卖报歌》。
没错,剧如其名,也确实和上面两部作品有些关联:《新华报童》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和报童们,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所以,也想当然以为,这部音乐剧《新华报童》会全程贯穿“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这样的旋律。
然而,并没有。
没有,也不会失望,因为,收获了更上头的旋律:“我是个报童,卖报的行家,穿大街过小巷,匆匆又忙忙”……
同样朗朗上口的曲调,以及更强的节奏感、更炫的舞台风,伴随着这场又暖又嗨又燃的音乐剧,让观剧的整个夜晚,都变得如此美好和难忘。
这是一个有关热爱和成长的故事:
剧中有一群少年,无论是背着妹妹流浪到重庆的少年江阳,还是本地的卖报少年九哥、平头、眼镜等等。
围绕着这份实事求是的《新华日报》,围绕着在乱世中散发着理想光芒的报社编辑乔世宁和记者卓娅,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虽然出身境遇各不相同,却都拥有了共同的革命信仰,也终于在成长中,成为了坚强的革命力量。
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而《新华报童》正是让我们认识了一群顶着日军持续空袭的战火,顶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雾都重庆奔走于街头售卖《新华日报》,传递一线消息的报童们:“我们苦中作乐,我们日夜奔忙,渺小而自由地边走边唱……”
他们传递着中国的希望,而他们,也都是未来中国的希望。
所以,在《新华报童》这部音乐剧中,更多的是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奋斗,他们艰苦谋生,他们分辨善恶,他们找对理想,他们守望未来……在那个年代卖报,真的不仅仅是“一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的轻松交易,真相往往令统治者恐惧,无论是报童,还是报社,以及印报的工具,都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与敌人的斗智斗勇,始终就没有停过。
但这样特别主旋律的故事,却被主创团队们讲述得生动而真实,特别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方式。
比如在舞台之上的表演,融合了当下的舞蹈、武术甚至杂技,而本剧的音乐风格,也让我们看到了包括古典、流行、说唱等等元素的交汇。
因为故事发生在重庆,所以在整场《新华报童》中,也加入了许多的重庆元素,比如在剧中起到承接作用的人物——面嬢嬢,这个“嬢嬢”二字就有浓郁的重庆地方特色,而她所售卖的小面,用重庆话唱的小调,都能让人瞬间有时空穿越之感,全剧开篇第一刻,就让人身临其境。
不得不说,《新华报童》是战台烽近年所观赏的所有原创音乐剧中,词曲最优美,旋律最动人的一场,抒情处如泣如诉,爆燃处又炸裂全场,抛开舞台表演,就这音乐,都可以灌录唱片来发售了。
而归根结底,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作品的精神内核所服务,当我们被强烈的视听所震撼和冲击,当我们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感动和激励,无疑更能从这奋斗的青春之中,唤醒对历史和先辈的记忆,并由此激起更多的热血情怀。
时间可以流逝,历史不容淡忘,而满腔的奋斗激情,无论是在战斗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宝藏,因为:“红日出东方,即使是夜里,我们心里有光!”
当然,《新华报童》还有彩蛋,在剧中谢幕的时刻,我们熟悉的《卖报歌》竟然响起,本就在热烈鼓掌叫好的观众们,在猝不及防的惊喜中又欢呼了起来,跟着旋律即刻开启了全场大合唱……
那一刻,同样让人热泪盈眶,那一刻,让我们从舞台的故事,再返回现实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观众们的整齐步调和团结的力量。
最后,感谢艺术总监甲丁,感谢制作人&编剧曹瑜,感谢音乐总监何琪,感谢所有参与这部作品的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们,希望能在下一轮的巡演中,再次与《新华报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