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复盘萃取真正做出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在线课程:真正知识生产的方法论 ·
01

两个天赋、努力程度差不多的人,都能够持续的坚持学习和思考,都有适合的实践机会。

但他们经过十年二十年后,仍然可能也会有巨大的差异:

一个人可能已经成为了行业的专家和高手,而另一个人虽然活干的不少,却没有成为专家,甚至在高手眼里还是新手或者入门级?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对于职场工作的成年人而言,其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核心不在于多看或者少看了几本书、多听或者少听了几节课,而在于他是否有实践的机会,并是否能够在干完活、解决问题后能够实现长进和提升。

许多人说我也整天总结,但为什么没有提升呢?

传统的总结有价值,但通常欠缺了提炼、提升的过程,让这个价值大打折扣。

培根在《论知识》里面提到: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只有能将你的经验提升到知识的层次,才会有核心价值: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更深入的掌握情况,指导更广泛的工作等。

02
真正的总结提炼核心在于提炼、提升,这个活动不容易,需要你能够超越自己干活、你的具体实践,而是要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这里面其实需要深刻的思考,需要你有较高的概括、概念能力,才能够真正达到较高的水平。

同时,这个过程也涉及学习的部分,你总结提炼的东西一定是对的吗?当你提炼、提升后的内容还需要与前人的理论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更深层次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总结真正有价值。

这个长进和提升来自于对于所学、所做和所思考内容的总结,在实践后会发现所学是否适合新的环境、所思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所做的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期吻合。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亲身经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检验、对照和发现,是需要提炼、概括、判断的抽象、深入反思的过程。

你可以发现那些真正的专家和高手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最多的,但他一定是长进最快的:

因为它不仅仅是干完活、完成任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反思总结,能够比大部分人往前走了一步:

抽取、抽象任务和项目的规律性,不仅会做还知道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如何做、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提炼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可以做成相应的工具和产品。(链接:KMC知识经验萃取在线课程

03

前面也提到过,随着人工智能能力的增强,未来许多做重复性工作的岗位会被替代,这就对个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总揽全局、抽象思考、更深入的理解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人的核心能力。

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们,大部分不擅长处理抽象的事物,不擅长形而上的推理与思辨。

大部分人每年都会写年终总结,而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记得自己上一个年份的年终总结写的是什么,因为这种状况通常是为了应付管理者的手段。

这种状况包括项目结项的总结、日志、月度的总结等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每个真正NB的背后都有独特知识

但个人没必要去忽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去做总结提炼的话,你必须明白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了解自己并改进和提升自我、为了下次再做类似事情的时候能够有高效率不犯错,那写过程的流水账不是目的,而是要发现完成事物里面规律性的东西,你必须在概括现状和过程后能对这些进行深入的思考,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

提炼成可以指导未来工作的规则、框架、模型。

而且当你提炼出这些成果的时候,还得去验证,因为你自己总结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啊。

验证可以通过互联网看看之前的人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反思你总结提炼的结果是普遍性还是孤立的个案,如果普遍性越高证明其可应用范围越大。

最大的问题是许多所谓的经验总结、复盘并没有产生出有价值、可重用服用的规则来,结果的可用性太差,这样的结果既帮不上别人也不能让自己提高。

04

市面上关于这个工作的名字五花八门,知识、经验、案例萃取应用而生,名字叫的五花八门,萃取、复盘、AAR等。但这件事情的本质是知识生产,从经验到知识的层次提升。个体经验并不一定具备普遍性也不一定正确,知识生产离不开学习、实践和思考的三角形。

在经验知识萃取里面存在的常见误区是:

一、以产生内容为要,不研究用户的需求,产生了许多“没有人用的内容”

二、萃取的结果都表达为培训课程,但知识员工真正学课程的时候很少,最常见的场景是“我不爱学习,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要使用知识”。

很多知识萃取最后做成了做PPT的技巧和如何讲课,本末倒置,所以存很多课程价值不大;
三、产生内容质量差:不具备正确性很容易被人否定、不具备普遍性使用范围太窄是产生者的个人体会;
四、有经验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有需求的员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双方产出与需求不匹配。
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生产有自身的规律。
知识生产要从需求开始,不是你有什么而是用户需要什么具备用户思维的能力、从个人经验到集体经验到可复用的知识、从建立框架入手到知识点到应用场景构建,里面涉及到思维方式的提升:归纳概括思维、用户思维、框架思维、概念思维、分类思维能力等。

(链接:KMC知识经验萃取在线课程

真正的知识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具备经验的人能够自省自己经验的能力,需要他们具备从外部和他人身上学习和验证的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练习进行体验与反思。
萃取的最有价值的知识也不一定是课程(课程是其中一种形式),一个使用范围广泛的方法、技巧或者模板、checklist等可能更加有价值,不应该将最大的精力花费在如何将PPT做的更好、如何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人学会讲课,而是充分利用不同人的优势,聚焦于做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模板、模型、方法、技巧和规则,并在其上建立相应的框架和结构,并能够基于目标对象的需求,表达为ppt或者其他体系化形式才是合适的。
05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在提炼时太着急,总想着干一件事情就得到一些规则、规律出来!

事实上是,做一件或者几件事情,没有人可以总结出一套规律来,如果想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必须有较多的数量。

所以提炼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不断循环的:

这次总结提炼过程可能要结合上次同类型任务和项目的、甚至上上次等N多次的,提升的高度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每次能够进步一点,但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另一个是相应的抽象思维的方法不掌握,这个东西对人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并不是每个员工都具备产生知识的能力,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知识可以生产出来。

简单说就是能力问题。

关于总结和提炼的结果,基本上都可以归到套路思维的范畴,关于这一部分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思维篇有专门一节进行论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你做一件事情就能够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东西来就能做成模型、结构和框架,能够结构化可复用的产出来需要你经历更多的实践,做很多次加上深刻的思考与提炼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出。

对策是坚持循环总结提炼,而不期望一件事上就能提炼出规则:

个人长进的过程并非一件事情而是所有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所以总结和提炼也不是仅仅对一个事情,而是在总结某件事情时能够回溯到之前跟这些类似的任务或者项目,在你所有的类似实践中发现持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可以指导未来行动的策略。(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