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余德医案
案一、倪××,女性,69岁,工人。
1983年3月发现腹部有肿块,大便变细,经检查诊断为结肠癌,于1983年4月16日在我院外科,行结肠癌切除术。由于患者手术后数次化疗,体质虚弱,加上本来有胆结石病史,故常出现右上腹疼痛,纳不香,情绪烦燥,苔腻、脉细弦。此乃正气不足,脾胃虚弱,肝气乘脾之证。采用疏肝健脾和胃固本之法,用自拟理气固本汤出入:人参(另煎)、柴胡、枳实、甘草、川芎、菝葜、黄芪、黑山栀、枸桔李、佛手、枸杞子、米仁、红枣等,其中人参用量为5g 黄芪用量为30~60g 以加强益气固摄作用。
服上方七剂后,患者右上腹痛略有减轻,食欲增强,余证同前,说明药已见效,法不宜变,仍守前方14剂。
三诊:患者右上腹胀痛消失,精神亦好转,自感体力增强,两便如常。前方加炒小茴香,十四剂。
四诊:患者精神饱满,面色转荣,体重增加,纳谷香,夜寝安。守前方加减。经二年余调治,诸症逐而皆除,医院检查癌肿未见复发,门诊随访至今,目前起居生活如常,欢乐自在。
案二、朱××,男,58岁,干部。
因咳嗽、动辄气短1月,X线胸片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伴有少量胸水而住院。诊为肺癌,于1993年10月20日,在全麻下行肺癌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6cm×6cm×4cm,并有纵膈淋巴结和腔静脉淋巴结转移。术后由于病人不能承受化疗,于1993年12月初转我科治疗。证属正气虚衰,邪气乘之,气短乏力。以益肺降气汤治之。药物组成:党参15g 沙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枸杞子15g 葶苈子15g 旋覆花10g 山海螺30g 川贝母10g 蜀羊泉30g 夏枯草20g 鱼腥草30g 蛇舌草30g。当气短甚时,加服生晒参10g;胸胁胀满、舌质黯红加服云南白药;咳痰血者加茜草、仙鹤草;胸水加商陆、车前子;胸痛剧烈,鲜葱捣烂加蜜调外敷;痰多加胆星、桔梗;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每日1剂,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经治疗服药后、咳嗽、气急明显好转。以后一直门诊随访,半年后复查胸片,胸水吸收,精神饱满。1995年12月死亡,中药治疗后存活2年。
案三、吉××,男性,88岁。
1994年3月,经某医院X线食道吞钡摄片检查,证实食道中段有一8cm大小狭长肿块,并有粘膜破损。因病人不愿手术,请曹师诊治。其时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已数日不曾入汤饮,虽仅喝些牛奶,仍欲泛泛作吐,时时嗳气频频,胸中闷塞不振,苔花白而干燥,舌边紫暗,脉来沉弦而数。此属瘀热痰湿交阻,壅滞中焦,结于膈上之象。曹师先以祛瘀热、化痰湿、疏肝降气,解郁宽中之法,投以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生晒参(另煎)、旋覆花、代赭石、黄芪、柴胡、赤芍白芍、甘草、枳壳、夏枯草、瓜蒌皮、郁金、川贝、象贝、当归、天龙、僵蚕、沉香、石打穿。7剂后,其胸中堵塞感略松,可以进些牛奶汤汁,已不吐,但仍嗳气。再服7剂,并嘱病家用人参10g合枸杞子30g隔水蒸服,此后嗳气减少,可食鱼肉,情绪大好,谈笑如常。门诊随访8个月,病人已能进食米饭、馒头之类食物,还能独自外出散步。
曹师认为,本例食道癌属中医“噎膈”范畴,其本质为正气不足,气阴两亏,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肝气郁结、胃阴津竭、瘀热痰湿交阻之证。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用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疏肝降气,柴胡、赤芍白芍、甘草、郁金宽中解郁,夏枯草、瓜蒌皮、川贝象贝、当归、天龙、石打穿祛瘀热、化痰湿,配合人参、黄芪扶正。待患者病情略有改善,再以滋阴固本加以巩固,用生晒参配枸杞子代茶长饮。标本兼顾,权衡消瘀补肾之轻重分别施治,收效颇佳。
案四、陈××,男,64岁。
幼年发有支气管哮喘,以后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自1993年10月起由曹师诊治。初诊时面色少华,咳嗽痰多而喘,动则气短。苔腻,舌质红,脉濡数。辨证为肾气不足,封藏不固,以致邪入,肺失清肃,引动宿疾。治予清热宣肺化痰,补肾纳气。方用麻杏石甘汤合生脉散加味,其中人参用量为5g(另煎)。7剂后咳喘明显改善。再以原方出入调治2月,诸症均瘥。另嘱病家经常服食人参,以培本固元,同时注意冷暖变化。随访3年,未见复发。
案五、许××,女,45岁,门诊号16-17188。
面部皮肤出现黧黑斑已有三月。1976年曾患子宫肌瘤手术摘除。平素月经不调,超前错后,量少色暗,每适经前黑斑晦暗色泽加深,经净后则斑块边缘清晰颜色变浅。夜间时有盗汗,舌苔薄腻,质红而干,边有齿印,脉细。证属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调摄冲任,血府逐瘀汤化裁。
处方:柴胡、川芎、红花、甘草(各)6g 当归、桃仁、枳壳、牛膝(各)9g 生地、赤芍、白芍(各)12g 黄芪、郁金(各)15g。
连服两周,面部黧黑斑变浅,范围缩小,月经提前而来,量较前多,色仍偏暗。原方加脱力草30g 红枣15g。连服1月,面部黑斑退净,盗汗亦止。
按:黧黑斑为常见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曹师在临证中抓住月经紊乱,量少色暗的证候,详细询问经期前后面部黑斑色译的变化。指出面部的黑斑与月经不调有其内在联系,是同一病机的两种表现。调治月经,使经水正常,气血通畅,则面部黑斑自退。
案六、马××,男, 52岁,门诊号106-14590。
患者曾有血尿史。1986年1月15日B超提示:左右肾盂积水及上端输尿管积水。目前神疲乏力,腰酸明显,眼睑浮肿,时有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经常有红、白血球。苔薄腻,脉细。乃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逗留。适宜健脾益肾,利水化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治之。
处方:黄芪、茯苓皮、车前子、山药、川续断、杜仲、石苇各15克;泽泻、猪苓(各)12
防己、白术(各)9g 甘草6g。
连续服药2月余,自觉症状逐渐好转。5月4日B超复查:左右肾、输尿管上端未见明显积水,膀胱未见异常。曹师嘱其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
按:《素问·玉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曹师认为肾盂积水一病是体内水液运化障碍所致,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本例患者症见眼睑浮肿,腰酸尿频等症属脾肾两虚,气虚不能行水而致水湿逗留。治疗中虽宜脾肾同治,但有轻重缓急之分。曹师指出凡有“肿满”之症,先当治脾利水,选用防己黄芪汤补气行水,酌加川续断,杜仲以补肾。肿满消退后,重在补肾缓图其功。
案七、岳××,女,28岁,门诊号135-521。
一月来前阴频频矢气,咕咕有声,无法自控。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羞不能言。眼圈发黯,腰酸腿软,白带清稀。曾作妇科检查未见异常,白带化验(一),诊其苔薄腻,脉沉细,证属肾阳不足,下焦虚寒。治宜温阳补肾,金匮肾气丸加味。
处方:山药、泽泻(各)15g 生地熟地、茯苓、车前子(各)12g 枸杞子、牛膝(各)9g 附子、丹皮、甘草(各)6g 桂枝5g 生姜3g。
7剂后阴吹明显减少,偶在改变体位时发生。再拟前方加当归9g 去生姜。再服七剂而愈。
按:阴吹症据古代文献记载:《金匮要略》用“猪膏发煎导之”;《温病条辨》“饮家阴吹”用桔半桂苓枳姜汤。曹师运用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而疗阴吹,主要辨证抓住眼圈发黯,白带清稀,脉沉细等症,为肾阳不足,下焦寒湿停聚。用六味补肾,附、桂、姜温化寒湿而阴吹自止。
案八、王××,女性,8岁,自幼体弱,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近一周来高热、恶寒、咽痛、咳嗽痰多,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苔薄黄腻、舌质红、脉细数。曾服西药解热镇痛片和抗菌素,但疗效不显,曹师认为:此乃阳明热盛,以白虎汤加味治之,方药:生石膏30g 知母15g 甘草9g 银花15g 连翘15g 麻黄6g 野荞麦根30g 芦根15g 桑白皮15g 全瓜蒌30g 黄芩15g 牛蒡子9g 桔梗9g 服2剂后身热退,咳嗽减少,再服余下5剂,咳嗽消失,纳谷渐香,大便通畅,药尽而病愈。
曹师用如此平淡之方而奏功,是平凡之中见神奇,需要注意的是,石膏配知母为白虎,其清热之功显著,而本例高热患者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腻,宜佐透解,故加大力子、银花、连翘、芦根,咳嗽痰多,大便干结,为肺热邪实之证,故加麻黄、野乔麦根、桑白皮、全瓜蒌、黄芩,桔梗宣降肺气,清肺化痰,体现了老师辩证论治之精当。
案九、张×× ,女性,45岁。
1989年12月发现右乳房肿块,诊断为右乳房癌肿,而行右乳房切除术,以后经常来老师处治疗,由于病人自感已痊愈,停服中药二年余,1994年5月,病人咳嗽频频,时有低热,消瘦,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苔薄腻、质红而干、脉细数,再来曹师处求诊,经检查,发现有肺门淋巴结转移,两肺胸水、胸椎C4~6有损坏,此属:肺气虚弱,邪毒痰湿壅滞之症,治宜补肺降气,清热解毒,利水散结。方药:人参5g(另煎) 黄芪60g 旋覆花10g 代赭石30g 葶苈子15g 大枣7只 沉香5g 鱼腥草30g 蛇舌草30g 冰球子15g 山慈菇15g 山海螺15g 干蟾皮12g 川贝、象贝(各)15g 甘草9g。
服上方14剂后,咳喘略有平稳,但低热不退,纳谷不香,苔薄,质红干,脉细数,再拟上法加减治之。
人参5g(另煎) 黄芪60g 旋覆花10g 代赭石20g 葶苈子15g 大枣7只 沉香5g 鱼腥草30g 蛇舌草30g 半边莲30g 冰球子15g 山慈菇15g 甘草9g 商陆9g 夏枯草20g 青蒿15g 地骨皮15g。
同时嘱患者用鲜葱调蜂蜜外敷。
三诊:服上方后,咳喘明显减少,身热退,气平,但纳谷不香,有疲劳感,苔薄,质红,脉细数。X线胸片检查,胸水减少,再以补肺纳肾,清热利水。
人参5g(另煎) 黄芪60g 天冬、麦冬(各)15g 五味子9g 枸杞子15g 旋覆花10g 代赭石30g 葶苈子15g 大枣7只 甘草9g 山慈菇15g 干蟾皮15g 猪苓15g 泽泻15g 冬瓜子、皮(各)15g 商陆9g 陈皮9g 佛手9g。另用葱蜜和巴布剂蟾蜍膏交替敷贴。
四诊:通过上述治疗后,病人咳喘少,纳谷渐香,精神有明显改善,面色转红润,苔薄白,质淡红,脉濡数,经查,胸水吸收,胸膜增厚,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但胸椎骨损伤仍有,未扩大,以后门诊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本例特点是由于正气不足,肺气虚弱,以致邪毒痰湿壅滞造成,在第一诊治疗时,即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清热解毒利水散结,服药后病人症状就有改善,使肺气略充,继之补肺纳肾,清热利水来调理,以达到正气充沛,阴阳调和,病邪自去的目的。
案十、陆××,男性,68岁。
咳喘反复发作10余年,每次因感冒后诱发喘息。先后数次住院治疗。证见咳喘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咳嗽痰多,吐黄色稠痰,经检查为老年性肺气肿,合并支气管继发感染,舌质暗,苔薄黄,脉细数。乃肺经蕴热,邪热与痰浊互结,加之平素肾气不足,以致肺肾同病。先拟清热泻肺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9g 石膏30g 杏仁、米仁(各)15g 甘草9g 黄芩15g 细辛6g 桔梗9g 茯苓15g 地龙15g 天浆壳7g 桑白皮15g 瓜蒌皮15g 生姜3片。
服首剂药后,咳喘即减轻,连服七剂后,咳喘基本消失,患者能平卧,夜能入睡,脉弦细。但尺脉无力,乃肺肾两虚之证。拟肺肾同治,上方去生姜、细辛、桔梗,加黄芪、仙灵脾、仙茅、肉桂、引火归元,固表补肾。40余天未再见喘息发作,精神转佳,病情稳定。
嗣后患者每遇感冒而支气管哮喘发作,甚者动则作喘,咳嗽吐痰,乃肺肾两虚,表卫不固。拟麻杏石甘汤,玉屏风散,二仙汤化裁,屡服屡效。患者有时夜间发作喘息较甚,白天尚可,即白天服固表温肾之剂(玉屏风散,二仙汤加减),夜间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剂(麻杏石甘汤加味),二年门诊随访,病情基本稳定,咳嗽偶有,喘息已基本消失,尚能自理生活。
案十一、金××,男性,77岁。
1993年10月因神疲乏力,耳聋,动则气短,胃纳不振,大便易溏泄,苔薄,质淡红,脉细数而入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耳聋。投抗菌素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二周,疗效不显,且耳聋加重,遂来曹师处诊治。曹师认为此乃胃虚不能使脾承受营养,则脾失输布精微供给九窍的能力,治疗宜健运脾胃,使胃纳水谷,脾生精微,则清阳升,九窍利,方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丹参、白芍、石菖蒲、柴胡、葛根、扁豆、山药、莲肉、木香、炒谷芽麦芽。
服药七剂后,病人症状改善不明显,大便次多,每日2~3次,再以上方加黄芪、黄连、陈皮、炮姜,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黄连配炮姜,一温一寒,相互制约,能起到相辅相成作用。
三诊:服药14剂后。大便已正常,纳谷渐香,耳聋有改善,苔薄腻,质淡红,脉来,沉细,再拟原方出入调治二月余,耳聋消失,纳谷香甜,两便如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化的枢钮,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升降功能正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假如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内则五脏六腑外则四肢九窍就会发生异常,产生病变。《杂病源流》对脾胃的论述中指出:“脾也者,......水谷之海”,“为十二经之根本”“六经之主”,“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得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之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主。昔人云,后天之本绝,较甚先天之根绝,非无故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四脏之疾,之所以要责本培源,乃因“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的缘故。此病例是根据“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为辩证原则,立足于脾胃,本着“脾胃之气即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的理论,在用药中,老师重视后天,疏补相宜,重用具有补气之参、芪,配以健脾渗湿、和胃止泻,活血开窍之品,达到通利聪明的目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