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舌
重 舌
[概述]
概念 舌下疼痛.肿起一块,色红或紫。形似舌下重生一舌。故称重舌。又名子舌、
[病因病机]
一、心脾积热 因过食辛辣炙煿,脾经受热,足太阴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或因情
志不遂,夜睡不宁,心火上亢,心主舌,在窍为舌,心脾积热,则循经上冲舌本,散于
舌下,令舌腹之经脉瘀滞肿胀,形如新增一小舌,故出现重舌之疾。
二、胎毒内蕴 小儿胎毒内蕴,而肾气未充,肾水无以济心火,毒自上逆,随心经
上冲于舌,壅热于舌下筋脉,形如小舌,则为重舌之疾。
[临床诊断]
症状:舌体疼痛肿胀,语言不清,吞咽受阻,颊下多呈浮肿,并见潮热项强,饮食
时剧痛,口流热涎,小儿啼哭甚,不肯进食,舌红,苔黄, 口干,尿赤,便秘.脉数等
症。
检查:舌卷短缩,舌下血脉肿起,质软,形似小舌之状,其色或红或紫.或见肿物
连贯而生状如莲花,脉管怒张,颊下核肿大压痛,或见舌腹肌膜溃破流涎流血,舌体
转动不利。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心脾积热
证候:患者过食辛辣,渐见舌下曰渐肿大,舌背抬起,舌卷短缩,舌下筋脉紫胀,
如连贯而生一小舌,痛不可忍,如火灼样,患者进食及语言受阻. 口流热涎. 口苦咽干
口臭,全身发热,烦躁多梦,腹胀便秘,如溃破后流涎流血水样物,症状稍减,染毒则
肌膜发红溃烂,颏下署核肿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
病机分析:心开窍于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开窍于口,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
下,心脾热盛,火热循经上攻于舌下,故舌底肌膜筋脉受灼而发热肿胀,色红或紫,形
如小舌,痛不可忍;这时肿胀疼痛,必然患者进食及语言受影响,又因舌下金津,玉液
两穴,为涎液所出之处,今炎症肿胀堵塞使涎液滞流.故见舌下曰渐肿大,舌背抬起,
舌卷短缩,如溃破后热毒得泄,流出血水样物, 回流压力亦减少,故感觉症状减轻;若.
染毒则灼腐肌膜成脓.热毒聚结故颏下署核肿大压痛。全身表现发热,头痛,夜睡烦躁
梦多,腹胀,便秘,口干, 口臭,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均为心脾积热.邪正相争之一
象。
2.胎毒内蕴
证候:大致与心脾积热表现相同。并见小儿啼哭不止.不愿进食,口角流涎特别多,
甚至连颈项胸前也湿透,烦躁不眠,高热等。
病机分析:参照心脾积热,而小儿舌下涎液分泌旺盛故流热涎较成人多,故流至须
项胸前。胎毒蕴积,心经壅热上攻,故烦躁不眠及发热亦甚.
二、治疗
(一)内治法
1.心脾积热
治则:清泻心脾。
方药:导赤散合泻脾散。导赤散以生地清热凉血养阴,木通降火利水为主药,竹叶.
清心利水,引热下行,随小便而出,为辅药,甘草梢清热导火,通淋止痛,并调和诸药,
为佐使药,全方合用以清心养阴利水导热之效.在泻脾散中以石膏、栀子以清泻脾胃驭
热为主药.防风以疏散脾中伏火为辅,藿香芳香悦脾,理气和中.振复脾胃之气机为佐,
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上述两方共用.既可导心火下行又可泻脾中伏火,使心脾积热
而致的重舌得以消散。
2。胎毒内蕴
治则:清心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灯心、犀角(磨汁冲)。方中针对火热炽盛即为毒,是以解毒必
须泻火,以火为主于心,而泻其所主.故用黄连为主药,以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
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
使火邪去而热毒解,再加灯心草利水清热除烦。加犀角凉血泻火解毒.安神定惊,对胎。
毒iS蕴的小儿亦可服灯心汤以清心解毒;若语言不利宜通关开窍开芒可用安宫牛黄丸。
(二)外治法 。
].舌下吹用冰硼散或薄荷研末合冰片少许掺口,或吹凉心散.每日2~3次。
2。者溃烂者吹锡类散.舌出血者用炒蒲黄末,涎出量多者用圣惠方。
(三)针刺方面 初起应急泄其热,用三棱针刺其恶血,或针金津、玉液二穴,约5
分许.出血,然后用淡盐水漱口,再吹冰硼散。
[转归及预后] .
重舌早期如能及时治疗一般热除肿消而痊愈.若处理不当而染毒溃烂者病程稍长.
但一般无很大的危险,只是病人比较痛苦。
[预防及护理] .
、1.注意起居饮食,避免煎炒炙煿之品,防止脾胃积热上冲,贻养心性,勿过郁怒,
以免火热上亢于舌而成疾。
2.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减少重舌破溃后及针刺后的染毒可能性。
3.小儿要耐心护理,经常保持颈项及涎液流经部位的清洁,避免发生皮肤的损害。